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對未來教學作了如此的論述:未來教育=人腦+電腦+網(wǎng)絡”可見信息技術在現(xiàn)在以及將來的教育教學中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并越來越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計算機、 網(wǎng)絡進入課堂教學己成為一種趨勢,并且表現(xiàn)出了其獨特的優(yōu)越性。該文章就
[關鍵詞]小學電教;有效工具;思維具體化;角色化;多元化
一、電教媒體是激發(fā)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工具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 維過渡的階段,抽象思維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維。因此,這就決定了他們必然對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的事物感興趣。電教媒體 的特點是圖文聲并茂,能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動感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背景,能把學生帶進寬松愉悅 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為課堂教學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以此撥動學生的心弦,蕩起思維的火花,使學生以最佳狀態(tài)投入學習。電教媒體把無聲的教材內容變得有聲有色,化靜為動,帶著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學生的大腦皮層始終處于最積極最興奮的狀態(tài),對課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很自然地步入積極思維的狀態(tài)之中。
二、電教媒體與小學課堂教學的整合
1.教師應首先思考和擬定好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原則。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目標設計并找準了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小學課堂教學的最 佳結合點,通過多種媒體的參與,使學生在課堂上躍躍欲試,“自主體求”的愿望非常強烈,從而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使學生感知到了課堂是快樂的、有趣的。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新,會給學生留下難以忘懷的新鮮與特別,會讓學生受益終身。
2.課件要形象直觀地體現(xiàn)出教材的重難點。教師要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大膽的利用課件,具體、形象的再現(xiàn)教學內容。
讓學生真實的感受生活既是知識,知識應用于生活的這一過程。教師 在教給學生基本知識的同時,必須關注其個性、習慣、興趣、態(tài)度、意志、觀念、價值觀的培養(yǎng)等。實際上從教學的實踐來看,多媒體課件已經從一種輔助教學手段轉變成了一種學習的方式和認知工具,具有了“整合”的特征。
它不僅僅是學生無直接經驗的客觀世界的復現(xiàn)、定格、放大等,更為重要的是整合的課件在教學過程中,能使學生能夠主動全面準確地理解教材的整體內涵,能夠尋找到提高學習質量的效率和方法,促進學生在自主學習、研究探索、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具有的巨大的潛能和優(yōu)勢的進一步發(fā)展。
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增大教學密度,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前,根據(jù)教案精心設計編排了教學軟件。雖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課前的精心設計和準備卻能極大地提高課堂上的教學效率。
課堂上,教師只要點擊鼠標,就能在短時間里使學生看到清晰的畫面、逼真的錄像、動聽的音樂等避免教師動手操作教具時的手忙腳亂和顧此失彼,從而贏得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這樣我們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適應現(xiàn)代學生的需要。
三、推動學生積極思維當學生對教材中重、難點的理解
出現(xiàn)障礙,導致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及時使用電教媒體,能幫助學生的思維具體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從而受到勢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
1.構建學習情境,引發(fā)思維
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兒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認識轉而得到思維能動性的。及 時創(chuàng)設情境, 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例如,教學《荷花》一課時,當講到 “白 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 時, 要求學生感受作者的心情, 這個字好在哪里? 然后問同學“冒”還可用哪些詞語來代替,在學生回答可用頂、探等詞語后緊接 著提問:
“那么為什么不用剛才說的詞語呢?”學生一時議論紛紛,此時播放課 件,讓學生從課件中體會到這些字詞、語言充分地表達了作者對荷花的熱愛,從 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構建學習情境,易于理解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內容含義較深或過于抽象,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難以理解和認識,借助電教手段能使其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變抽象為生動有趣,使學 生充分鮮明地感知。例如:在教學《翠鳥》一課時,學生對一些鳥的名字根本就沒聽過,特別對鳥的學名更是一無所知,因此,對文章的內容難以理解和掌握。
這時及時出示教學錄像,讓學生通過圖片認識這些鳥類,一目了然。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更是將鳥的樣子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出來,勝似教師千言萬語的空洞說明,有助于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學生的理解。
四、以多媒體為學習工具,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
由于農村學生生活的范圍狹小,又缺乏\"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所以感到寫作文 時無話可說。
多媒體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圖文聲像并茂的寫作素材。這些豐富的 寫作素材, 解決了學生\"無米下炊\"的難題。
多媒體還能展示清晰的脈絡(如寫 《雨中情》:遇雨一送傘一雨中行一雨中情),有利于學生認知,有利于發(fā)揮每個人 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 使每個學生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學生還能通過網(wǎng) 絡實現(xiàn)資源共享。為了寫好作文,通過查看資料(圖片、文字等),采用適合自己 的學習方法學習。作文評議時,通過網(wǎng)絡的傳送,使每個學生都發(fā)揮自己的主動 性,來為別人的文章進行評改,如文章好在哪里,哪些地方需要添加或刪除,哪 些地方需要修改等,而且評改后計算機上不留任何痕跡。
信息技術參與作文教學,革新了傳統(tǒng)的語文作文教學模式。比如有些作文 任務不必讓學生當堂完成,可以讓學生查資料,可以實地調查訪問,可以瀏覽網(wǎng)絡資料,給學生充分思考和準備的余地。
使原本難以說清的重、難點變得好學、好懂。教師也可以把語文教學課堂變成充滿歡笑、充 滿智趣的學習樂園,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輕松。這樣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可以增加學生 學習語文的興趣,更可以增進師生感情。
一增進學生興趣寓教于樂興趣是個體力求深入地認識某種事物或樂于參與某種活動的一種積極的意識傾向。小學生的興趣,主要是學習興趣,即認知興趣。長期以來,小學的各科教學無不把激發(fā)和培養(yǎng) 學生的學習興趣列為首要任務。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師單憑一支粉筆一張嘴,很難達到很好 的教學效果,更談不上把教學變成藝術,成為一種美的享受。而電教手段在色彩、動畫及表 現(xiàn)手段上比其它教學手段更加形象、生動,立體感強,是其他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極大 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一般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課本提供的只是一個不動的畫面,產生的視覺效果差,激發(fā)不了學生的興趣。而在電教手段參與下的教學則不然,它可以利用“L OGO”中的繪圖語句或用“WINDOWS”中的畫筆及“POWERPOINT”產生生動有趣的畫面,或直接利用“CAI”的豐富直觀的畫面和圖形動畫等,使學生大開眼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 趣,產生良好的視像效果。例如有位教師在執(zhí)教《驕傲的孔雀》一文時,使用計算機進行動 畫設計,在學生面前展示出一只昂首挺胸、正沿著湖邊散步的孔雀,學生通過栩栩如生的畫 面可以直觀地看到孔雀那副驕傲的模樣;然后再通過“WINDOWS”中的聲音驅動程序,將喜 鵲的有禮貌與孔雀的驕傲形成鮮明的對比,再次淋漓盡致地刻畫出孔雀的驕傲,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所產生的教學效果生動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
二模擬真實環(huán)境,情感體驗 世間萬事,情最動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情感卻很豐富。在平時教學中,我們經常把語文當作純工具性的東西,對語言做靜態(tài)的分割,做技術上的分析,不注意用語言中所包含的豐富的情感去感染學生。
參考文獻:
[1]郭元祥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2]周又紅、 李崗編著《青少年生物與環(huán)境科學實踐活動競賽指導》,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