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課標改革的主要理念和用意就是引導學生變學為思,以誘達思,促進發(fā)展. 數(shù)學是思維的學科,應該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 但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往往為了完成自己的課堂預設,減少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課堂成了個別“快嘴生”表現(xiàn)的舞臺,其他學生根本來不及思考,只好人云亦云. 其實,學生在學數(shù)學的過程中,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 放手讓學生寫一寫,可以有意外的精彩. 因為“寫”表達了每名學生的真實想法,也意味著每名學生在思考,更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反思.
【關鍵詞】 獨立思考 寫;學生;想法;思考;反思
一直以來,無論是聽課還是上課,發(fā)現(xiàn)老師都喜歡設計一些問題,通過問題來解決難點,或者通過學生回答問題來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 其實我們在運用提問題,學生回答問題的教學方法時恰恰忽略掉了大部分的學生. 回答的人只有一個,當?shù)谝幻瑢W回答了以后,后面的同學要么是人云亦云,膽大的學生如果有不同意見會發(fā)表一下,膽小的就往肚子里一咽,我們和他的想法就連見面的機會都沒有了. 其實,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舍得花一點點時間讓學生動手寫一寫,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寫——表達著每名學生的想法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境的,因而教學不能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是應當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質(zhì)疑,建立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第10冊第一單元,教學容積. 在講解了容積的意義后,我讓同學們自由說哪些物體有容積?同學們開始暢所欲言. 油桶、盒子、書包……等等. 有一個女同學站起來說:地球. 同學們馬上靜了下來,他們開始思考. 我心里很慌張,因為我在備課時并沒有備地球有沒有容積?而且我也不能肯定的說出地球有沒有容積?我得想辦法讓同學們自個兒呆一會兒,我得到辦公室討論一下或到電腦里找一下. 要不,就讓他們自己寫一寫吧. 過了一分鐘,有幾只小手舉了起來. 我抽了其中的一名同學:徐老師,我不同意. 因為……我打斷了她的講話:“先把你的原因藏一下,好嗎?”“還有別的意見嗎?”又有幾只小手舉了起來,“徐老師,我完全同意地球有容積. 原因我也先藏一下. ”多可愛的同學呀,幫了我的大忙了,“那接下來我們就地球有沒有容積這個問題來寫一寫,先闡述你的觀點,認為地球是否有容積,再說明原因. 過5分鐘我們來揭曉謎底. ”我擦掉額頭上的汗,趕緊小跑到辦公室,打開電腦,開始查地球是否有容積. 問了幾個同辦公室的老師,也是兩種答案. 可恨的電腦里根本沒有地球是否有容積的答案. 我額頭上的汗冒的更多了,“鳥兒死了嘴夾硬,我就咬死了是沒有容積的. 大不了就說電腦上就這答案看他們敢怎樣?”回到教室,同學們已經(jīng)開始小聲的說話了. 我連忙說:“誰想發(fā)表自己觀點的呀?”大部分的同學都舉起了手. 好吧,隨便抽幾個回答一下就過去算了,我在心里這么說. 一位男同學走到了講臺邊,拿著一張白紙,開始闡述自己的觀點:
“我認為地球是有容積的,因為容積是指物體所能容納另一種物體的體積. 地球能容納許多的物體,比方說煤,巖漿,巖石等等,所以我認為是有容積的. ”哎,真的很有道理呀,看來地球真的是有容積的呀,他的小論文影響了我的判斷. “不對,不對. ”許多只小手舉了起來. 我又指定了一位. “我認為地球是沒有容積的. 因為容積是指物體能裝多少東西. 而地球是不存在裝多少東西的,不可能有人把地球挖空了是為了裝東西吧,那這樣說的話,橡皮也有容積了,因為可以把里面挖空了再裝呀. ”底下的學生大笑起來,我也忍俊不住,笑著說:有道理,有道理. 心里也在思考:應該是沒有容積的吧. 瞧,我也像一個鐘擺一樣搖晃個不停. 同學們寫的多好呀!看著急切想發(fā)表自己觀點的學生,我打消了想草草了事的想法. 既然他們能通過運用容積的概念,能運用不同的例子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這不是更好的一種學習方法嗎?難道就得在作業(yè)本和練習題的練習中才能鞏固今天所學的知識嗎?我能扼殺掉他們這么感興趣的話題嗎?今天我就放個5或6分鐘給他們交流一下. 于是就對學生說:我們接下去是自由發(fā)言時間,想發(fā)言的同學都可以上來說一說. “我同意地球有容積. 原因很簡單地球就像一個籃球一樣,所以它是有容積的. ”
“徐老師,我想說說我的觀點,我也是和他用同一個例子的. 我認為地球是沒有容積的. 我們可以往籃球里注入空氣,也可以往籃球里注入水,結果是可以讓籃球迅速的大起來,所占的空間也多起來,可如果在地球上做同樣的事情,能有這效果嗎?所以地球是沒有容積的. ”……發(fā)言終于停了下來,同學們都很期待著我宣布哪一方獲勝. 我笑著說:“我無法判斷地球是否有容積. 因為我覺的你們說的都很有道理,今天雖然沒有得出正確答案,但徐老師很高興,因為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很有自己的思想,能運用概念的理解,舉例,反駁等方法來說明自己的觀點,這些都表明同學們是很有思想的,而且都能想辦法證明自己的想法,老師為你們感到自豪. 我們就要用這種精神繼續(xù)學習數(shù)學. ”看到他們興奮的小臉,我暗暗高興,無意間我找到了一種能充分發(fā)揮每名學生積極性,能充分表達每名學生想法的一種學習方法. 何樂而不為呢?
寫——意味著每名學生在思考
教師應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解決的情景,學生在解決情景問題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思想建構起自己的數(shù)學理解力時,才是真正學好了數(shù)學.
我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后就安排了一次實踐活動. 讓學生在學校里找到圓柱,并測量相關的數(shù)據(jù),算出他們的表面積和體積. 在實踐活動時,同學們積極性都很高,而且通過小組合作,都能很出色的完成任務. 先合作量出底面的周長,然后算出底面半徑,再量出高,最后計算出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 匯報的時候我還很得意,瞧,我的學生多棒呀,動手能力又那么強. 這個想法一直保持到一道練習題的出現(xiàn):你能用什么辦法計算出柱子的體積?和實踐課是一模一樣的實踐作業(yè),結果我們班只有9名同學回答出來了. 我火冒三丈,拿了練習冊沖到教室就叫了一名學生:“這個題目你沒有操作過嗎?”他小心翼翼的回答:“做過. ”“那為什么空在這里不做呢?”“上次做的時候,我其實不怎么懂,是人家告訴我該怎么做的. ”我恍然大悟,原來一個小組中只要有一兩個人會,結果就同樣是正確的. 在教學了求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后,我又安排了一次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的實踐活動. 因為有了上次的經(jīng)驗教訓,這次我沒有選擇直接讓他們?nèi)ゲ僮? 在操作之前,先預設這次測量該準備哪些東西,如何進行操作. 把這些都寫在練習本上,小組進行討論,得出最佳方案,第二天進行操作. 在操作后布置學生在預設的后面接下去寫一寫你預設的方案如何?不足之處在哪里?學生通過兩次的寫,找到了自己方案的不足,加深了印象. 無獨有偶,林老師出的第12冊第一單元素質(zhì)測試卷的探究與思考是這樣一個題目:某學習小組為了弄清一個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進行了如下操作與測量:
1. 聰聰準備了一個圓柱形的量杯,并測量出量杯的底面直徑8厘米,高10厘米.
2. 明明往量杯中倒入了5厘米深的水.
3. 蘭蘭把這個物體放入量杯中,發(fā)現(xiàn)水正好能淹沒這個物體.
4. 強強測出水面上升了2.5厘米.
5. 林林稱出它的重量是1250克.
請你根據(jù)他們的測量結果,算出這個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有了前面的寫與操作,我們班90%同學都作出了這道題目.
寫——述說著每名學生的反思
在每單元的素質(zhì)檢測后我都會安排學生在卷子上寫一寫對這次檢測的感想. 雖是幾句話,卻收到了大效果.
一位平時表現(xiàn)較好的同學在考了81分的卷子上寫了這樣的幾句話:“徐老師,我看見分數(shù)后我蒙了,我怎么只考了81分呀?仔細地分析了卷子后我意識到是考試的時候我蒙了,因為看錯數(shù)字我失了9分,因為計算錯誤我失了5分. 粗心是我的天敵,我要消滅它. ”
更讓我感動的是一名女同學,因為基礎知識打的不夠扎實,常常會不及格,在一次56分的卷子上她這樣寫道:“老師,你相信我,下次我會躍過這個檻的. ”看完后我到教室上課時提議全班同學送給她掌聲,并安排學習委員幫助她. 現(xiàn)在她基本都能考到70幾分.
寫,讓學生會反思、會查找原因. 寫,讓我更靠近他們,理解他們,愛他們.
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創(chuàng)新. 因此,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在學數(shù)學的過程中寫一寫,來保證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 因為只有學生獨立思考之后才能產(chǎn)生獨特的見解,有見解才能有交流的欲望,有交流才能激起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