【摘要】佛教文化圣地驪靬古城坐落在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驪靬古城中的金山寺是佛教中專修凈宗法門的道場,自2013年驪靬古城修建完工正式開放以來,全國各地的佛學愛好者、文化研究者紛紛到這里參觀禮佛,人來人往,絡繹不絕。金山寺最常舉行的佛事活動是三時系念,這與驪靬古城的由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每次進行三時系念佛事活動時,能夠容納兩千余人的念佛堂里幾乎人滿為患,大到古稀老人,小到七八歲的孩童,都著裝整齊的到這里參禪禮佛,規(guī)模龐大,氣勢蓬勃。三時系念法會過程中的音樂為無伴奏純人聲演唱,短小動聽,只要來這里參加過三時系念佛事活動的人都能夠隨口哼唱幾句,這樣一座寺廟把來自五湖四海的心聯(lián)系在一起,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驪靬古城的明天會更美好。
【關鍵詞】驪靬古城;三時系念;法會儀式
一、驪靬古城簡介
在綿延千里的河西走廊,鑲嵌著一顆明珠。它融合了中國和古羅馬的千年文化,正散發(fā)出璀璨耀眼的光芒。驪靬古城位于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城西南十公里處的驪靬村。永昌縣歷史悠久,在數千年的發(fā)展和變遷中,保存和遺留了豐富的文物古跡。驪靬,是西漢時期設在今永昌縣境內的一個故縣,有關驪靬縣的設置,歷史典籍和地方史志多有記載和注解。
古城恢復的緣起是因為一本名為《凱撒軍團東征中國之謎》的書,這本書詳細描寫了驪靬古城的由來。在兩千多年前,古羅馬的凱撒大帝想征服中國,派他的第三個兒子率領十萬大軍東征中國,結果兵敗歸降,在永昌縣十公里處建立了驪靬村。驪靬古城是由浙江省臨安市東天目山昭明寺的齊素萍居士在看到《凱撒軍團東征中國之謎的書之后》發(fā)心在永昌縣修復驪靬古城。希望通過多元文化的和諧發(fā)展,幫助西北地區(qū)的長足進步。
驪靬古城的金山寺是佛教文化傳播的主要道場。金山寺以大雄寶殿為軸心,四周分別有天王殿、觀音殿、地藏殿、男女眾佛學院、彌陀村以及四合院等建筑組成。高十米的城墻將所有建筑囊括其中,氣勢磅礴、恢宏壯觀。從2011年的一片荒山,整體建筑歷經一年半的時間,已經頗具規(guī)模,在2013年年底全部完工。速度之快,品質之高受到當地政府以及各界人士的認可及贊嘆。從東城門進入古城,首先看到的是大雄寶殿,羅馬神殿式的建筑雄偉壯觀。穹頂下端是盛開的蓮花,把佛教文化和羅馬文化巧妙地結合起來。據住持大師講,這座大雄寶殿的建筑目前在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2013年年初時土建部分已經結束,內部裝修在年底結束。完工后的大殿內部供奉五方佛,以及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的牌位,這是孝道和師道的體現。大殿平臺下方是可以容納千人念佛的念佛堂,這里已經投入使用。
男眾佛學院里有教室、宿舍、會議室、會客廳,都已投入使用。女眾佛學院土建工程也已經結束,進行到內部裝修階段,預計年底即可投入使用。彌陀一村是齊老師會客住宿的地方,典雅別致。采用了最古老的柴鍋做飯,屋內搭建傳統(tǒng)的火炕,在做飯的同時亦可取暖,既環(huán)保又科學。彌陀二村是老人院,提供給七十歲以上的老菩薩們在這里聽經、念佛。因為考慮到老人行動不便,所以在生活上特別照顧,房間內有洗手間,并配有火炕,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屋內也溫暖如春。吃飯、住宿、念佛都合并在一個小院內,既方便老年人的活動,又具備了相當清靜的環(huán)境。南北兩個四合院是集吃飯、住宿、念佛于一體的建筑,這里匯聚了從五湖四海而來的善男信女和居士們,他們一起同甘苦共患難,為道場建設無私的奉獻。一棟棟建筑快速的投入使用,每個細節(jié)都離不開義工們辛勤的汗水。由于海拔高,冬天氣溫比較低,在城外建有鍋爐房,大型的專業(yè)鍋爐給每一個居住在古城的人帶來了溫暖。冬天室外溫度二十度,屋內仍然保持十五度的氣溫。
古城里每天都有教學活動,五湖四海的同參道友匯聚在一起,共同分享學習的心得,每個人都受益良多。驪靬古城雖然還在建設中,但一直秉持恢復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理念,因為處在特殊歷史背景的驪靬村,更是落實多元文化和諧發(fā)展的先驅者。
二、什么是三時系念法會
佛教中只有凈宗法門是專做三時系念這個佛事活動的。“三時”是說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當時印度把時間分為晝三時、夜三時。這里的“三時”中的一時是現在的四小時,叫做大時?!跋的睢笔歉嬲]我們晝夜六時都要念佛,不論行、住、坐、臥、心、憶、口、念都不離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念頭一起,馬上轉到阿彌陀佛上,不能再有任何妄念。三時系念意思是把佛事分為三個時段來共修。每一時的佛事分有七類功課:一誦經;二持名;三講演;四行道;五懺悔;六發(fā)愿;七唱贊。
關于三時系念的提出者,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元朝時的中鋒國師所提倡的;另一種說法來自浙江省天臺山佛學院的釋本幻,他從《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一書中找到一段文字,由此推理認為三時系念并非中峰大師所提倡,認為這是虛造的。以上倆種說法都有其道理,但究竟孰是孰非還有待考證,唯一不可否認的是三時系念佛事活動的盛行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三、驪靬古城金山寺中的三時系念法會
在佛門里面,我們都知道超度。超度在外國很少聽說,但在中國卻非常普遍,不但佛門有超度,道家也有超度。儒家不講超度,他們講祭祀、祭祖。其實超度也是根據祭祀、祭祖這個根源而來的,因為中國古代,我們的祖先重視孝道,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因此父母親、先人、家親眷屬過逝了家人要追思、紀念,所以每一年到了祭日都會祭祀。佛法傳到中國來是符合我國傳統(tǒng)文化孝道的精神,兩者很快就結合了起來,演變到后來的超度。
在驪靬古城的金山寺中,舉行的最主要的法事活動就是三時系念。因為《凱撒軍團東征中國之謎》一書中提到,這次戰(zhàn)役中犧牲了數以千計的戰(zhàn)士,他們的亡靈在驪靬不得往生,齊素萍居士才發(fā)心修建金山寺,以作三時系念法會幫助他們求得往生。三時系念法會在金山寺每天都舉行,齊老師要求先在這里連續(xù)做700日,也就是100期,一期為100日的三時系念,100期全部結束以后,再在特定的日子里定期舉行。一般情況下,一日里要做完完整的三個大時的作業(yè),但在金山寺中,居士以及眾僧們是將這三個大時分時段做的,有時候一天做兩個大時,剩下一時在第二天做,有時候一次性做完。做佛事的時間也不一定,上午、下午、晚上都會有。據住持大師說,這個連續(xù)700日的佛事活動是從2014年年初開始的,估計還要一年多時間才能全部結束。
四、三時系念法會儀式中的音樂
(一)法會儀式中的唱贊歌
三時系念分為三個大時,每一時要完成的任務不同。第一時的講演內容,主法法師會告訴大家關于為什么阿彌陀佛的世界稱極樂世界。在進行第一大時講解之前,主法師要領在座眾居士一起行禮拜佛。主法師在臺前拈香,大家同唱《戒定真香》。《戒定真香》是佛曲贊唄“八大贊”中的一首,于三時系念法事拈香時唱。
拈香完畢,主法師回到臺中央點燈上香,敬拜佛祖并且引領大家共唱《爐香贊》。香,可以有燒香、燃香、花香、涂香等方式;贊,有稱贊、贊頌的意思。因此,不管是在佛門課誦中還是在法會儀式中,為了表達贊誦佛菩薩及佛陀教法之殊勝等,會先用《香贊》來表達敬意。傳統(tǒng)的法會儀式會有《爐香贊》和《寶鼎香贊》兩種,驪靬古城三時系念法會里常用《爐香贊》。
香贊之后接著唱《贊佛偈》,《贊佛偈》又稱《嘆佛偈》,指贊嘆佛相好、功德高尚等之偈頌,以五言、七言二種居多?!顿澐鹳省芬灿胁煌陌姹?,用得最多而范圍最廣的,還是宋代擇瑛法師作的贊佛偈。
歌詞為“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愿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之后在主法師的引導下,大家齊唱佛菩薩圣號,采用簡短的旋律,不斷反復,歌詞內容為十方眾佛?!?/p>
見譜例1:
譜例2
唱贊結束后,第一時法事開始進行。
在第二時法事中,主要由主法師教我們懺悔。發(fā)露懺悔即是承認自己的過錯,將我們所做的錯誤講出來。如此才會不再循環(huán)諸趣,流轉四生,反過來卻能增長我們的善根,舍此報緣,往生凈土。
主法師領唱三聲“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之后大家齊唱《佛說阿彌陀經》,采用的同樣是簡短的兩句旋律不斷反復。
見譜例2:
譜例2
在這之后便由主法師領大家共同懺悔,采用說唱的形式,曲調平緩,似有非有,似無非無。歌詞內容為《懺悔文》。歌詞為“往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世故名為真懺悔?!?/p>
緊接著為第三時法事,先由主法師細講《阿彌陀經》,之后主要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這時也到了佛事的最后階段。通過誦念此經,持念阿彌陀佛,懺悔業(yè)障,發(fā)四弘誓愿,我們共同回向給無始以來的一切眾生父母及先親眷屬,希望那些逝去的父母及先人親眷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脫離苦海。
最后一項是同唱《回向偈》。回向偈是佛教用詞,回向偈的用處很大,修行的人不論念經念佛,念完了,一定要把回向偈念一遍的。“回向”有歸攏和趨向的意思,就是要把念佛念經的功德匯集到一個目的上去。佛經里的《回向偈》有很多種,這里采用了以下譜例中所示的一種。主法師會領大家唱,不會唱的人可以跟著念。
對音樂部分的總結,1.佛教音樂被稱為“梵音”,也叫“梵唄”。梵唄,亦稱贊唄、念唱、佛曲、偈、佛樂等。2.以上共列舉出七首儀式中用到的音樂,其中: 贊唄兩首《戒定真香》《爐香贊》,念唱兩首《十方眾佛圣號》《蓮池海會菩薩圣號》佛曲一首《懺悔文》偈兩首《贊佛偈》《回向偈》。3.節(jié)奏與節(jié)拍:常用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十六分音符;歌曲開頭部分常采用混合拍子,一般持續(xù)五到十拍左右,之后使用單拍子或復拍子到結束。4.旋律與速度:多采用二度、三度音程,旋律進行平穩(wěn)。速度有快有慢,但大部分的贊唄都是以平和緩慢的速度進行的。5.調式:以中國傳統(tǒng)五聲調式為主,偶爾使用六聲或七聲調式。6.演唱方面歌詞內容大部分為佛經內容,只是演唱過程中,注重襯詞的使用,常用的有啊、哎、哪、呀。
(二)法會儀式中的伴奏樂器
佛教法會儀式中的伴奏樂器十分多樣,并且不同的地區(qū)有著各自的風格特點。驪靬古城金山寺三時系念法會儀式中常常以打擊樂器為主進行伴奏,主奏樂器有鼓、銅磬、木魚,輔助樂器為小鑼、碰鈴、鈴鐺等。
每天早上早飯結束后,專門演奏法器的僧侶們會在彌陀一村一樓右邊的一間排練廳里練習法器。先由各自分開練習,過一會負責排練的師傅會讓大家一起合奏,最常見的合奏形式是一架木鼓配合兩組銅鈴,或者一個木魚配合鈴鐺再加小鑼。由于排練的場所離金山寺的正門不遠,所以只要是早上來到金山寺的人不論信徒還是游人都能夠聽到這清脆悅耳,沁人心脾的樂器合奏。
法會儀式中,一般在第一時法會開始時的香贊和佛贊中,主法師會手握木魚,先敲三聲,然后起調開始唱,身邊的僧侶會根據法師歌唱的速度配合敲擊碰鈴,一聲簡短的唱詞結束后,主法師再次敲擊木魚,領在座眾居士齊唱《戒定真香》、《爐香贊》的內容。之后由專門演奏木鼓和小鑼的僧人敲擊樂器跟大家同唱譜例1中所示十方眾佛佛號。在第二時里,繼續(xù)由木鼓,并且加入鈴鐺、碰鈴、為譜例2中的內容伴奏進行演唱。佛事最后,主法師敲擊木魚,僧侶配以鈴鐺、碰鈴與大家同唱《回向偈》,唱贊部分到此全部結束。在整個的演唱過程中,演奏法器的僧侶會自始至終的配合主法師幫襯眾居士完成演唱。
(三)三時系念法會儀式音樂的特點
佛教中法會儀式有很多,除了每一尊佛專門的誕辰日、成道日要舉行盛大法會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儀式。如皈依法會儀式、放生法會儀式、放焰口儀式、盂蘭盆會等等。
唱贊歌方面:1.與其他儀式相同的是 《戒定真香》《香贊》《回向偈》。2.與其他儀式不同的是增加了《懺悔文》《往生咒》以及《念唱部分》。法器方面:以打擊樂器為主,與其他法會儀式中采用的法器基本一致,有時根據法會的不同會稍微有所更換,但并不影響整個儀式。
五、總結
經過兩千多年的發(fā)展演變,佛教文化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寶貴的佛學教育影響和教化著千千萬萬的生靈,這對促進民族團結、和諧發(fā)展都起到了積極地作用。
驪靬古城的修復不僅弘揚了我國佛學文化, 更是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有效的保護與傳承。而金山寺對三時系念法會儀式的重視更是為每一個人創(chuàng)造了改變自己的機會??芍^功德無量,造福于人民!
參考文獻
[1]郭朋.中國佛教簡史[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1.
[2]方立天.中國佛教文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7.
[3]田青.中國宗教音樂[M].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
[4]高耀峰.凱撒軍團東征中國之謎[M].國家出版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