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關于多發(fā)性骨髓瘤細胞遺傳學方面的研究逐漸深入。分子細胞遺傳學的進步推動了多發(fā)性骨髓瘤細胞遺傳學的研究。隨著研究技術的不斷改進,證實多發(fā)性骨髓瘤的細胞遺傳學改變多為復雜畸變,涉及多條染色體的數(shù)目和結構的異常,其細胞遺傳學結果和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后有密切關系。本文對近年來關于多發(fā)性骨髓瘤的細胞遺傳學研究狀況進行闡述。
關鍵詞:多發(fā)性骨髓瘤;分子細胞遺傳學;熒光原位雜交預后
多發(fā)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種漿細胞克隆性增生的惡性腫瘤。在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中占10%,具有不穩(wěn)定的遺傳學特點,多表現(xiàn)為明顯多變的染色體異常,仍屬于不可治愈的疾病。MM患者的生存差異較大,從數(shù)月至十余年不等。這說明骨髓瘤患者間存在有遺傳異質性,主要表現(xiàn)為分化程度不一及細胞和分子遺傳特征的差異。隨著新的研究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證實幾乎所有的MM患者均存在染色體的異常,包括數(shù)目和結構的異常,基因表達的異常。各種異常之間有重要的聯(lián)系,并且這些細胞遺傳學的改變與疾病的臨床特點密切相關。通過對MM患者細胞遺傳學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的發(fā)生,進展機制,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療方案。
1細胞遺傳學檢測手段
1.1常規(guī)細胞遺傳學 對MM患者進行細胞遺傳學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及70年代早期,當時應用的是非顯帶技術,僅能發(fā)現(xiàn)個別染色體的缺失和克隆標記。隨后出現(xiàn)運用G顯帶技術進行核型分析,由于骨髓中異常漿細胞的比例低,且漿細胞的體外有絲分裂指數(shù)低,中期分裂相少等因素,導致MM的細胞遺傳學分析有一定的難度,CC分析大多低估了MM的核型改變,異??寺z出率僅為30%~40%。
1.2熒光原位雜交技術 胞漿輕鏈免疫熒光結合FISH(cIg-FISH)技術,與傳統(tǒng)FISH相比無需進行磁珠分選,利用單個核細胞滴片后直接與探針雜交,實驗時間較短,費用較低,需要采集的骨髓標本量較少,易于標本的收集。僅需要了解患者的輕鏈類型,以便選擇正確的抗體即可。因此,cIg-FISH是現(xiàn)今國外MM核型檢測的主要方法,已常規(guī)應用于MM的分子遺傳學異常的檢測。
比較基因組雜交(CGH)能對少量的DNA進行全基因組檢測,不需要特殊探針或預先知道畸變發(fā)生的區(qū)域,可以將基因組的非平衡異常在正常中期染色體上定位及發(fā)現(xiàn)新的可能載有重要基因的DNA拷貝數(shù)改變。
1.3免疫磁珠分選技術 CD138是漿細胞最特異的表面標志之一。CD138分子在正?;驉盒约毎磉_。但在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中不表達。還表達在內皮細胞基底外表面、胚胎內質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內皮細胞和神經(jīng)細胞上。以CD138單克隆抗體和免疫磁珠分選出高純度骨髓瘤細胞,然后進行FISH分析,也是一種常用的MM細胞遺傳學研究方法。間期FISH和細胞靶向方法的結合被認為是MM細胞遺傳學異常的最佳檢測方法,它們的結合對于基因異常和預防疾病的發(fā)生意義更為準確。
2常見的染色體異常
多發(fā)性骨髓瘤的核型改變大多數(shù)高度復雜,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數(shù)目異常,另一類為結構異常,各種異常是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超二倍體以3,5,7,9,11,15,19,21號染色體的數(shù)目增加為特征:染色體的增加多累及1,7,9,18號染色體等,染色體的丟失主要累積及X染色體,8,13,14號染色體等;非超二倍體包括假二倍體,亞二倍體等異常。結構改變多見,主要涉及1,6,11,14號染色體,染色體的結構異常包括丟失,易位,重復和倒位等。
染色體數(shù)目的異常 染色體數(shù)目異常較易發(fā)生。MM常有倍性的改變,且三倍體多于單倍體。三倍體涉及的染色體有3,5,7,9,11,15,19,21號。單倍體涉及的染色體有13,14,16,22號。但是不存在固定的染色體改變。可以根據(jù)MM的染色體數(shù)目將患者分成四類:超二倍體,亞二倍體,假二倍體,近四倍體(也可稱多倍體),其中超二倍體最為常見。一般可將它們歸納為兩大類:超二倍體和非超二倍體。通常超二倍體為47~74條染色體,非超二倍體為≤46/47或>74(near tetraploid)條染色體。其中非超二倍體常伴有染色體結構的改變。
3抑癌基因的失活
3.1 p53基因的生物學作用及其失活的結果 p53基因是抑癌基因,主要功能涉及負性細胞增殖及周期調控,維持基因組DNA可塑性和介導程序化死亡等,因而抑制了腫瘤的發(fā)生。p53基因位于17號染色體短臂,17p-導致了p53基因的缺失,它是疾病發(fā)展的繼發(fā)性改變,也是揭示多發(fā)性骨髓瘤短的生存期的一個強有力的獨立的指標,它多出現(xiàn)在Ⅲ期,與疾病的克隆性演變,耐藥及遺傳學的不穩(wěn)定性相關。
3.2 N-ras,K-ras基因突變的結果及其預后 N-ras突變后生成的P21蛋白是IL-6介導的gp130信號傳導鏈中的重要物質,N-ras,K-ras突變也隨疾病的發(fā)展而增加。激活N-ras,K-ras突變,可誘導瘤細胞不依賴IL-6生長。因此,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多發(fā)性骨髓瘤疾病早期,瘤細胞生長需要依賴IL-6,骨髓基質分泌IL-6激活RAS途徑;疾病的逐步進展,N-ras,K-ras基因發(fā)生突變,不依賴IL-6途徑被激活,不依賴IL-6生長的瘤細胞在髓外進行擴展和分化。N-ras突變發(fā)生在MM的終末期,往往預后不良。
3.3 Rb基因的生物學作用及其表達 Rb抑癌基因編碼產(chǎn)物為核磷蛋白(pRb2/p130),pRb2/p130可通過抑制E2F介導的轉錄活性干擾細胞從G1期向S期轉化;pRb2/p130的形式有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去磷酸化者能連接E2F,使細胞周期停滯,磷酸化者不能連接E2F,促使細胞進入S期。在MM中,磷酸化pRb2/p130過度表達導致細胞增殖。同時,依賴IL-6的瘤細胞通過刺激IL-6途徑使Rb由磷酸化變?yōu)槿チ姿峄?,從而進一步促進細胞增殖。
3.4 PTEN的生物學作用 PTEN(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ten)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第一個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具有促進細胞凋亡功能,在維持細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平衡中起重要作用,PTEN的突變或缺失與細胞的惡性轉化和腫瘤的進展密切相關。它是經(jīng)典的抑制PI3K/AKT信號傳遞的細胞因子,正常的細胞通過表達PTEN抑制PI3K/AKT信號傳遞,阻止細胞過度生長;但活化了的AKT可通過不同機制來抑制細胞凋亡。有研究發(fā)現(xiàn),PTEN能進入細胞內,通過調節(jié)Rad5的作用,修復細胞核內損傷的DNA,所以被認為是細胞染色體完整性的保護者,而且PTEN是阻止腫瘤干細胞形成的關鍵性物質。臨床學者發(fā)現(xiàn),多數(shù)MM患者存在PTEN的甲基化失活,但是使用反應??梢悦黠@抑制此顯現(xiàn),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淑艷,李健勇,陳麗娟,等.多發(fā)性骨髓瘤細胞遺傳學異常的研究[J].中華血液學雜志,2007,28(4):223-226.
[2]楊瑞芳,李春溟,仇海榮,等.胞質輕鏈免疫熒光原位雜交技術檢測多發(fā)性骨髓瘤1號染色體異常及其意義[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0,31(12):804-808.
[3]楊瑞芳,李春溟,仇海榮,等.應用CD138磁珠分選結合FISH和胞漿輕鏈免疫熒光結合FISH檢測多發(fā)性骨髓瘤的1q21擴增[J].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2011,28(6):686-689.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