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回顧了缺血性腦血管病治療中血管內支架成形術、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溶栓治療三種介入治療手段的研究進展,并指出這三種介入治療手段目前仍未有統(tǒng)一治療標準,仍需進一步證實。
關鍵詞:缺血性腦血管??;介入治療;新進展
目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手段主要有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外科治療等。介入治療是介于外科、內科治療之間的新興治療方法,可應用于腦血管病治療中,目前主要治療方式包括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溶栓治療等。
1血管內支架成形術
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是快速發(fā)展中的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方法,能夠快速改善患者血管堵塞情況,通過植入支架放寬血管狹窄部位,對改善血液循環(huán)、防止腦血栓形成有積極作用。有文獻資料指出,該方法的手術成功率可100%[1]。該方法術后無嚴重不良反應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患者術后康復較快。龍振釗等在其研究中,手術成功率達100%,不良反應表現為血壓下降、血腫、心率減慢等,經過治療均得到緩解,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僅為12.5%,療效良好;但龍振釗等也指出,該方法仍在發(fā)展中,其潛伏并發(fā)癥、遠期療效等仍有待研究[2]。
此外,部分學者在行血管內支架成形術前,采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成像技術進行診斷,明確了血管狹窄情況和病因,使得治療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3]。羅耀昌等采用DSA技術準確檢查出血管輕度狹窄、中度狹窄、重度狹窄、血管閉塞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并明確了發(fā)生顱內動脈病變、顱外動脈病變的位置,根據檢查結果確定了支架置入的數量和位置,有效改善了患者血管狹窄和閉塞情況,手術成功率100%[4]。揭毅在其研究中也指出DSA技術能準確且全面地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病,且能準確測量血管狹窄程度,對血管內支架成形術的應用有指導意義[5]。
2頸動脈支架置入術
頸動脈支架置入術的發(fā)展已相對成熟,具有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單等特點。Gray等人采用頸動脈支架置入術進行了兩個納入6320例患者的試驗,實驗結果顯示,術后30 d,兩個試驗的死亡率和腦卒中發(fā)生率的總和分別為3.8%、4.1%,可見采用該治療方法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具有良好的療效[6]。
頸動脈支架置入術與但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均是治療頸內動脈狹窄的重要手段。有研究將兩種術式的治療結果進行比較,研究發(fā)現,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的患者120 d內致殘性腦卒中發(fā)生率為3.2%,而行頸動脈支架置入術的患者為4%,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此外,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的患者腦卒中、手術后心肌梗死或死亡的發(fā)生率為5.2%,出現腦神經損傷者45例,行頸動脈支架置入術的患者為8.5%,出現腦神經損傷者1例。因此因為兩種術式的療效相當[7]。然而有學者通過Meta分析發(fā)現,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的短期療效優(yōu)于頸動脈支架置入術,但中期療效兩者相當,長期療效還有待觀察[8]。
3溶栓治療
傳統(tǒng)溶栓治療為靜脈溶栓藥物治療,但用藥時間長,療效慢,給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入,時間窗內動脈溶栓逐漸得到應用。時間窗內動脈溶栓近期療效確切,治療后致殘率較低,王桂香結合DSA技術應用該治療方法來診斷、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并在術前術后采取一定護理干預手段,結果89.47%的患者閉塞動脈開放,臨床癥狀得到改善,癱瘓側肢體肌力由治療前的0~2級上升至4級,有效改善了致殘情況;并且治療中所使用藥物劑量較小,毒副作用較輕,患者住院時間不超過20 d,康復快,對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有積極意義[9]。
在動脈溶栓應用方面,Tountopoulou等也進行了探索。Tountopoulou等以8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動脈溶栓的有效性、安全性。在其研究中,63例血管完全或部分阻塞的患者在進行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動脈溶栓后,血管再通率52.6%,NIHSS評分明顯降低,患者神經功能、腦血液循環(huán)情況均獲得良好改善,但顱內出血發(fā)生率較高,為38.6%,成為影響療效的重要因素[10]??梢娫撗芯康寞熜нh不及上文提到的研究。與王桂香的研究相比,Tountopoulou等人的研究中沒有涉及術后護理,不難看出,術后護理是提高動脈溶栓臨床療效的重要因素。
腦血管病具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等特點,臨床主要治療手段包括藥物治療、介入治療等。雖然藥物治療能降低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但不少患者尤其是血管閉塞或嚴重狹窄的患者不能治愈疾病或改善病情,并且血管閉塞的病患者即使在藥物干預獲得成效后,疾病的每年復發(fā)率如仍然比較高,復發(fā)率在6%~20%[11]。血管閉塞或嚴重狹窄,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造成缺血性腦血管病。因此,改善患者的血管閉塞、狹窄情況是防止疾病復發(fā)和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有效途徑。上述提到的介入治療手段仍未有統(tǒng)一治療標準,仍需進一步證實。
參考文獻:
[1]劉新峰,岳炫燁.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的進展[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12(10):867.
[2]龍振釗,林耀波,陳漢威,等.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診斷和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14):424.
[3]王金龍,凌鋒,李慎茂,等.DSA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8,17(2):81.
[4]羅耀昌,黃軍禎,黃德佳,等.DSA檢查與介入治療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應用體會[J].當代醫(yī)學,2011,17(14):30-32.
[5]揭毅.86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療的臨床研究[J].工企醫(yī)刊,2014,(2):663.
[6]Gray WA,Chaturvedi S,Verta P.Thirty-day outcomes for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in 6320 patients from 2 prospective·multicenter,high-surgical-risk registries[J].Circ Cardiovasc Interv,2009,2:159-166.
[7]Ederle J,Dobson J,Featherstone RL,et a1.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ompared with endarterectomy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International Carotid Stenting Study):an interim analysis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10,375:985-997.
[8]Meier P,Knapp G,Tamhane U,et a1.Short term and intermediate term comparison of 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for carotid artery stenosi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J].BMJ,2010,340,c1798.
[9]王桂香.介入治療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臨床應用及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31):195.
[10]Toantopoulou A,Ahl B,Weissenbom K,et a1.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using rt-pa in pmients with acute stroke due to vessel occlusion of anterior and/or 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J].Nenroradiology,2008,50(1):75-83.
[11]陳宗勝.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診斷及治療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2(4):173.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