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獨立學院的新生群體中,由于學校教育條件、家庭經濟情況、網絡信息傳播等外界環(huán)境因素以及學生本身的性格、交際能力的差異,極易產生“不合群”的情況,對此進行合理歸納與分析,提出相應對策如下:各部門要完善資助體系,解決物質困難;輔導員要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其學會遵守規(guī)章制度;舉辦“家長論壇”進行勵志教育,不斷修正同學們對自身的定位。這些措施能夠幫助相關群體克服交際障礙,提升其思想境界,完善人格修養(yǎng),強化主流價值觀教育。
關鍵詞:獨立學院;新生;不合群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5-0208-02
根據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合群”是指“跟大家關系融洽,合得來;結成團體,互相合作。①“合群”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心理基礎,是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那么,“不合群”實際上指的是人們性格孤僻,不愿亦不善于與他人交往,無法與人結對合作的現(xiàn)象,它會使大學生形成孤僻、自卑、自私、自負、煩躁,不善、懼怕交往等不良性格,甚至產生自虐、自戀、單相思、自殘、自殺等病態(tài)心理,嚴重影響其身心的健康成長。
一、不合群的情況及其原因
一是部分農村戶籍的同學,由于家庭出身不好,性格孤僻自卑,不善交際。加之家庭成員中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較低、家庭經濟狀況入不敷出等情況,其背負著沉重的心理負擔,由于無法進行合理的自我調適,從而引發(fā)人際交往障礙,并導致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出現(xiàn)認識偏差。
二是部分城鎮(zhèn)獨生子女。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等原因導致德育缺失,使其容易沾染各種不良習氣,在學校的生活環(huán)境中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在學校官方網站發(fā)布無聊言論、上課遲到、缺勤、故意擾亂課堂秩序、私自在宿舍銷售違規(guī)商品等。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這類“獨苗們”的“不合群”性格極易使其在交往中與人發(fā)生沖突,具體表現(xiàn)為:粗言謾罵、隨意遷怒、肆意發(fā)泄、反抗報復等行為,情況嚴重者甚至會觸犯法律道德的底線。由于其言行極端而易引發(fā)身邊老師和同學的不滿,使其關系逐漸疏遠、淡薄。著名的教育家鮑姆瑞德曾經在1967年提出:父母教養(yǎng)方式為四種類型,即權威型,專斷型,縱容型,未參與型[1],品德教育缺失的孩子們主要是由于父母對其教育過程中的縱容和包庇所致,父母給予這些孩子過多的自由,對孩子的要求不敏感,極少甚至不引導或教育他們掌握各種為人處世的規(guī)則和要求,經過日積月累,他們就會在群體中表現(xiàn)出對活動的消極應對,對身邊人們懷有更多的敵意、不信任、自私(由于溺愛而變得嬌生慣養(yǎng))、缺少遠大理想,逃避責任等反社會的行為,而且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交往的能力,生存的能力均處于較低水平。
三是高考成績不理想的“落榜生”。他們會由于個別專業(yè)課程(如高等數學)的學習壓力較大、教師上課缺乏生動趣味性而出現(xiàn)理想缺失,目標不明確的情況,從而導致經常遲到曠課,對老師同學不理不敬,沉浸于對高中時代“佼佼者”的自我幻覺中無法自拔,并逐漸疏遠與同學們的交流,變得孤僻、自戀。
四是沉迷網絡視頻、游戲、聊天,無法自拔的“偏離航道”者。進入大學生活后,部分男生會逐漸沉迷于網絡游戲從而出現(xiàn)無法自拔的現(xiàn)象,女生則會沉迷于網絡中傳播的虛構愛情小說文化,時尚購物風潮而出現(xiàn)無心向學的情況。在這類學生中,輕者缺課掛科,重者意志消弭,精神恍惚,不參與各類集體活動。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這主要是由于90后大一新生剛剛經歷過高考的艱難奮戰(zhàn)期,都會對進入大學之后的生活的閑適性有所期待,校園生活也使他們遠離父母親友的監(jiān)督。此時,由于大眾傳播媒介,尤其是電腦網絡對青年學生的道德社會化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他們對網絡游戲以及軟件中構造出的一個個高度逼真的虛擬生存空間產生幻境和依賴感,內心世界被商品制造者編制出的虛擬角色迷惑,并樂此不疲,逐步成癮[2]。這種網絡影像中的虛擬生活及角色參與會導致學生們逐漸疏遠身邊的人、事,形成緘默、孤僻、冷漠、缺乏責任感、道德意識弱化等“不合群”的性格,甚至會形成多重人格。
二、新生“不合群”現(xiàn)象的解決措施
(一)各部門要完善資助體系,解決物質困難
政府對高校貧困生的學習、生活問題十分重視,已逐步建立和完善貧困生經濟保障體系,如推行“獎、貸、助、補”的資助體系,同時,學院內設立了三級貧困生獎學金和企業(yè)獎學金等獎項,并通過勤工助學崗位,組織多種形式的勤工助學活動,有關部門還多方尋找社會資助,使學院的幫困、助困有了基本保障。此外,通過詳細的檔案資料整理,個人情況考察及定期走訪宿舍,以追蹤他們的飲食起居,安撫他們自卑、孱弱的內心,使其逐步消除依賴心理,了解、適應社會需求,尋找自己的發(fā)展方向,培養(yǎng)競爭意識和責任感。我們還可以通過其身邊同伴的幫助使其獲得一種穩(wěn)定感和歸屬感,學會理解別人、約束自己,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社交關系網絡,融入班集體,學會與人交流合作。
(二)輔導員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其學會遵守規(guī)章制度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3]。據此,輔導員需要給這類同學布置一些關愛弱勢群體學生、患病學生,班團活動前往幼兒園教學,敬老院助困扶弱等類型的活動。不僅能加強他們的責任意識,而且還提高他們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個別經常曠課遲到的“獨生子女”們來說,輔導員需要邀請相關領域的成功人士,結合自身的各種實習、求職經歷,讓其切實感受到違紀違規(guī)不與同學們、朋友們交流合作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從而修正其道德認知。
(三)舉辦“家長論壇”進行勵志教育,不斷明確自身的定位
會計學是一門注重實操,講求實用的學科。雖然專業(yè)性較強,但是由于大學一年級的大部分課程中涉及專業(yè)知識技能培訓的不多,因此很多同學對所學專業(yè)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迷茫,加之高等數學、營銷學等專業(yè)課程對于自主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要求較高,導致很多以往高中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都會產生不適應癥,出現(xiàn)成績下滑,學習信心不足,目標不明確等情況。對此,筆者認為,讓班級導師們?yōu)樽约核鶐У陌嗉壣蠈I(yè)介紹課,不僅能解決同學們心中的困惑,還有助于排遣他們因為成績下滑,目標缺失所帶來的內心孤寂、無助感。
通過學院舉辦的家長論壇,讓來自社會各行各業(yè)的家長們從自身工作的經歷,教育子女的經驗等方面出發(fā),激勵同學們奮發(fā)進取,并通過與“不合群”的同學們之間進行互動交流,來減輕他們對未來學習生活的迷茫、畏懼感;更重要的是使其學會感恩,學會與人交往,合理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
(四)強化主流價值觀教育
當代的大學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大都在社會體系中擔任著“邊緣人”的角色,他們的心理、生理日趨成熟,但仍然對自身行為缺乏一定的控制能力,因此,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面前,往往會顯得自控能力“力不從心”,極易成癮并因此遠離真實的校園、社會生活。
輔導員應該利用班會,心理健康課程的機會播放與網絡危害身心健康相關的實例讓這些同學真切體會到沉溺其中對自身及他人所帶來的危害的嚴重性。并且利用QQ、微信、微博等通訊方式展開主流價值觀教育,用正面的、積極的言論、信息來扭轉他們對大學生活、社會人生的消極、悲觀的看法。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其中,“本我”是由本能和欲望構成的;“自我”是通過意識影響而改變的本我的一種理性精神;“超我”則是代表人性中高級的理想和良知,是一種人性到達自由的狀態(tài)。三者之中,“自我”正是一種解決當前大學生所面臨的因為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巨大反差造成的人格障礙的關鍵因素——即在網絡構造的虛擬世界中“本我”價值得到充分實現(xiàn),而在現(xiàn)實世界中卻沒有得到肯定,輔導員及心理健康教師通過各種教育手段引導他們分清虛擬與現(xiàn)實的界限,應該如何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揮自身的能動性提升自我的能力和修養(yǎng),并將個人與社會的情感統(tǒng)一起來,以飽滿的熱情融入群體中去,在集體活動之中得到同伴認可,最終達到自我實現(xiàn)和超越的“超我”的境界。
三、結語
在學生工作的開展過程中,筆者發(fā)覺,在所謂的“不合群”學生群體之中,其實亦存在許多的閃光點,如謙虛、謹慎、守時、守信、珍惜友誼等等。這些都是他們所具有的優(yōu)點,只要我們能夠對她們進行細致入微地觀察、體貼,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能夠循序漸進、耐心熱情,最終能夠使他們摘掉“不合群”的帽子。筆者亦希望能夠通過本文向在獨立學院中工作的同行們解決類似問題提供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笑岳.心理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17.
[2]呂東剛.某些網絡視頻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負面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1(38).
[3]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M].許良英,范岱年,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