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個體化這一社會現(xiàn)象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關注,梳理學界關于個體化的內涵以及中國個體化社會的興起、特征和對策等方面的研究,評析中國個體化社會研究的成就和不足,從不同角度對未來中國個體化社會的研究提出思考如下:積極倡導社會政策的變革;增強社會政策的包容性;以制度規(guī)范和引導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通過完善福利保障加速個體的再次嵌入。
關鍵詞:中國;個體化社會;個體化
中圖分類號:C91-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5-0043-02
德國社會學家貝克1986年出版了《風險社會》一書,為社會研究提供了兩個新的理論,一個是風險社會理論,另一個則是個體化社會理論。風險社會理論一直是學界關注的重要議題,個體化社會理論比風險社會理論關注度少,但也日益走進越來越多學者的視野。個體化社會的興起,已成為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現(xiàn)象,學者們對其展開了研究,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本文通過對學界相關研究成果的綜述,以期推進這一研究。
一、關于個體化內涵的研究
學界普遍認為,在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的轉變中呈現(xiàn)出了日益明顯的個體化特征,這與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緊密相連,與這一社會現(xiàn)實相適應,個體化社會的研究也發(fā)端于國外。
(一)國外對個體化內涵的研究
對個體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他在《新時代的精神》一書中指出,個體化是指單一個體自身人格、價值及目的都要掙脫束縛其的共同體從而獲得發(fā)展。杜博斯和比奧沃斯分析了個體主義概念操作的五個方面,即:個體目標的追求、自我需要的滿足、內在性、個體定位、契約性。弗羅姆提出,個體化進程的一方面是一個力量不斷增強的過程,另一方面又意味著個體孤獨感和不安全感日益增加。鮑曼認為,個體化所承載的是個體的解放,即從歸屬于自己、通過遺傳獲得、與生俱來的社會屬性等的確定性中解放出來。貝克指出,個體化意味著生活方式的“解傳統(tǒng)化”,即個體行為的框架以及制約條件的社會結構逐步松動,以致失效。
(二)國內對個體化內涵的研究
國內學界對個體化的研究大都受貝克等學者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學者都是通過分析貝克個體化社會概念來闡述自己的理解。張愛華分析了貝克個體化的三個維度:從傳統(tǒng)的社會形式和義務中游離出來的“解放維度”、傳統(tǒng)安全感喪失的“祛魅維度”和新型社會義務再嵌入的“整合維度”。趙爽提出個體化的基本含義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個體從傳統(tǒng)的交往關系中逐漸抽離出來、個體個性受到自我意識與尊重、個體的重要性相對于群體逐漸增加。王建民認為,個體化一方面意味著既有社會形式的解體,階級、社會地位、性別角色、家庭、鄰里等范疇的日趨弱化,另一方面又意味著現(xiàn)代社會新的要求、控制和限制被強加給個體。與個體化相近的概念是“原子化”和“碎片化”。田毅鵬認為,“原子化”是指在單位制度變遷過程中社會聯(lián)結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過程,主要表現(xiàn)在個人之間聯(lián)系的弱化、個人與公共世界的疏離等一些基本的社會連接被破壞的現(xiàn)象。喻國明認為,碎片化是指傳統(tǒng)的社會關系、市場結構以及社會觀念的整一性瓦解了,代之以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異化訴求及社會成分的分割。葉小利認為,碎片化是全球化進程的另一趨勢,意義在于行為體的多樣化,權力和價值的平坦化和分散化。
二、關于中國的個體社會進程與特征的研究
中國個體化社會的產生和發(fā)展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受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與西方國家個體化社會既有相似性,又有特殊性,并呈現(xiàn)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每一個階段都有其鮮明的特點。
(一)中國個體化社會的產生和發(fā)展
關于中國個體化社會的產生和發(fā)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中國個體化社會的影響因素和不同的階段性特征兩個方面。祝靈君認為中國個體化社會的產生和加速發(fā)展主要受制度改革、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城鎮(zhèn)化五個方面因素的影響。閻云翔從非歐洲國家福利要素缺位的角度出發(fā),提出個體化概念應該走出歐洲去解釋中國正在發(fā)生的狀況。董浩軒指出,改革開放后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制的建立、城市單位制的解體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使個體從傳統(tǒng)的社會結構中脫嵌。趙爽認為,中國社會的個體化經歷了兩個階段:集體主義時代從家庭或家族組織中脫離和集體化時代結束之后從原來所依賴和熟悉的生活中走出。文軍認為,當代中國社會正從國家、社會、經濟、文化高度重合的“總體性社會”向“個體性社會”轉變。
(二)中國個體化社會的特征
目前,國內學界主要從中國和歐洲社會個體化的制度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發(fā)展道路等方面的異同這一研究視角來闡釋中國個體化社會的特征。董浩軒在對西方的個體化社會比較中闡述了中國個體化的三個主要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導下的制度化環(huán)境,市場經濟將個人從單位制和農村集體經濟中解放出來,個體從社會結構解脫或部分解脫。謝冰露認為,中國還處在艱難地進行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健全過程當中,中國個體化是風險社會背景下不平等的個體化。祝靈君指出,中國個體化要同時應對前現(xiàn)代、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社會出現(xiàn)的狀況,其復雜過程以多層次與多時間維度混合為特點。閻云翔在其《中國社會的個體化》一書中提出,中國的個體化是由國家掌控的,中國個體化的核心是個體與國家關系的變遷,而不是西歐國家那樣的個人與西方社會的范疇轉型。
三、關于中國個體化社會的影響及對策的研究
作為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和趨勢,個體化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既表現(xiàn)在作為整體性的社會層面上,還表現(xiàn)在作為個體的社會成員上以及社會群體上。
(一)中國個體化社會的影響
個體化作為一種與傳統(tǒng)制度和規(guī)范逐漸脫離的趨勢,其影響首先表現(xiàn)在對社會秩序、社會結構和社會整合的沖擊上。文軍認為,個體化社會的到來使個體開始分化,極大地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的社會整合力,社會政策的建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何平立明確指出,當前社會的個體化趨勢與利益博弈已使和諧社會的構建面臨重大挑戰(zhàn)。王力軍從風險的角度論述了個體化的影響,他認為,個體化社會使得社會共同意見難以形成,導致社會的風險認知能力和決策能力的弱化。有些學者重點關注了個體化在中國農村的出現(xiàn)及影響。吳理財指出,在那些個體化嚴重的鄉(xiāng)村,社會本身已經軟弱無力,對個體幾乎起不到任何聯(lián)結、規(guī)訓作用。同時,他還認為,鄉(xiāng)村社會個體化為農村宗教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極好的機會和條件,農民通過宗教的團體生活來彌補了農村公共生活的消解和缺失。學者張良認為,中國鄉(xiāng)村社會個體化所面臨的問題比西方更為嚴峻——脫嵌而無法重新嵌入現(xiàn)代性共同體及其全民性規(guī)范。
(二)中國個體化社會的對策
關于中國個體化社會的對策的研究,學界普遍從整合的維度進行探討,但究竟如何進行社會整合,不同學者又有不同的思考角度。文軍在《個體化社會的來臨與包容性社會政策的建構》一文中指出:個體化社會,應積極倡導社會政策的變革,關鍵是要增強社會政策的包容性。何平立認為,個體化社會規(guī)避和化解社會風險應注意理順利益和價值的關系,以制度規(guī)范和引導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構建利益和價值整合的公民文化。張良探討了個體化背景下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的重建之路,一條道路是通過完善公共服務、加強鄉(xiāng)村文化建設、強化集體組織的權威來重建鄉(xiāng)村共同體,另一條道路是將農民徹底從傳統(tǒng)共同體及其地方性規(guī)范之中解放出來,并通過完善福利保障加速個體的再次嵌入。
四、研究不足與展望
近年來,學界對中國個體化社會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一定數(shù)量的論文發(fā)表,研究的范圍在不斷擴大,研究深度也不斷加深,逐漸進入了實踐意義上的探討和分析。但是,關于中國特色的個體化社會的研究仍顯不足,對于該課題今后的研究,本文嘗試做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是豐富概念基礎上的個體化社會研究。目前,學界對個體化概念的闡釋仍局限于狹義的社會生活領域和社會關系領域,生產領域的個體化鮮有提及,隨著社會分工的拓展,生產活動也呈現(xiàn)出“個體化”特征,生產上的個體化又將影響社會生活中社會交往形式的變化,今后的研究應深入到生產領域去考察個體化。二是拓展本土視閾下的個體化社會研究。我國無論是經濟發(fā)展階段還是政治體制、經濟體制都與西方國家有較大的差異,目前學界普遍以西方的個體化社會理論來分析我國的個體化特征,無疑將淡化中國個體化社會的民族特征、地域特征、文化特征和制度特征,這就需要拓展本土視閾下的個體化社會研究,形成中國社會個體化社會的話語體系和分析邏輯。三是深化實踐意義上的個體化社會研究。目前,關于個體化理論分析我國社會特征的研究成果較多,個體化社會的對策討論的較少。理論研究目的在于指導實踐,今后該方面的研究可以從價值整合、制度確立、政策建構等多個方面進行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關于該課題的研究可以采用多學科研究、社會調查、文本研究、問題研究、綜合研究等方法,在研究西方國家個體化理論的同時,加大對我國社會發(fā)展過程的考察,讓個體化概念中國化、本土化,為我國個體化社會整合實踐提供參考性的理論借鑒。
參考文獻:
[1]斐迪南·滕尼斯.新時代的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弗羅姆.逃避自由[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
[3]齊格蒙特·鮑曼.個體化社會[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
[4]烏爾里?!へ惪?世界風險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閻云翔.中國社會的個體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6]文軍.個體化社會的來臨與包容性社會政策的建構[J].社會科學,2012(1).
[7]董浩軒.“個體化”視域下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程[J].統(tǒng)計與管理,2014(7).
[8]趙爽.中國社會個體化的產生及其條件——個體化相關理論述評[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9]張愛華.貝克的個體化理論以及對研究中國社會的啟示[J].理論界,2011(10).
[10]何平立.個體化背景下利益和價值的整合[J].探索與爭鳴,2014(6).
[11]謝冰露.第二次現(xiàn)代性下中國民眾的個體化[J].太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12]祝靈君.社會發(fā)展的個體化趨勢與黨的群眾工作[J].理論視野,2014(4).
[13]王建民.轉型社會的個體化與社會團結——中國語境下的個體化議題[J].思想戰(zhàn)線,2013(3).
[14]張良.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個體化與鄉(xiāng)村社會重建[J].浙江社會科學,2013(3).
[15]吳理財.個體化與當代中國農村宗教發(fā)展[J].江漢論壇,2014(3)
[16]王力平.風險與安全:個體化社會的社會學想象[J].新疆社會科學,2013(3).
[17]田毅鵬.轉型時期中國社會原子化動向及其對社會工作的挑戰(zhàn)[J].社會科學,2009(7).
[18]喻國明.解讀新媒體的幾個關鍵詞[J].媒介,2006(5).
[19]葉小利.碎片化——全球化進程的另一趨勢[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1(1).
[20]吳理財.論個體化鄉(xiāng)村社會的公共性建設[J].探索與爭鳴,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