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超聲在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30例為觀察組,同時選取30例健康志愿者為對照組,均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結果 觀察組研究對象的甲狀腺左、右葉徑線與對照組研究對象相比,均顯著較寬,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研究對象的Vmax明顯高于對照組,PI值明顯低于對照組,AT值明顯長于對照組,以上各值的組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但二者之間的RI值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超聲檢查具有操作簡單,費用低廉,無輻射,無損傷,能夠清晰地觀察血流動力學等優(yōu)點。
關鍵詞:超聲;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診斷;應用價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 application value.Methods Select 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 and 30 cases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and 30 healthy volunteers as control group,all application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nic diagnostic instrument for inspection.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study on the right or left lobe thyroid line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subjects,and were significantly wider,more difference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Research object the Vmax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he value of PI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AT valu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comparison between groups of any of the above valu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But the RI values to comp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have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 Ultrasound has simple operation,low cost,no radiation,no damage,can be observed clearly hemodynamic,etc.
Key words:Ultrasound;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Diagnosis;Application value
甲狀腺功能減退在臨床上又被稱之為甲低或甲減,主要是由于患者的甲狀腺激素合成、分泌水平較低或者是難以充分發(fā)揮其生理學作用而引發(fā)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1-2]。筆者就對超聲在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來我院進行診治的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患者3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組,同時選取30例健康志愿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照組。觀察組入選的30例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患者,均經(jīng)過臨床診斷確診為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患者,并排除了合并有其他甲狀腺疾病的患者,合并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合并有急性炎癥的患者,合并有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3]。觀察組30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25例,患者的年齡為28~68歲,平均年齡為(46.5±8.2)歲,患者的體重42~84kg,平均體重為(58.2±6.5)kg。對照組3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5例,女25例,年齡25~67歲,平均年齡為(47.2±8.5)歲,患者的體重43~84kg,平均體重為(57.8+8.5)kg。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的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研究對象均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寬頻線控陣探頭的頻率為7~14MHz。研究對象取仰臥位,將其頸部進行充分暴露,叮囑研究對象配合吞咽動作,觀察研究對象的甲狀腺情況[4]。檢查者按照順序對研究對象的甲狀腺側葉和峽部進行觀察,通過多個切面觀察研究對象甲狀腺內部的回聲特點,并測量研究對象的甲狀腺左、右側葉徑線[5]。在對研究對象的甲狀腺內部回聲特點進行觀察分析是,以研究對象甲狀腺周圍的肌肉信號為參照標準,將其分為低回聲、高回聲和無回聲等[6]。同時需通過多普勒技術觀察研究對象甲狀腺內血流動力學特點,主要是通過對研究對象甲狀腺上動脈參數(shù)的測量來進行評估,主要的參數(shù)包括最大血流速度Vmax,搏動指數(shù)(Pulsation index,PI),阻力指數(shù)(Resistance index,RI),紅外熱像圖指標(AT)[7]。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觀察得到的數(shù)據(jù)用全部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研究中搜集所得的數(shù)據(jù)采取x±s的形式進行表示,其中兩樣本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而兩樣本均數(shù)的比較采用t檢驗,其中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研究對象之間甲狀腺左、右葉徑線的比較 觀察組研究對象的甲狀腺左、右葉徑線與對照組研究對象相比,均顯著較寬,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兩組研究對象之間超聲血流現(xiàn)象比較 觀察組研究對象的Vmax明顯高于對照組,PI值明顯低于對照組,AT值明顯長于對照組,以上各值的組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但二者之間的RI值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大量的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亞臨床甲減的發(fā)生與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心功能異常、神經(jīng)、肌肉和精神異常等疾病的發(fā)生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并且如果對于亞臨床甲減不能夠給予及時的處理,會導致其發(fā)展為典型的甲減[8-9]。因此,對于亞臨床甲減的早期確診對于預防患者病情進一步進行惡化,采取積極有效的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10]。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研究對象的甲狀腺體積出現(xiàn)了增大,且邊緣不光滑,其內部回聲彌散性降低,顯示不均勻粗光點回聲;對照組研究對象的甲狀腺形狀規(guī)則,且邊緣光滑。觀察組研究對象的甲狀腺左、右葉徑線與對照組研究對象相比,均顯著較寬。觀察組研究對象的甲狀腺內血流呈現(xiàn)彌散性增多,血流明顯增粗,而對照組研究對象則顯示為少量的點狀血流;觀察組研究對象的甲狀腺內血管呈現(xiàn)出不均勻分布,且血管的交叉增大,血管夾角縮小,血管的密度增大,而對照組研究對象甲狀腺內的血管則是呈現(xiàn)均勻的網(wǎng)格樣。
總而言之,由于亞臨床甲減患者并不具備典型的臨床癥狀和臨床體征,因此,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對于亞臨床甲減的診斷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超聲檢查具有操作簡單,費用低廉,無輻射,無損傷,能夠清晰地觀察血流動力學等優(yōu)點,是目前較為理想的亞臨床甲減診斷方式。
參考文獻:
[1]王芳,文建華.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現(xiàn)代研究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研究,2010,21(1):44-46.
[2]曹陽.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彩色多譜勒超聲診斷[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0,22(7):834-835.
[3]吳雪蕓,張健倩,胡雪玲,等.甲狀腺激素及自身抗體在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患者診療中的應用[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1,8(23):2876-2877.
[4]海波,李元賓,單忠艷,等.妊娠早期母親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對其后代腦發(fā)育影響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0,26(11):916-920.
[5]張云姣,劉志聰.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08,24(4):365-366.
[6]王珍珍,田家瑋,任敏.CDH鑒別甲狀腺功能亢進與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應用價值[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08,24(6):505.
[7]吳景程,李曉華,彭永德.2型糖尿病患者中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與糖尿病血管并發(fā)癥關系的研究[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0,26(4):304-306.
[8]白靜,高瑩,趙桂萍.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患者注意功能的變化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23):2567-2569.
[9]陳宏建,張松,王芳,等.甲狀腺腺瘤和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J].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2012,9(3):154-156,
[10]陳士超,何春年.用于甲狀腺腫瘤鑒別診斷的相關分子標記物[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1,23(4):350-353.
編輯/蘇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