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上肢伯格運動預防化學性靜脈炎的效果。方法 將60例化療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每組30例。實驗組:采用上肢伯格運動鍛煉3個月;對照組:采用傳統方法鍛煉3個月。對兩組出現化學性靜脈炎的情況進行對照觀察和研究。結果 實驗組化學性靜脈炎的發(fā)生率較對照組降低。結論 上肢肢伯格運動能夠預防化學性靜脈炎。
關鍵詞:上肢伯格運動;化療性靜脈炎
隨著現代醫(yī)學的發(fā)展,化學藥物被廣泛的應用,但化學藥物對靜脈的刺激性極強,據統計,局部靜脈炎的發(fā)生率可達57.6%?;熜造o脈炎不僅增加了護理人員的穿刺難度,增加了患者的的痛苦,還影響治療的順利進行[1]。本研究自2012年9月~2013年4月,對30例腫瘤化療患者采取上肢肢伯格運動對靜脈進行保護,經臨床觀察效果良好。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11月在我科住院的腫瘤化療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齡35~83歲,平均年齡(65.73±11.65)歲;其中胃腸道腫瘤24例,乳腺腫瘤36例;將6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實驗組30例,對照組30例。兩組在藥物種類、體重指數、血管質量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體重指數BMI=體重/(身高)2,正常:18.5
1.2方法 實驗組30例患者在化療期間每天采用上肢伯格運動進行訓練3個月,即①座于床邊,抬高上肢45°,堅持2min:②手放于床邊手掌撐于床面上,手掌作抬起、下壓運動5次;③雙手平舉做背曲、屈曲、環(huán)形繞腕運動各5次;④雙手平舉做手指分開并攏5次;⑤平臥于床上,雙手放松2min;⑥握拳松拳運動10次。對照組只進行日?;顒硬唤o予其他干預。
1.3觀察指標 采用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靜脈治療護理實踐標準(2006版)[1]。0級:沒有癥狀;I級:輸液部位發(fā)紅伴有或不伴有疼痛;Ⅱ級:輸液部位疼痛,發(fā)紅和(或)水腫;Ⅲ級:輸液部位疼痛,發(fā)紅和(或)水腫,條索狀物形成,可觸摸到條索狀靜脈;IV級:輸液部位疼痛,發(fā)紅和(或)水腫,條索狀物形成,可觸摸到條索狀物長度大于2.5cm,有膿液流出。
1.4統計方法 應用χ2檢驗。
2結果
實驗組與對照組結果比較,見表1。
兩組差有統計學意義,?字2=14.7,P<0.05,應用上肢伯格運動可以預防靜脈炎的發(fā)生。
3討論
3.1化療性靜脈炎的發(fā)生原因 化療藥是對血管內膜刺激性較大的藥物,作靜脈注射時,常可引起靜脈炎或栓塞性靜脈炎。且抗癌藥作用于細胞代謝周期的各個階段,影響DNA和蛋白質的合成。使血管內上皮細胞壞死。血管受到化學、物理和感染等因素刺激,可是血管內血液的成分發(fā)生改變,血管內皮受到損傷,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誘發(fā)炎癥介質的釋放,從而出現局部組織內的刺激性藥物與炎癥細胞以及壞死內皮細胞堆積,發(fā)生紅、腫、熱、痛。其損傷程度與藥物的濃度、酸堿度、滲透壓及藥物本身的毒性有關。強刺激的藥物(阿霉素、絲裂霉素、氮芥等)在很短的時間內大量快速進入血管內,超過了血管的緩沖應激能力,引起血管內膜受累;而弱刺激藥物(環(huán)磷酰胺、卡氮芥、氟尿嘧啶等)長時間滴入血管,持續(xù)刺激血管內膜,使內膜細胞破壞,以致靜脈炎。且化療患者化療方案中聯合用藥時對血管損傷重。反復大劑量多種藥物綜合沖擊化療的應用及多次靜脈穿刺對血管內膜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使管壁彈性下降、脆性增強、靜脈萎縮變細、管壁變薄、皮膚沿靜脈走向出現樹杈形黑色斑,引起靜脈炎。
3.2伯格運動的原理 Buerger運動是Buerger醫(yī)生1908~1924年期間對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進行研究時提出的一種檢查方法和運動療法。該法作用機理是可使患肢建立側枝循環(huán),改善患肢血運,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用缺血性預適應機制(短暫缺血后能耐受隨后較長時間的缺血損傷)來解釋Buerger運動的作用機理或許更為合理。及骨骼肌缺血預適應不僅能減少骨骼肌壞死的發(fā)生,還能改善缺血區(qū)微循環(huán)(血管床毛細血管開放數顯著的增多),促進骨骼肌新陳代謝,加快肌肉中肉毒堿的代謝,從而顯著改善肢體耗氧耐量[2]。增強骨骼肌長時間的缺血再灌注后的功能的恢復。抬高患肢是人為的造成肢體缺血,使組織間靜脈壓降低,減少局部腫脹;當足下垂時則是人為造成再灌注行為,動脈系統被動性充血,由近而遠沿動脈及側枝血管提供新鮮血液,促進了毛細血管及淋巴管網的充盈、收縮,加強其調節(jié)機能,可預防因長時間抬高患者導致毛細血管及淋巴管網調節(jié)機能減退,改善肢體供血情況及營養(yǎng)狀態(tài)。伯格運動中足趾、腳踝有規(guī)律的運動,可促進肢體肌群有規(guī)律的收縮,使血管、毛細血管收縮,從而促進肢體末端靜脈回流,改善肢體血供。
3.3規(guī)律性伯格運動預防化療性靜脈炎 化療被廣泛的應用于臨床,但靜脈炎發(fā)生率極高。且靜脈穿刺很困難,患者易產生焦慮、恐懼的心理,而畏懼化療,影響治療效果。從而患者需要一個可行的臨床指導,上肢伯格運動就解決了這一點。基于伯格運動的作用機制,本研究將伯格運動應用于化療患者上肢,促進上肢血液循環(huán),改善上肢血運,解除因藥物毒性刺激而致的血管痙攣,預防化學性靜脈炎的發(fā)生。實踐證明,本實驗應用上肢伯格運動,靜脈炎的發(fā)生率與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應用上肢伯格運動降低了靜脈炎的發(fā)生,今后可借用于臨床。
4結論
本研究采用上肢伯格運動預防化療性靜脈炎,實驗證明,規(guī)律作上肢伯格運動可降低化療性靜脈炎的發(fā)生率,減少患者的痛苦。且此方法安全、無毒副作用,只需患者長期堅持規(guī)律鍛煉,容易接受,易于推廣。
參考文獻:
[1]廖巧聰,陳麗,陳敏.水膠體敷料防治氟尿嘧啶持續(xù)泵入致靜脈炎的療效觀察[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1,7:88-89.
[2]郭發(fā)先.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防治機制研究進展[J].南昌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53(7):90-94.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