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人格素養(yǎng)。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而部分高校出現(xiàn)貧困大學生感恩意識淡化甚至缺失的現(xiàn)象,解決途徑如下:高校貧困生應全面科學正確認識自身及挫折;學校與家庭齊抓共管,深化教育成果;發(fā)揮學校的引導優(yōu)勢,強化感恩教育的學校功能。
關鍵詞:高校;貧困大學生;感恩;缺失;引導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5-0204-02
一、高校貧困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現(xiàn)實分析
貧困大學生,主要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難以支付其在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據(jù)統(tǒng)計,目前我國貧困大學生總數(shù)估計超過五百萬人。宿遷學院目前在校生達到一萬六千多人,2014年在冊貧困生達四千五百多人,占學???cè)藬?shù)的30%左右。
我國高度重視高等教育,為了不讓高校大學生因貧失學、輟學,不斷完善對大學生的資助體系,確保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國家用于高校學生資助的專項資金也不斷增加,“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困難補助”等。宿遷學院除了執(zhí)行國家的政策外還給貧困學生提供勤工助學的崗位;積極聯(lián)系社會資助對象設立面向貧困生的專項獎金,獎勵那些貧困且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專門設立“特困生”慰問金、“宿遷學院救助金”等。宿遷市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視對宿遷籍貧困大學生的幫助,專門設立“成才基金”、“陽光助學金”等。
據(jù)筆者調(diào)查,大多數(shù)貧困學生能夠擁有感恩的心態(tài),努力學習,回報社會。但也有一部分貧困學生,他們沒有感恩的心態(tài),甚至覺得社會、學校給予他們的資助是理所當然的;也有一部分貧困學生不把社會、學校給予他的資助作為前進的動力,反而思想上不要求上進,不刻苦學習,消費玩樂,沉迷于游戲。按照江蘇省教育廳對高校學生工作提出的“經(jīng)濟資助與精神幫助相互結,救助與育人相結合”的總體要求,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需要對貧困大學生的感恩意識進行調(diào)研,及時掌握,對他們及時實施感恩教育,加強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的教育,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社會價值感與責任感,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二、高校貧困大學生感恩問題存在原因分析
貧困大學生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接班人,高等學校作為救助體系的教育主體,要對貧困生施以救助外,更要對他們加以關懷,關注他們健康全面地成長。高校教育不能使救助政策與感恩教育脫節(jié),導致貧困大學生感恩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貧困生認定存在弊端,導致受助學生感恩偏差
目前我國的高校往往采取兩種可選擇的貧困生認定方式:一是“大鍋飯\"型救助方式,擴大救助面;二是將貧困生的認定工作交給大學生家庭所在地基層組織。這種認定方式易助長學生的依賴心理,還會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到非貧困生或者不太貧困的大學生手中。這樣的方式會造成不公正的情況產(chǎn)生,資源的浪費。那些真正家庭貧困的學生卻失去了得到救助的機會,這會造成真正貧困的學生覺得社會的不公正、人們的唯利是圖,而不感恩的現(xiàn)象。
(二)貧困生救助執(zhí)行流于形式難以真正實現(xiàn)救助功能
在貧困生救助工作的具體執(zhí)行中,由于時間緊任務多,由各個系將受助學生通過個人申請、班級投票、公示后將名單上報學院,學院學生處接受系部上報結果,給予救助。這樣的操作很有可能混進了某些“渾水摸魚”的同學。同時,一些真正貧困的同學,他們自尊心很強,在大學里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是貧困生。他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掙錢,不愿接受救助。
(三)無償給予的模式難以促使學生自立自強
這種救助模式,使得學生開個證明,通過班級選舉就能擁有幫助,獲得資助。他們有些人會不思進取,不想勤工助學,也不愿助學貸款,心安理得地接受學校的資助,成了經(jīng)濟貧困和思想貧困的“雙困生”。
(四)貧困大學生的自卑意識很難產(chǎn)生感恩回報的想法
貧困大學生由于受他們成長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容易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容易形成自卑、內(nèi)向的性格特征。這樣的性格特征容易使他們在生活上勤儉節(jié)約,學習上勤奮認真,人際交往上落寞孤僻,經(jīng)受不住挫折的考驗,甚至認為別人對自己的幫助是出于同情與憐憫,從而在內(nèi)心中很難產(chǎn)生感恩回報的想法。
(五)救助政策忙于應付,忽略了感恩的教育
由于宿遷學院輔導員1個人管理三百名左右的學生,大大高于教育部規(guī)定的1:200的比例。他們從事著繁雜的事務性日常工作,還有科研評職稱的壓力,從而很難有更多的時間去深入了解貧困生群體他們真正的內(nèi)心需要。另外,部分專業(yè)教師只教書而不育人,不注意挖掘?qū)I(yè)課中有關感恩教育的內(nèi)容,更不會將感恩教育融入課堂,將思想強化于學生的內(nèi)心。
三、高校貧困大學生感恩教育工作中的幾點建議
感恩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貧困大學生擁有自立、自強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對大學生來講,感恩絕不是對所受之恩的物質(zhì)、現(xiàn)實的感恩,而是對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及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更是一種精神境界的追求。現(xiàn)針對高校在感恩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幾點建議。
(一)全面科學正確認識自身及挫折
一方面在社會實踐中認識自己。要全面、科學地認識自我,要實事求是,辯證地看待自我,要正確地評價自身的優(yōu)缺點,不能因為自己某一方面的不足而自卑。另一方面要制定合乎自身實際的抱負,同時要正確地對待逆境,人生難免有挫折。把失敗、挫折和生活困難等逆境當作人生的考驗,積極應對,提升自己。
(二)學校與家庭齊抓共管,深化教育成果
學校和輔導員應多抽時間關注這批群體,去了解貧困生群體他們真正的內(nèi)心需要,做好教育工作,并且多于家長聯(lián)系溝通。家庭方面。應盡可能多地與孩子們進行感情交流,以增進相互間的感情,實現(xiàn)相互間的心理支持。使得他們能夠及時得到關心和安慰,形成良好的心理與健康的人格。學校與家庭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深化教育成果。
(三)發(fā)揮學校引導的優(yōu)勢,強化感恩教育的學校功能
1.健全物質(zhì)資助的保障體系。學校要做好資助評選與監(jiān)督工作。在寒暑假期間學??蛇M行家訪做進一步的慰問與調(diào)查,或者在平時不定期地通過信件、電話等方式隨機抽選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對其經(jīng)濟情況進行了解核實。在個人申請與學校調(diào)查的基礎上,采取民主評議的方式,推選出符合資助條件的學生,以保證經(jīng)濟確實困難的學生得到資助。另外,還應對資助資金的使用方式等進行相應的監(jiān)督,以確保資助資金真正用于他們的學習與生活。如果在過程中發(fā)現(xiàn)弄虛作假,救助金使用請客吃飯、鋪張浪費的現(xiàn)象,將收回救助,并通報批評,取消下一年的評選資格。
2.將困難補助與勤工助學融為一體,實現(xiàn)“有償給予”。有的貧困生因可定期從學校得到困難補助而養(yǎng)成依賴心理,甚至不珍惜國家的補助,進行揮霍。勤工助學的某些崗位無人參加,或者個別人因為報酬低,自行到校外兼職等情況。針對這些情況,建議采取將救助的經(jīng)費部分用于勤工助學的經(jīng)費中,變成勤工助學崗位的工資,結合實際,增設勤工儉學的崗位,讓學生競爭上崗,從而深化勤工助學的內(nèi)涵,引導廣大貧困生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努力獲得經(jīng)濟報酬,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變無償給予為有償給予,使廣大貧困生在勤工助學過程中體驗服務和助人的快樂與個人價值感。
3.拓寬實施教育主體,結合第一、第二課堂、第三課堂進行感恩教育引導。除了在第二課堂開展感恩教育外,應該把感恩教育引入第一課堂,教學與學生管理,專業(yè)教師與輔導員兩條線相結合,形成一股力量,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以便他們能成為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青年。
第一,發(fā)揮專業(yè)教師的作用,利用第一課堂做好感恩教育。首先,學校將感恩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中,增設感恩教育的必修課或選修課,通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強化感恩教育。其次。高等學校教師是感恩教育的主體,他們與學生接觸的時間長,他們的道德品質(zhì),他們的為人處世方式,他們的修養(yǎng)都對學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第二,利用好第二課堂,讓感恩意識化為具體行動。運用第二課堂,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把感恩教育落到為具體的行動教育。豐富多樣的學生活動是落實感恩教育的最佳途徑。開展“資助政策宣傳”使得學生進一步了解政策;通過開展校外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校內(nèi)義工服務,鼓勵學生爭做義工,幫助他人。在感恩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教師節(jié)等這些有意義的節(jié)日里,舉行專題活動,給需要感恩的人打個電話,一封信等形式,表達對他們的愛與感恩之情。邀請“感動宿遷人物”進校園,向當代大學生講述他們的生活和事跡,以此來感染當代大學生,促使他們在內(nèi)心深處反省自己,改進自己的作為,切實提高自己的感恩意識。
第三,運用好第三課堂,順應當前的網(wǎng)絡發(fā)展形勢。網(wǎng)絡高速發(fā)展的今天,要求我們順應形勢,充分運用好網(wǎng)絡這個第三課堂。學院開發(fā)關于感恩教育的網(wǎng)絡課程,對感恩教育的其他形式進行有效的補充。同時利用好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教育,特別是對貧困的大學的感恩意識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它需要學校、社會、家庭積極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作為高校,我們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學生資助體系,不讓一個貧困生因貧失學、輟學,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資助資源,幫助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同時也應當深入調(diào)研、了解貧困大學生的思想現(xiàn)狀,在校園內(nèi)外大力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形成良好的氛圍。要把對貧困大學生的經(jīng)濟資助與精神幫助有機結合起來,使他們常懷感恩之心,懂得回報父母,回報社會,勇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使他們成人成才。
參考文獻:
[1]蔡艷梅.高校學生救助方式的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5.
[2]李汝賓.高等學校貧困大學生救助體系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7.
[3]王瓊雁.地方高校貧困生資助制度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7.
[4]陳秀蘭.感恩的缺失與感恩教育的策略[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5]蕭家芳.大學生感恩教育對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07.
[6]龔麗.大學生對黨和政府感恩心理特征及培養(yǎng)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