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方意識流小說的杰出代表弗尼吉亞·伍爾夫的大多數(shù)作品都著重于從女性視角出發(fā),剖析女性的意識,分析伍爾夫的《達洛維夫人》中父權(quán)制在婚姻上對女性意識的壓制及女性在生活上對父權(quán)制的反抗,旨在揭示20世紀父權(quán)制下英國婦女的生活,特別是她們的女性意識從受壓迫到奮起反抗的心路歷程。
關鍵詞:達洛維夫人;父權(quán)制;女性意識;妥協(xié)與抗爭
中圖分類號:I10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5-0123-02
弗吉尼亞·伍爾夫,現(xiàn)代英國著名女小說家,評論家和散文作家,作為現(xiàn)代意識流的創(chuàng)始人,她也是現(xiàn)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先驅(qū),主要貢獻在小說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方面,她的小說創(chuàng)作實踐有助于促進現(xiàn)代小說的發(fā)展,她的理論進一步鞏固了她在意識流小說的地位?!哆_洛維夫人》(Mrs.Dalloway)是伍爾芙在1925年發(fā)表的一部長篇意識流小說,整個故事圍繞達洛維夫人去花店為一個上流社會派對做準備而展開,通過對《達洛維夫人》一天中生活細節(jié)的詳盡描述,跟隨著達洛維夫人對往事的追憶,讀者穿梭時間跨度,看到的是達洛維夫人探求自我的過程以及她的女性主體意識從受壓制到逐漸蘇醒和頓悟。女性意識,指女性作為主體的意識,對于自己作為人尤其是女人的特殊性的探秘,以及對其自身價值的頓悟,主要表現(xiàn)為對男性社會對女性的傳統(tǒng)定義的拒絕,以及對至高無上男權(quán)的否定;它關注的是女性眼中的自己而不是男性眼中的女性。表面上,它代表的是女性對男性經(jīng)驗和地位的一種的質(zhì)疑,實質(zhì)上,這無疑是女性自身的反思和覺醒;同時,女性的生存狀況是女性意識的又一關注點,釋讀女性的心理情感和生命體驗,以及對女性應該享受和男性同等的權(quán)利與地位的確切認知。
一、無奈的妥協(xié)
(一)克拉麗莎與薩莉
在男尊女卑的父權(quán)制社會,女同性戀一詞無疑是受排斥的,甚至被認為是對封建倫理和道德的玷污,所以,對于法庭和宗教被賦予權(quán)力去審判和驅(qū)逐女同性戀者的事情也就不足為奇,在這樣的制度束縛下,女性根本沒有機會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選擇婚姻和生活,所以我相信,如果女性能被平等對待,享受和男性一樣的權(quán)利和自由,如果,她們可以選擇的話,異性戀婚姻絕不是她們的意愿。就像艾德里安娜·里奇所說,女同性戀是:“一種自我欲望的意識,選擇自我,它也可以指兩名婦女間最原始的強烈情感。我相信,每一名被女性的活力所驅(qū)使的婦女,被強勁的婦女所吸引的婦女,追求用文學表達生命能量的婦女都是女同性戀者”(林樹明151)。
由此可見,女同性戀者的選擇僅代表了他們對情感和欲望的渴求,像小說的女主人公一樣,克拉麗莎即達洛維夫人,她的丈夫身為國會議員,可以說是集權(quán)力和財富于一體,她的婚姻本該幸福美滿,被千萬女性所艷羨,可是從小說中對她的心理意識流動的描述,我們看到的事實是截然相反的,克拉麗莎在這樁看似完美的異性戀婚姻中并不幸福,她內(nèi)心渴望的是女同伴之間的相互依戀和關愛。作者這樣寫道:“然而有時她卻禁不住為女人的魅力所吸引,不是年輕姑娘,而是對她坦述自己落入的困境或出于干傻事的女人……究竟是出于同情,還是喜歡她們的美麗,還是因為自己年紀要大一些,還是一些偶然的因素-比如說一縷淡淡的香氣,或隔壁傳來的小提琴聲,都會確確實實地使她產(chǎn)生男人那樣的感覺?!保ㄎ闋柗颍?14)。她把這份無法實現(xiàn)的情感深埋在內(nèi)心,一想起它,“快樂的感覺就在她的全身燃燒”(296),克拉麗莎與她丈夫的婚姻名存實亡,干凈得就像一張白紙,所以說,在這段感情里,她是孤獨的,絲毫沒有感受到與異性之間的愛情給她帶來的溫馨和感動,之所以選擇與男人結(jié)婚,是她對權(quán)力的就范,是無奈的她對父權(quán)制社會的穩(wěn)當和妥協(xié),選擇了自我節(jié)制的生活方式。對于異性的排斥并不代表克拉麗莎是一個不需要愛、缺乏激情的人,因為每次想起童年時的玩伴薩莉,她的心都是暖暖的,事實上,在她第一次見到薩莉時,就深深地被她令人驚艷的美貌所吸引,這種感情令她沉淪不能自拔,她甚至這樣說過“如果現(xiàn)在死去,現(xiàn)在就是最幸福的?!碑斔_莉吻了一下她的嘴唇,“整個世界似乎天翻地覆了,其他的人都消失了,只有她和薩莉單獨在一起”。
然而,這段被認為不合乎倫理的戀情注定不會被人接受,免不了是悲劇收場,同性戀者的下場只有兩個,被教化抑或是被驅(qū)逐,她們終究拗不過強大的封建父權(quán),即使她們常常會說“婚姻是災難,因為對某些女人來說世界上沒有什么比婚姻再壞了”(160),但盡管這樣,克拉麗莎最終還是選擇嫁給了國會議員,讓她的人生在孤單中慢慢消磨。而薩利也還是嫁給了一個禿頂、能聽她嘮叨的有錢男人,所以他們的這種表面瘋狂而內(nèi)心理智的沖突恰好反映了父權(quán)制社會對于女性主體意識的壓制。
(二)伊麗莎白與基爾曼
克拉麗莎的女兒伊麗莎白和她的女家庭教師之間也產(chǎn)生了同性之間的那種朦朧的愛戀,女家庭教師基爾曼(Kilman),她的名字本身就寓意著“殺死男人”,側(cè)面反映出對男權(quán)的仇視和抵抗。在小說里,曾有描述說基爾曼將伊麗莎白比作“露天地里的小鹿,林間空地上的月亮”。(260)很顯然,她對伊麗莎白的情感是純粹的,她在小心翼翼地喜歡著她心目中的天使,為了能與自己心愛的人終成眷屬,她也是盡其所能與克拉麗莎明爭暗斗,但最后的結(jié)果意料之中,當伊麗莎白決定離開她選擇去參加她媽媽的晚宴的那一刻,她就輸了,輸給了傳統(tǒng)道德,敗給了世俗倫理,她所幻想過的與伊麗莎白的一切美好的事情也瞬間化為泡影,伊麗莎白的離開帶給基爾曼的是撕心裂肺的痛,“快要粉身碎骨了。太痛苦了。如果她能抓住她,如果她能緊緊抱住她,如果能絕對地、永遠地擁有她,然后再死,那該多好;那是她最大的愿望”(257)。然而,相比于美好的理想,殘酷的現(xiàn)實卻總是給人太多的無奈,這所有的“如果”終究只是“如果”,到最后,基爾曼還是被傳統(tǒng)勢力擊敗了。這樣的結(jié)果不意味著伊麗莎白對基爾曼沒有感情,也并不代表基爾曼不夠強大、不夠堅定,雖然她通過自己的努力超越了父權(quán)制對女性社會性別角色的界定,但是傳統(tǒng)異性戀婚姻制度的滲透力和威懾力不是像她們這樣少數(shù)人所能動搖的,在男性主義為中心的社會,再強悍的女人除了屈服妥協(xié)也別無他選。
二、倔強的抗爭
(一)女性意識的覺醒
但是克拉麗莎在婚姻生活中對于世俗的服從,并不意味著她永遠的妥協(xié)。在她一個人的小房間里,她獨處時會思考“人類既沒有善心,又沒有信念,也沒有寬容,有的只是能增加眼前快樂的東西。他們成群結(jié)隊去獵食,他們一伙伙搜遍沙漠,尖叫著消失在荒野里”(李茂秀,114);她會意識到“我們的自我像深海里的魚,在昏暗中來往穿梭在巨大的水草之間,游過陽光閃爍的海域,不停地游向前去、前去,游向幽暗、寒冷、深邃、不可思議之處”(114)。
小說的女主人公克拉麗莎生活在傳統(tǒng)的男權(quán)主義至上的社會,是一個女人被理所當然的定義為花瓶或是男性的附屬品的時代,大多數(shù)的女人都在家中做他們的本職工作,相夫教子,而克拉麗莎卻忙于準備專屬上流社會的宴會,“她內(nèi)心深處的愿望是給人們提供一個交流溝通的機會”(候彤,52),這并非是她在打發(fā)無聊寂寞的時間,而是她尋找機會立足于社會,只有在宴會上她才“活著,生存著,行走著,對于她來說,宴會是一個平臺,不僅使她找到了歡樂,形成了自己的人際關系,最重要的是這些成果最終能夠幫助她擺脫心理上對丈夫的無限依賴,由此可見,克拉麗莎的女性意識已經(jīng)開始覺醒,她逐漸認識到自己應當擁有自己的生活,應當獨立地享受人生,而不是完全屈從于丈夫。其次,這種對抗父權(quán)制的獨立性意識還體現(xiàn)在她對年輕時的愛人的追憶,當再次在路上遇到彼得時,她的內(nèi)心還是像以前一樣泛起了漣漪,三十年之后的重逢依然帶給克拉麗莎同樣的情感沖動,在她聲嘶力竭地請求彼得“把我?guī)ё甙伞焙头磸偷匮埍说脕韰⒓铀难鐣哪且豢?,她就完完全全地藐視了所謂的父權(quán)制和男尊女卑的封建傳統(tǒng)倫理,這種靈魂上的帶有離經(jīng)叛道之嫌,卻展現(xiàn)了女主人公自身的主體意識對與世俗社會的對抗。
(二)女性意識的頓悟
而談起女主人公女性主體意識的頓悟,那就得從宴會上當她聽說塞普蒂默斯死亡消息的那一瞬間說起,雖然他們是素未相識的陌生人,但是這個年輕士兵的離世確實觸動了她的心靈,在她的腦海里反反復復出現(xiàn)的都是青年墜樓自殺的全過程,這種聯(lián)想帶給她的是從沒有過的情感震撼,她頓悟到了平等和自由對于她的意義,如果選擇活著,就必須“重度人生,改變自己的命運”,為自己活著,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拆掉束縛幾十年的封建鐐銬,一直孕育在她心中的某種驚人的意蘊、某種壓不住的能量終究沖破看似硬厚卻稀薄的外殼表層,噴涌而出,帶著無窮的慰藉,去填補裂痕和創(chuàng)痛,一剎那間,在這個內(nèi)心滿腹能量和斗志的女人面前,父權(quán)制的社會、理性絕對統(tǒng)治的世界也顯得暗淡了。
三、結(jié)語
本文主要在女性主義視角下淺析《達洛維夫人》父權(quán)制對女性意識的壓制和女性意識逐漸覺醒對父權(quán)制的反抗過程,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引領讀者進行了一次發(fā)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自我、超越自我達到新的精神境界的探索。剖析伍爾夫的意識流作品,能欣賞到她那精湛的意識流寫作技巧,也能體會到其隱含的深刻的社會意義。確切地說,伍爾夫的作品是形式與內(nèi)涵的完美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李茂秀.人生:掙扎與妥協(xié)之間——論伍爾夫《達洛維夫人》[J].成都大學學報,2008(22).
[2]林樹明.多維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弗吉尼亞·伍爾夫.達洛維太太[C]//谷啟楠,譯.黃梅.伍爾夫精選集.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0.
[4]侯彤.伍爾芙在《達洛衛(wèi)夫人》中的“非理性”精神抗爭[J].遼寧大學學報,20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