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行政管理是指高職院校憑借其結構和制度,通過組織、計劃和實施等行動,積極發(fā)揮管理功能,引導全體師生員工,充分利用學校所有的資源,有效完成學校以教學為主中心的各項任務,實現(xiàn)其預定目標的組織活動。合理的行政管理體制是高職院校發(fā)展的關鍵。本文針對我國高職院校行政服務效能的現(xiàn)狀和提高作了提高,希望能有助于高職院校行政服務效能的提高。
[關鍵詞]高職院校行政服務效能;現(xiàn)狀;提高
一、關于行政服務效能
效能中的“效”,就是成果、效率;效能中的“能”,就是能力、才干,合起來的意思就是管理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但效能又不同于效率、效果和質量。效能是指取得合意效果的能力或力量,效率是指有效益的狀態(tài)或性質,效果是指影響或結果, 質量是指良好的程度。效能強調組織目標的達成;效率重視組織對資源的有效利用;效益則強調組織運行的效果和利益,是組織一切活動的根本目的。 效率是“以正確的方式做事”, 效能則是“做正確的事”。效率和效能不應偏廢,但這并意味著效率與效能具有同樣的重要性。我們當然希望能同時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與效能無法兼得時,我們首先著眼于效能,然后再設法提高效率。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將高職院校行政效能概念的內涵界定為:高職院校組織、獲取并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尤其是校企教育資源),通過科學有效的教育教學實施和管理過程,以實現(xiàn)培養(yǎng)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核心,同時在不斷滿足學校內外不同利益相關者要求的基礎上使高職院校組織本身得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和實際結果。對其更為通俗的理解就是:通過提高人的能力和才干,當其在與工作對象結合過程中,能夠簡約工作環(huán)節(jié),控制并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益。
二、高職院校行政效能的現(xiàn)狀及提高行政服務效能的意義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普遍存在辦學方向不明確、辦學定位不清晰、辦學特色不突出以及教學改革不深入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反映出高職行政管理體制上所存在的缺陷。在模式建構、專業(yè)建設、特色凝練等方面,高職院校仍然保留在較低層次,辦學成本依然很高。其行政服務效能的低下主要表現(xiàn)在:
1.行政組織結構不合理。我國高職院校組織結構大都沿用傳統(tǒng)的金字塔式的科層治理結構 其特點是由高層到底層層層節(jié)制 呈金字塔狀分布權力集中向塔尖的高層學校通過發(fā)布行政命令利用行政組織實施管理職能。這種組織結構的弊端是容易滋生權力崇拜結構呆板阻礙組織成員的創(chuàng)新能力。我國高職院校除了上述問題外 長期學術權力附屬于行政權力的現(xiàn)狀與現(xiàn)行的行政組織結構是密不可分的。
2.行政權力泛化。行政權利泛化是我國高校行政管理中一直存在的問題而高職院校尤為突出。行政權力的泛化導致學術權力縮減進而形成了學術權利日漸服務于行政權力的局面?!肮俦疚弧倍皇墙虒W、科研本位的觀念普遍存在具體表現(xiàn)在一線教師的業(yè)務訴求無法得到滿足 或者是學術專家的合理意見無法有效地被采納。行政權力泛化成為影響我國高職院校發(fā)展的重大障礙。
3.行政管理專業(yè)化程度不高。教育行政管理專業(yè)化是世界范圍內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趨勢 主要體現(xiàn)在組織機構機構專業(yè)化和行政管理人員專業(yè)化兩個方面其中關鍵是后者。行政人員的專業(yè)化欠缺突出表現(xiàn)為行政人員通常是管理和教學雙肩挑、教師和行政人員之間轉換頻繁和行政人員進入門檻低。我國高校行政管理人員通常有兩個極端或者轉為專職教師或者充滿“官本位” 的思維缺乏服務意識。
4.行政效率低下。現(xiàn)有的絕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是由中等專業(yè)學校改建而來的,機構臃腫、管理理念落后和制度建設不健全是常見的弊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拖拖拉拉、辦事程序復雜、管理職能交叉。這種局面的直接結果就是導致管理決策不科學管理組織執(zhí)行力欠缺行政效率低下。
針對此現(xiàn)狀,迫切需要運用科學管理理論和思維,建構先進管理體制和策略,開拓多種工作渠道和路徑,從根本上調動師生工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在當前我國高職教育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積極開展對高職院校效能的研究,深入分析影響高職院校效能的因素,找到改進高 職院校效能的何效途徑或措施,不僅能促使高職院校從低效能學校向高效能卓越學校的轉變,而且也能促進高職教育在規(guī)模、結構、質量和效益方面協(xié)調發(fā)展, 推動中國特色高職教育體系的建立。
三、提高高職院校行政服務效能的策略
1.更新理念,確立服務型行政管理理念。人類社會行政模式經歷了從“統(tǒng)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服務行政”的演進過程,建構“服務行政模式”是人類行政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高職院校行政管理也不例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主要圍繞高校自主權下放、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人事與分配制度改革、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健全與完善、建設現(xiàn)代大學制度等主題而展開。其中加強高校行政部門的服務職能一直是一個具有共性的問題。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行政管理要按照服務型管理理念的要求杜絕“官本位”思想,摒棄教育管理官僚化的作風,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意識,主動服務教學、服務師生,營造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在行政管理中實現(xiàn)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目的。
2.以人為本,轉變高職院校的職能定位。高職院校效能建設與職能轉變關系非常密切,沒有職能的轉變,效能建設也就沒有了可賴之基。從總體上看,高職院校的職能定位主要集中在堅持以人為本,把師生實際利益放在首位上。
教師的實際利益,總體可概括為進修培訓、職稱晉升、校園生態(tài)(包括人際關系及公平、公正)、獎金福利等。管理中,如果能夠把這些被教師視為切身利益的內容放在重要的位置來看待,將會從根本上改善教師的服務態(tài)度,增強其工作內驅力。學生的實際利益,則主要表現(xiàn)為“三困”:貧困、學困和“心困”。多數(shù)時候,人們給予貧困的關注比較多,有“獎、貸、勤、補、免”等多種途徑和方法。而給予學困(學習困難、學力減退、學不得法等)特別是“心困”(情感危機、思想矛盾、人格障礙等)給予關注的情況就特別少。究其原因,貧困是顯性的,工作做起來比較方便,也容易顯現(xiàn)成果。而學困和“心困”是隱性的,做起來異常復雜,既耗時又耗力,更不會立即顯效,許多時候還會給人以“吃力不討好”的感覺。盡管貧困問題是學校必須給予關注并須著力解決的問題,然而,解決學生的學困和“心困”問題,恰恰又是學校教育的精髓所在,是需要教師以較強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來給予關注的問題,是彰顯管理效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師生的實際利益得到關心和維護了,高職院校的管理效能也就提高了。
3.更新形式,運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管理創(chuàng)新。隨著高中畢業(yè)生規(guī)模的減少和社會對高等教育要求的提高,高職院校的生存和發(fā)展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高職院校取得競爭優(yōu)勢的有效方式就是學校管理的創(chuàng)新,即先進的信息技術與企業(yè)管理創(chuàng)新的有機結合。信息化的實施會使高職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都有所改變,為學校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直接構成高職院校的競爭力。
總之,我國大規(guī)模開展高職教育發(fā)展時間僅十余年。發(fā)展的時間短、來源復雜和規(guī)模龐大決定了其行政組織結構的復雜性。但我們要正視這種復雜性,積極致力于行政服務效能的提高,以促進高職院校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黃曉芬.論高職院校質量管理與行政管理能力的提升.南通大學學報.2010.01.
[2] 張亞鵬.高職院校效能論——示范院校建設的改進戰(zhàn)略.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2010.12.
[3] 孫河川.教育技能——學校改進研究的引領者和推動者.比較教育研究.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