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對大學生法制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培養(yǎng)意義重大,培養(yǎng)過程中應結合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的實際特點,采取良好的教學手段和可行的培養(yǎng)途徑。
[關鍵詞]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程 高職高專大學生 法制觀培養(yǎng)
[作者簡介]王呈?。?973- ),男,吉林長春人,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思政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法學基礎理論、民商法學。(吉林 "長春 130028)
[中圖分類號]G642.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9-0092-02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是普通高等學校開設的公共基礎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修課之一,是一門“使人成為人”的課程。本課程主要內容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思想修養(yǎng)觀教育,二是道德觀教育,三是法制觀教育。如何在教學中使大學生通過第三部分法制觀教育的學習,能夠有效地構建起法制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這部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一、課程現(xiàn)狀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指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該教材從2006年8月首版以來經(jīng)歷了六次修改,目前最新版本為2013年的修訂版。教材中關于法制觀教育集中在第五章領會法律精神、理解法律體系,第六章樹立法治理念、維護法律權威,以及第七章遵守行為規(guī)范、錘煉高尚品格三個章節(jié)中。2013年修訂版增加了第六章的內容,即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學習和培養(yǎng)。該修改說明,法制觀教育的教學更傾向于對學生法律思維的培養(yǎng),即內容上從以往重實體法律條文的學習轉向重法學基礎理論和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學習。
二、面臨的問題
第一,從時間上看,大學生法制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學習和培養(yǎng)需要一定的過程,而本門課程的教學計劃學時為一個學期,其中還要扣除思想修養(yǎng)與道德教育兩個部分的學習時間。因此,僅僅通過幾次課的講授和學習就使學生樹立起法制觀甚至法治理念是很難實現(xiàn)的。第二,從授課的對象來看,是剛入學的新生。他們在中學階段接觸到的法律知識很有限,所以法制觀和法治理念的構建基礎薄弱。第三,從課程性質來看,本門課程是一門公共基礎課,并不是法學專業(yè)課,因此,必然導致學生對法制觀和法治理念學習的局限性。第四,從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容來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僅包括依法治國、執(zhí)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等具體內容,更重要的是從個人的觀念上還應該建立起法律至上、權力制約、人權保障和程序正當?shù)确ㄖ扑季S意識。由此,從客觀上講,一種思維模式的養(yǎng)成很難通過幾次課和幾個概念的學習就得以實現(xiàn)。
三、教學手段與培養(yǎng)途徑
通過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克服現(xiàn)有的困難,建立良好的教學手段和可行的培養(yǎng)途徑,以期實現(xiàn)理想的教學目標。
1.梳理理論學習的脈絡?!八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法律部分的內容,分為基礎理論和具體法律部門兩個部分??梢哉f基礎理論部分的學習對大學生法制觀和法治理念的培養(yǎng)起決定性作用?;A理論部分是通過法律的基本概念、制度、原則、精神等的學習,在頭腦中構建起一個相對完整的法律體系和思維模式,這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是一個高度概括的過程,是一個邏輯建構的過程。對具體法律部門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掌握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基本法律條文,是一個從法律思維到法律運用的過程,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是一個實際應用的過程。這部分對大學生法制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培養(yǎng)起輔助性作用。
2.注重案例教學的效果。法治理念的培養(yǎng)雖然是一個邏輯建構的過程,但是案例教學的效果卻不可小覷。19世紀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磨坊事件”讓我們懂得了“法律權威至高無上,連國王也不能違反”的法治傳統(tǒng);“辛普森殺妻案”使我們明白了著名的“米蘭達警告”和“毒樹之果”理論;“孫志剛案”質疑了“違憲審查制度”,推進了中國法制化的進程;“許霆案”掀起了司法界的大討論,推動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步伐。由此可見,可以通過具體案例的學習,使學生更容易地掌握基本的法律原則,這對法治理念和法律思維的建立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3.提供法律實踐的機會。法律實踐的參與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除了傳統(tǒng)教學中我們所采用的“模擬法庭”教學外,還有必要讓學生置身于真正的法律事務中,從一件件糾紛、一份份合同中獲取法律的精髓,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法、用法的興趣。由此,法律基地建設的意義便凸顯出來。
4.加強法律文化的傳播。法律文化包括法律意識、法律制度、法律實踐等多個方面。法律文化的介入在教學中對大學生法制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培養(yǎng)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簡單地說,一個人法治理念的建構、法治思維的形成以及法律權威的樹立,不僅需要個人內心的認可,同時也需要他對法律本身以及法律衍生品和附屬品的高度認可甚至崇尚??山M織學生參觀法院、參與庭審去感受法律的莊嚴、肅穆;向學生展示各種法器,讓學生了解其文化內涵和法律的象征等,最終讓學生對法律的外部形式和基本內涵有所了解,從而推進其法制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形成。
四、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1.學習興趣應與因材施教相結合。高職高專院?!八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學習主體是非法律專業(yè)的學生,因此對這類群體的法律教學,無異于一場短期的普法教育。如何在短時間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教學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首要難題。所以在教學前,教師針對學生的法律基礎知識狀況要進行相應的調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和學生感興趣的法律問題,設立若干個教學專題,使學生帶著興趣、帶著問題、帶著疑惑進入學習環(huán)節(jié),從而培養(yǎng)其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專題教學改革應與學以致用相聯(lián)系。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按部就班地進行理論教學,導致教師講得“忙然”,學生學得“茫然”,讓學生覺得書本上學的和生活中用的似乎總是相脫節(jié),很難用學到的理論去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因此專題教學的優(yōu)勢就再次凸顯出來。例如,在專題的設計上,教師采取靈活的方式,讓學生每人遞交一份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常用的且需要解決的“專題議案”,主講教師對“議案”進行歸類并總結出如“合同專題”“侵權專題”“婚姻繼承專題”“刑事法律專題”“農(nóng)村土地法律專題”“勞動法律專題”等熱點專題,然后再由學生選出相應的授課專題,這樣在主講教師與聽課學生之間就形成了“提出—總結—選項—講授”的雙向自助性模式,使講授內容有的放矢,實現(xiàn)學以致用。
3.專業(yè)理論學習應與法律實踐學習相結合。本門課程性質是公共課程,聽課學生都有自己的專業(yè)領域,為了實現(xiàn)學生的專業(yè)領域和職業(yè)法律的有效結合,主講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需求,靈活地配以相關法律實踐的內容。例如,對保險專業(yè)的學生,教學中要配以保險法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講授;對會計專業(yè)的學生,教學中配以會計法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講授;對物流專業(yè)的學生,教學中配以物流法律法規(guī)的講授;對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配以計算機犯罪的相關法律的講授,從而使學生在大學階段就能樹立起職業(yè)法律思維和職業(yè)風險的防范意識。同時,還應注重法律文化和法律實踐方面的宣傳。如帶領學生走入司法部門,親身體驗法律的權威性和莊嚴性;帶領學生走入社區(qū)街道,親自感受憲法中規(guī)定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的具體環(huán)節(jié);帶領學生走進會計師事務所、物流公司、保險公司等場所,去了解專業(yè)人員應具備的法律素養(yǎng)和相關的職業(yè)法律風險。
4.擇業(yè)、創(chuàng)業(yè)應與法律適用相結合。在授課中,主講教師應總結學生求職的基本特點,講授擇業(yè)、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中所需要的法律法規(guī),講授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基本權利、義務關系,合同訂立與合同解除的法律適用,以及擇業(yè)、創(chuàng)業(yè)中法律風險的規(guī)避等。
5.教材內容應與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相統(tǒng)一。目前,全國無論是普通高等學校的本、??粕?,還是高職、高專的??茖W生,本門課程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編寫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筆者認為,無論是從教材內容的整體上來說,還是從部分內容即法律教學部分來說,這樣的安排都有待商榷。因為,兩者的學生素質、培養(yǎng)方式、教學體系、課程安排以及最終的培養(yǎng)目標等均存在差異。由此,針對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教學,教師應進行合理的內容取舍,以期實現(xiàn)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秉公.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規(guī)律與教學境界[J].江漢論壇,2007(6).
[2]佘雙好.充分認識“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內在結構關系[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3]張建偉.法律稻草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