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教學方式、活動狀態(tài)、教學策略、教材處理、教學過程、教學手段等六個方面展開新舊課程中課堂教學行為的比較;從教學目標、激勵與強化兩個方面論述新舊課程中課堂管理行為的比較;最后通過以上兩個比較,結合課堂實際,提出一些思考與展望。
[關鍵詞]課堂教學行為比較;課堂管理行為比較;思考;展望
新課程改革中,我們一線教師確實感覺到了課堂教學、教師的教學行為正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這些變化中,有些是我們期待已久的、體現(xiàn)著新課程的本質的變化,而有些卻是出乎意料,是誤解新課程的理念而產生的變化。若要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只有透過表層的變化看問題的本質,通過冷靜、客觀、科學的分析澄清認識上的困惑,以積極有效的探索與解決策略糾正教學實踐行為上的偏差,才能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良性發(fā)展?,F(xiàn)將新舊課程中關于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某些變化作比較研究。
一、“講授式”教學應與“對話”、“活動”教學共存
隨著知識優(yōu)先讓位給情感態(tài)度和實踐技能的優(yōu)先,講授式教學的天地越來越小,但不能否認。自從十九世紀夸美紐斯提出班級授課制以來,講授式教學以其高效的優(yōu)勢迅速在世界各地蔓延,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教師在新課程中把握講授時機非常關鍵。
一般來說,在下列情況下教師應該講:學習新知時必需的、學生又缺乏了解的背景知識;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知識難點;盡管難度不大,但卻易被學生忽視的基本概念、原理、定律;易被學生混淆的有關詞語、概念;知識單元、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過渡、銜接;時間不容許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探索;學生自學未形成系統(tǒng)而全面的知識體系,教師需要在這基礎上加以適當?shù)狞c撥、歸納、總結、概括。
在下列情況下教師不應講或少講:學生已懂已掌握的知識點;學生完全可以通過思考而領悟的知識點;與教學目的、重點難點無關的事實材料的敘述?!皩υ捊虒W”帶有相當程度的“生成性”特征,需要教師能按學生的反應調整教學的思路,不斷促進學生富有積極意義的建構。對話應從情境要求出發(fā),提出雙方感興趣的話題,話題應是有價值的,合適的,開放的,雙方提供反饋信息,保持話題的連續(xù)性,適時完成話題的轉換?!皩υ捊虒W”的另一種方式為小組討論。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于小組討論。
“開放性問題”,需要通過反復推敲才能準確把握的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某種方案合理性的補充完善;教師應加強對小組討論的指導,清楚討論的焦點和認知的難點?!盎顒咏虒W”是在真實而有意義的任務驅動下的“做中學”。活動的任務是多方面的,有現(xiàn)實生活問題的分析解決:如測量旗竿的高度,統(tǒng)計校園每天垃圾生成量;有探究性質的,如制作一個無蓋長方體;有信息交流性質的,如吸煙的危害等?;顒咏虒W在于活動的過程。但在數(shù)學教學中每學期穿插一至兩次即可,沒必要過多過濫。
二、處理好學生個性化學習與教師的價值引導的關系
在數(shù)學課上,有十幾種解題方法,有的方法巧妙,有的較為繁瑣;有的切中主旨,有的淺嘗輒止。教師在此時應加強引導,否則學生不得要領,無所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自由地、創(chuàng)造性地、個性化地解決問題和理解文本,引導學生盡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個人理解。只有在學生的積極參與與主動構建的基礎上,才談得上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才能富有獨特、個體性地來把握這個世界的真諦和意義。而另一方面也是不容忽視的: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個性化地理解文本之后,并不意味著他的解決策略是最佳的、他的個人理解就一定是正確的。
教師在應通過對話、提問、比照、分享觀點、合作反饋等交往環(huán)節(jié)來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深層理解,幫助學生不斷克服由于自身認識局限性所導致的主觀性偏差,引導學生的思維進一步聚合到主題含義和最優(yōu)的解決策略上來。這是一種既集中又發(fā)散的方式:教師應讓每一個學生發(fā)出個人的聲音,但同時又要引導學生獲得一個比較正確的結論;將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與思維方法的必要優(yōu)化相結合;將理解的個性化、獨特性與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統(tǒng)一,這才是新課程理念的題中之義。
三、激勵與強化行為應當改進
一般來講,在教學活動中恰當?shù)厥褂霉膭钚哉Z言,進行適當?shù)谋頁P,有助于學生欣賞自己的成功,發(fā)展積極進取的自信心,提高學習動機并形成成就感。但過分依賴于外在的權威評價,靠頻繁的強化來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卻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認知內驅力和內在動機,不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培養(yǎng),最終不利于學生形成自己的判斷力和獨立發(fā)展的能力;同樣在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一種競爭、比賽情境,適當?shù)卦O置一些帶獎勵性、刺激性的游戲類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符合學生活潑好動的心理特點,為學生們所喜聞樂見,也能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我們的學習最終是為了解決任務本身,是源于我們要學習的內在需要,而不是為了某種競爭,不適當?shù)匾朐u比和競爭因素,會使學生將注意力過多地放在個人或小組的榮譽上,而恰恰忽視了求知過程本身,這必然違背學習的本意,同時這種競爭易于成為干擾性因素,可能在學生之間產生拒絕合作,互不服氣和破壞其他小組等負面影響。
總而言之,研究新舊課堂教學行為變化的意義在于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遵循規(guī)律,更加注意教學行為的規(guī)范。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只要符合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內容正確;教學思路清楚,學生思維活躍,教學方法靈活,教學效果明顯。那么他的教學行為就是有效的。教師的責任在于: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行動的人;啟發(fā)學生“于無疑處生疑”。
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已經(jīng)不取決于個人的選擇,而是一種教育情境的規(guī)定,一種課程發(fā)展的趨勢,這種歷史性的變化將鑄造一代新型的教師。
參考文獻:
[1]關成志,初中幾何教學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2.
[2]張明甡/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實施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