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手段與方式寓于語文教學之中,能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迅速掌握知識,有效提高語文能力,且能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關鍵詞:語文教學 情感教育 情感結構
“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工于表達?!鼻楦薪逃钦Z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的,作為一個語文教師,不僅僅是觀文者,更是講文者,把一篇作品講好,讓學生和作者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的確是不容易的。因此,如果語文教師能做到“披文以入情”,并進而做到“語文以入情”,以“情”再現(xiàn)課文的意境、形象、氛圍,以“情”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這將有助于學生“沿波討源”。我在語文教學中是這樣把握情感教育的。
一、以生動形象、情感豐富的教學語言入境
語言具有情感性。我在導入新課時充分運用語言的這個特征,精心設計、構思教學語言,盡快調動學生進入作品情境。如何在教學導語中使學生入情、移情、生情呢?在教授《與朱元思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欣賞導入語”,對學生進行引讀:把一幅優(yōu)美的山水畫面打上屏幕作背景,配以《高山流水》的音樂,然后娓娓朗讀導入語——“在我們浙江,有一條美麗的富春江,那奇山異水,令多少仁人志士駐足忘懷、流連忘返……”——如夢的遐想,似天邊傳來的吟詠,牽動著學生的情思,不知不覺中,學生穿過時間的隧道,緩步走進作品,既易于理會課文的意境,又自然地獲得了領悟事理的審美愉悅,收到了“先聲奪人”的教學效果。
二、把情感教育融于課堂之中
課堂是實施情感教育的一個重要陣地。上課時,教師應努力處理好語文知識的學習與培養(yǎng)情感教育的關系,不能一堂課全部學習語文知識,也不能一堂課全部大談特談情感教育。那么,怎樣處理好這兩方面的教學呢?我認為:可把情感教育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如在講述魯迅的雜文《記念劉和珍君》時,我就渲染了一種悲憤的教學氣憤。教學一開始,我就展示作家義憤填膺、怒不可遏、揮筆疾書的戰(zhàn)斗檄文的戰(zhàn)斗畫卷,接著簡介時代背景和本文寫作緣由,把它作為理解本文的鑰匙,進入課堂氣氛的前奏曲。然后用一種悲傷和飽含激情的語調朗讀一遍課文,把學生帶入那種特定的悲憤之中。接著我通過分析、講解,讓學生朗讀并體味重點語段,讓學生的感情融入到課文中去,與魯迅的脈搏一起跳動,從而激發(fā)他們對反動派血腥屠殺的極大憤慨和對死難烈士的沉痛悼念。這樣,學生的學習激情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生在情感上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性情得到凈化,情操得到陶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又比如在分析魯迅的小說《孔乙己》這課文中最后一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蔽蚁忍岢鰡栴},引起學生思考。問題一:“怎樣理解‘大約’與‘的確’”?問題二:“作者為什么這樣結尾?有何作用?”這本是屬于對詞語運用、文章內容、寫作技巧的理解,而在明白了答案之后,學生就會明確:這是魯迅對孔乙己的同情、悲憫,對吃人的封建制度的血淚控訴。學生自然會產(chǎn)生心靈的震撼,同情、哀嘆孔乙己的遭遇,強烈地憎惡舊社會,熱愛我們的社會,珍惜生命,熱愛生活。這樣,學生既學到了有關語文的知識,發(fā)展了他們的智力,又熏陶培養(yǎng)了他們所應具備的良好情感。
三、充分領會文章的情感結構
人的情感是通過一定的文章結構來表現(xiàn)的。例如《荷塘月色》的情感結構中的兩種對應,情感因素是隨著情感轉移變換流遷著的,它們時濃時淡,呈現(xiàn)出一種復雜多變和不穩(wěn)定性,這正是作者情感世界復雜性和豐富性的體現(xiàn),是朱自清在當時特定的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出來的真實情感。他既走出了一條自己感情喜悅之路,也有無可奈何才走這條路的哀愁,其思想是異常復雜的、模糊不清的。恰恰是這種難以言傳的哀愁、難以言說的喜悅,才使《荷塘月色》具有迷人的藝術魅力,使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在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中既厭惡黑暗現(xiàn)實,又不敢反抗黑暗現(xiàn)實;既向往光明,又不敢走向光明的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朦朧的身影,從而使學生對分析名家作品,不要單一認識,而要多角度思考,打開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深刻領會文章的真情實感。
四、巧設練習,貫穿情感
思維的積極性往往是在一個人的情感策動下進行的。因此在教學中設置情感練習,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在情感的策動下去完成,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最后一課》這篇課文,這樣設計練習:設想一下,小弗郎士上完了最后一課,在回家路上,再看路上的景物的感受?!耙皇て鹎永恕?,同學們躍躍欲試,一個同學說:“小弗郎士心情沉痛,邁著沉重的步子往家走。他想:我以前太淘氣了,不好好學習,老師要走了,我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樹上的畫眉鳥不是在歌唱了,而是在哭泣……”另一個同學說:“小弗郎士看到那些收操的普魯士士兵的背影,他握緊拳頭,心里想:我要快快長大,穿上軍裝,拿起武器,把這些壞蛋趕出去……”
這樣的練習,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
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陶冶了情操,收到了“一石三鳥”之效。
不僅在演和說的練習中進行情感教育,而且在“寫”的練習中也可以進行情感教育。寫,主要是作文,用書面化的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中學生處于人生的花季,他們以激情蕩漾的心靈感受生活,但由于中學生閱歷較淺,他們敏感的心靈,更多的是對生活的淺顯感受,易于片面,缺乏較深層次的思考。而寫作,使他們不得不進行較為深入的思考,使他們看問題的角度更近全面。這種積極的感情內省,可以使主體的情感逐漸強化,使學生更能深地體驗人生的滋味,有利于創(chuàng)造明朗的心境,使之逐漸樹立起堅定的人生觀。所以我提倡鼓勵學生寫日記,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并要求學生說真話,說內心想說的話,使感情的內省得以正常的實現(xiàn)。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土壤里?!鼻楦薪虒W,教師把平面的文章變?yōu)榱Ⅲw的形象,讓特定的感情波瀾,誘發(fā)學生的激情,撞擊學生的心靈,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使學生獲得直覺的美感。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