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yè)學校與企業(yè)聯合參與職業(yè)院校專業(yè)建設和實踐的機會不斷增多,學生發(fā)生傷亡事故不可避免,如何厘清學校、學生、企業(yè)在事故中的責任,保障學生安全和事故后的救濟,是當前職業(yè)教育的一項使命。
[關鍵詞]高職 "頂崗實習 "傷亡 "責任
[作者簡介]秦紅蘭(1972- ),女,湖北紅安人,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想政治課部,講師,研究方向為法律、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周新文(1968- ),男,湖北漢川人,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想政治課部,講師,研究方向為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湖北 "黃岡 "438002)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1年度湖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高職學生學校生活園區(qū)及實習區(qū)傷亡民事法律責任追究機制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1C2012105)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6-0116-02
2014年5月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現代職業(yè)教育的決定》第十五條提出“推進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部分,提出要“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強化教學、學習、實訓相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這個決定將給高職學生提供更多在企業(yè)鍛煉的機會。然而,現代大機器生產和高科技操作,比傳統的手工操作風險更大,如何減少學生在企業(yè)頂崗操作過程中的傷亡、降低辦學風險、減少企業(yè)負擔,實現企業(yè)、學校、學生三方的共贏,是高職教育工作者應該研究的重大課題。
一、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法律身份
(一)民法上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一般來說,高職學生經過十二年的基礎教育,到大學應該是年滿十八歲的成年人,在民法上屬于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能夠預見自己行為的后果并能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二)學生身份
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間一般是在大二下學期或者大三上、下學期,此階段他們還是學生的身份,且大多數學生是在學校聯系的對口企業(yè)實習,學校仍具有教育管理的責任。
(三)勞動者身份
高職學生在企業(yè)頂崗期間的工作場所由企業(yè)安排,指導老師是企業(yè)的技工師傅或者其他行業(yè)能手,工作時間是上班時間,在鍛煉自己的同時也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財富,因而頂崗的學生也享受企業(yè)勞動者的待遇。
二、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發(fā)生傷亡事故后的責任認定
司法實踐中由于學生傷亡事故大多發(fā)生于中小學和幼兒園,學校承擔主要責任甚至是全部責任的情況普遍存在,因而出現了學校在學生傷亡事故中賠償泛化的局面。家長們認為,一旦將孩子交給學校,監(jiān)護權就發(fā)生了轉移,因而學校在學生發(fā)生事故后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此時適用的歸責原則是推定過錯原則,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即只有學校能舉證證明存在法定的免責事由才能免責,否則就要擔責,然而法定的免責事由所致的學生傷亡情形很少,因而學校對學生的傷亡基本上都不能逃脫責任。
高職院校的學生基本上已成年,能夠認清自己行為的性質及能預見后果,因而高職學生在?;蛘邔嵙晫嵱枙r間發(fā)生傷亡事故,責任劃分就應嚴格遵循民法上的基本歸責原則——過錯責任原則。
(一)學生自己承擔責任的情形
1.學生實習過程中發(fā)生事故的責任。高職學生頂崗實習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學生如果不刻苦學習、認真操練,一旦操作不當,就可能發(fā)生意外。如果學生因為疏忽大意或者不遵守操作規(guī)程,給自己和他人造成損失,無疑應該自己擔當責任。
2.學生實習期間在工作之余發(fā)生意外的責任。實習期間,大學生在工作之余可能會進行一些休閑娛樂活動,期間發(fā)生的人身傷亡依照侵權行為法和民法通則等民事法律的規(guī)定,根據過錯責任原則,由過錯一方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但如果學生未經實習單位允許,擅自在休息時間進入到工作間進行實踐操作而發(fā)生的意外,主要由學生自己擔責;如果單位有過錯的,單位承擔部分責任。
3.因學生自身疾病或者是個人心理問題產生的因病死亡或者自殺、自殘,學生自己或者家庭承擔全部責任。學生因自身的疾病,如心臟病,在工作過程中或者休息期間死亡,實習單位和學校不用承擔賠償責任。因個人情感或者家庭矛盾導致的學生自殺或者自殘,實習單位和學校在沒有過錯的情況下,由學生或者家長自行擔責。
(二)實習單位承擔責任的情形
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如果實習單位提供的物質條件存在著安全隱患導致發(fā)生學生傷亡事故,單位承擔全部的民事賠償責任。單位的實習場地、公共設施以及提供給學生的實驗、實習設施、設備和生活用具等不符合國家標準或者有明顯不安全因素而造成學生人身傷害;單位的安全保衛(wèi)、消防設備設施的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顯疏漏或者管理混亂,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又未及時采取措施而造成的事故及明知學生有特異性體質仍然強制安排學生從事不適合其身體條件的特殊崗位因而發(fā)生傷亡事故等情形,單位應該承擔全部或部分賠償責任。
(三)學校承擔責任的情形
學生在實習期間發(fā)生傷亡事故,學校承擔責任的情形主要表現為選人失誤,即學校選用的實習單位沒有相應的資質,不具備法律規(guī)定的接受實習生的相關條件且賠償能力明顯缺乏或者將明顯不適合在相應單位實習的學生選派到該單位實習,在發(fā)生事故后,學校應該承擔部分民事賠償責任。實踐中,由某一個主體單獨承擔全部賠償責任的情形不多見,往往是根據案件事實和各方過錯責任的大小由各方分擔責任。因而無論是學校還是實習單位,一定要加強對頂崗實習工作的管理,降低風險,減少糾紛。
三、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發(fā)生傷亡事故后的救濟
(一)受害方尋求救濟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及司法解釋
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發(fā)生傷亡事故,在協商或者訴訟的過程中,往往需要依據國家生效的法律規(guī)定來作為處理的依據。這些規(guī)定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教育部《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及部分地方性法規(guī)等。
(二)救濟途徑
1.按協議處理。在學生頂崗實習前,學校與實習單位簽訂了頂崗實習協議,按雙方就頂崗實習協議中明確的權利、義務以及學生實習期間的管理責任,以約定責任承擔條款進行處理。
2.協調處理。實習學生在傷亡事故中屬于典型的弱勢群體,事故發(fā)生后往往出現求救無門、求醫(yī)無錢的悲慘境地。為有效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實習單位和學校作為學生的“后勤保障”應該第一時間派專員到事故現場同有關人員協商處理;本著人道主義的原則,先墊付部分或者全部醫(yī)療費用或者喪葬費用,安撫學生及其家長,防止因處理不當引發(fā)群體事件。
3.訴訟處理。在處理學生傷亡事故的過程中,如果責任方不明或相互推諉,受害的學生或者其近親屬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三)防范和化解糾紛的幾點建議
1.完善現行法律體系,加強對高校學生實習風險的立法保護。訴訟途徑解決糾紛,對于學生、學校、企業(yè)的責任劃分基本上由法院根據案件事實和現行法律法規(guī)自由裁量,其公平性往往掌握在法官手中,對于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yè)和學校來說,可能通過賄賂等手段減輕或者免除自己的賠償責任,學生的救濟易于落空或受到侵害。鑒于此,針對學生的三重身份——公民、學生、勞動者,呼吁國家立法機關盡快出臺司法解釋或者通過立法形成正式的法律文件,明確在學生頂崗期間出現的傷亡事故,哪一種身份對學生有利,在選擇法律時就適用哪一種身份。例如,學生在實習期間享受工資、勞保、休息休假等勞動保護待遇,那么學生在實習期間當然應該享受職工的工傷保險待遇,依照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工傷保險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賦予學生工傷保險待遇,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受害學生的權益。
2.完善保險制度,轉嫁風險。為化解實習學生和實習單位的風險,教育部曾發(fā)出《關于在中等職業(yè)學校推行學生實習責任保險的通知》,政府采用招標方式確定職業(yè)學校學生實習責任保險示范項目,加強學生實習安全和風險管理機制建設,切實維護學生權益。在高職院校推行該保險產品,將學生的實習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減輕學校和企業(yè)的負擔,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3.強化實習單位和學校對學生實習的管理,加強三方的溝通與合作。學校和實習單位要強化對學生專業(yè)知識操作能力的訓練和工作紀律的管理,重視心理疏導,注重安全教育,培養(yǎng)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加強溝通與合作意識,提高防范和化解突發(fā)事件的能力,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切實做到安全至上、生命至上。
[參考文獻]
白曉弋.頂崗實習期間傷害事故的處理與防范[J].職業(yè)教育,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