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教學不僅要教授知識,還要進行思想教育。課本中有許多的德育資源需要我們語a文老師的挖掘和滲透,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合適思想教育,并且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持之以恒。這需要我們語文教師不斷地深入的學習。
[關鍵詞]思想教育;挖掘;持之以恒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痹诮逃?,首要的是思想教育。隨著信息化飛速發(fā)展的到來,學生受網絡的影響嚴重,加之大多數中學生都進人叛逆期,父母由于種種原因疏于管理,他們的思想教育就必須重視起來,那么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就落在我們老師的身上。只進行思想教育,空洞乏味的宣講是遠遠不夠的,除了很重要的身教之外,還需要各個學科的滲透教育。我們老師在教學中不能只注重課本知識傳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滲透,使許多寶貴的德育資源白白浪費了。我認為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fā)掘教材中的教育資源
教材中每一篇文章中都蘊含著啟迪學生思想的閃光點,就看我們怎樣去發(fā)掘,也就是說既要考慮到語文知識,又要綜合照顧到思想教育,有機會時一定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滲透,對教學來講,如果注意了思想教育的滲透,是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的,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比如我在教學《周總理,你在哪里》這課時,學生們開始讀時,很難讀出情感,盡管在技法上作了很多指導,如聲調要低沉,速度要慢一些等等,可還是不行,甚至有些學生會感到可笑,我意識到學生們遠離那個年代,對周總理可以說非常的陌生,根本談不上有感情,對此我要讓他們“認識”周總理,于是我暫停朗讀,而是開始介紹周總理,我舉出了我以前聽過的總理故事和一些文章,如十里長街送總理等,然后我又非常動情地介紹了課文所描述的情景,如海的人潮,悲慟的哭聲。學生們邊讀邊想象,仿佛看到了總理的和藹可親,為祖國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偉人形象躍然紙上,學生們感動了,接下來就好辦多了,有些學生竟然流下了熱淚,這節(jié)課上的順利超乎我的想象。我有了一種成就感,思想教育的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思想教育滲透在教學中既是目的同時也是手段。
二、思想教育要適時合理
文章思想教育內容不定,這就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在講課靈活掌握。根據課文的需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做到水到渠成。如講《捕蛇者說》時,不要一開始就急于講社會怎么樣,剝削怎么樣,不要強加給學生,而要讓學生在學習中自己去感悟,感到“苛政猛于虎”,這是我們再去滲透我們的社會怎么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會感到封建社會的黑暗,會更加熱愛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如果再加以引導,會讓他們更加熱愛學習,團結互助等等。反過來,如果一味的宣講,不僅失去了語文課的本質——可能會變?yōu)檎握n——也會使學生產生一種抵觸情緒,不能真正對學生起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三、思想教育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這一點很重要,教育不是落實在口頭上的,不是你教育了就是完成了任務,要讓學生領會,感受,并形成在自己的思想、信念、理想之中,才是真正進行了思想教育。語文教學中更要注意,我們絕不能為了教育而教育,只做表面文章,新的教學大綱中明確規(guī)定,教學目標中的第三點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于是有些老師就不管什么課,什么內容,都要說幾句大道理,好像就完成了教學目標,這不就是純粹的形式主義么?有害而無益。所以,我們在進行思想教育的時候,要結合課文的內容,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有所悟、有所感。真正的領會在心里。比如在講《黃河頌》這課的時候,如果對學生大講特講怎樣熱愛我們的祖國,我們要怎樣學習,這一定是枯燥和乏味的,而如果讓他們談談他們的見聞,談談他們見過的祖國的大好河山,我想,他們一定會口若懸河,樂講樂聽,進而會產生對祖國的贊美和熱愛,會熱血沸騰的朗讀《黃河頌》,會產生努力學習建設祖國的美好愿望。這就是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這樣,才達到了教育的目的,才使德育落在了實處。
四、思想教育要持之以恒
許多老師對教學的隨意性太大,對思想教育的認識也不夠深刻,所以對思想教育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來了興致,不管課文是否適合,就生搬硬套。沒了興致,就只撈干的(只教知識)。這種教育對教學是十分不利的,一是使學生形成了不好的習慣,在學習中只重積累,而缺少感悟和領會。(啟迪思想不正是感悟和領會么?)二是教師也不能形成成熟的教學經驗。影響教學效果。
語文是各科教學中更適合思想教育的學科,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語文教材主要是文質兼美的古今中外名家作品,他們的思想滲透在他們的作品中,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深刻的領會這一點,把我們的教育工作做好,要達到既要教書又要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玉秀,《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2]馮春佳,《傳道授業(yè)解惑與構建初中語文素質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