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佛教持久不滅的生命力為圓融精神,其中內含豐富的處世哲理價值,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處世的“圓融”顯得更加重要。認真研究和利用佛教的圓融精神進行處世,有利于促進個人的成長,成才,成功。
關鍵詞:圓融;價值;處世之道
中圖分類號:B018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5-0032-02
中國佛教在其形成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別具特色的圓融思想,對今天的社會發(fā)展與人類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圓融精神的基本觀點就是以其“圓滿融通,無所障礙”,處理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因此,在當代社會學會圓融處世,圓融待人,對一個人的成功與發(fā)展是具有推動力的。本文從對中國佛教圓融精神的基本內涵出發(fā),探討圓融精神在當代處世中的現實意義,從而揭示在構建和諧世界,和諧社會的今天,圓融精神是生命的精神動力,成功的指路燈。
一、中國佛教的圓融精神及處世之道中的“圓”
最具有和平精神的宗教就是佛教,它是唯一沒有通過武力和暴力進行傳教活動的,其根源是與佛教的平等、圓融的精神分不開的。圓融其義為圓滿融通,沒有任何障礙,即各種各樣存在的事物皆能保持原有立場,圓融無缺,而又是完整一體。作為方法,指一切事物皆能保持其原有性質,又能交互融通,而無矛盾對立。總的說,佛教所講圓融的內涵是:世間萬物盡管千差萬別,但就其本性而言,則是萬物之間皆能互通有無。圓融的精神就是把世界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世間的萬事萬理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貫通的。所以,圓融就是講和諧,講協調,講統一,講平衡。
“圓”是處世之道。掌握人性乃萬“圓”之源,一個人要真正懂得為人處世,要取得生活的快樂,最重要不僅要具備優(yōu)秀的品質,而且要學會“圓”的處世之道。人生活在社會中就不得不注重人際關系,而“圓”正是人際關系技巧的核心,是與人交往的潤滑劑?!皥A”不是俗語說的“圓滑”,而是指千變萬化,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把握人性,利用人性,正是“圓”的技巧的源泉。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基本需要理論指出:人類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動機,均來源于若干始終不變的,遺傳的,本能的需要,即人的基本需要,分為五大類:包括“生理需要(食物、睡眠等),安全需要(生命、財產安全有保障),歸屬和愛的需要(涉及給予愛和接受愛),尊重的需要(自尊和來自他人的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促使?jié)撛谀芰Φ靡詫崿F的趨勢)?!备呒壭枰缘图壭枰獮榛A,當某種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他會走向更高的層次,會因更高級的需要產生動力,也正是人的不同需要,構成不同的人與人之間形形色色的人際關系,而人際關系的和諧相處的基石就在于“圓”,有“圓”則“融”,一個人的事業(yè),家庭幸福,生活快樂都與人際關系有著密切聯系。美國著名人際關系專家戴爾·卡耐基曾這樣說:“一個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專業(yè)技術,而百分之八十五卻要依靠人際交往,有效說話等軟件科學本領?!边@就是“圓融”所起的巨大作用。一個成功的經理、廠長,甚至專業(yè)性很強的工程師、律師、醫(yī)生,他們的成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善于為人處世,會有效說話,推銷自己,調解處理矛盾,處世圓融,使得他們在生活工作中充滿自信,如魚得水,不斷獲取成就。
所以,“人不是一件東西,他是一個置身于不斷發(fā)展過程中的生命體,在生命的每一個時刻,他都正在成為,卻又永遠尚未成為他能夠成為的那個人?!盵1]而“圓融”精神不僅是佛教的重要傳統精神,并且成為當今社會中人的發(fā)展、人的和諧共處共生所必備的基本之道。
二、圓融精神在當代處世之道的運用及現實表現
佛教是以慈悲為懷的一門宗教,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慈悲精神,圓融一詞就充分展現了其慈悲之意義?!皥A融”是中國佛教天臺宗,華嚴宗所常用,并作為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觀思想。其中就包含了“融攝一切,不舍萬差分別”的圓融精神。這就是中國佛教精神的理論皈依,通過時間推移,長期的流傳中實現了其自身的完美展現,使佛教在中國堅牢扎根,不斷蓬勃發(fā)展,占據中國的主流文化之一席位,與儒家的“和而不同”、道家的“天人合一”共同構成中國文化的一道獨特魅力之畫,在為人處世中發(fā)揮著巨大的效用。為人講的是正直和真誠,而在處世上如果講一點圓通,靈活和隨機應變,多一點人情味和幽默感。這樣人與人之間相處,就比較融洽快樂,難辦的事情也很快解決。中國有句俗話叫“三分知識,七分人情”,即一個人的成功,三分靠知識,七分靠這個人的處世能力,可見處世能力對一個人走向成功是何等重要,圓通的處世之道可以讓人與人之間更和諧,更和睦,生活更精彩,更快樂。因此,將佛教的圓融精神的精華運用于為人處世中,對人格培育及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圓融的核心:隨順精神
隨順是佛教常用語,原為佛菩薩教化眾生的隨宜之法,意指隨從他人之意而不違逆。中國佛教發(fā)展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佛教在中國“隨順”精神的圓融史,并流溢出一種“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博大寬宏氣勢。這種精神潛入中國人的意識中就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性格特征,成為東方人的一種處世之道。正如俗話說的“退一步海闊天空”,當我們在保持自身的原則的同時,“隨順”未嘗不是一種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良方。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對手強,所以當我們“隨順”的退一步,問題和困難也就迎刃而解。這就是處世的修養(yǎng),其實也就是一種為人的藝術,用來改善你我他之間的關系,增進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和平共處的情感,也因此激發(fā)出無窮無盡的創(chuàng)造動力。這既是佛教長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同時也是其社會存在的意義所在。
(二)圓融的內容:義利觀
中國佛教義利觀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一是指教導人們如何選擇“正業(yè)”,以正當的方法取得,與儒家“仁、義、禮、智、信”的倡導相似。一句話,就是節(jié)制有當。二是“佛教對人的終極關懷是覺悟宇宙人生的真諦,是獲得超越生死的永恒涅槃。”這個終極目標要依憑出世間“無我”的大愿、大悲、大行,以長遠心、持久心,不顧身心疲累的勇猛精進,修習菩薩的“六度四攝”才能最終圓成。這種永恒的終極之利與菩薩的“六度四攝”萬行的崇高之義的圓融,是策使人們不懈努力的進步向上的動力源泉。在處世中,要正確態(tài)度對待義與利。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首先是一種合作的關系,然后才是競爭的關系。人與人合作得好,能夠實現雙贏,社會就發(fā)展得快,每個人從發(fā)展中所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如果人與人之間只有對立,欺詐,你爭我奪,社會就會變得無序而混亂。反之,社會發(fā)展受限,這就使得每個人的利益受到損失。所以,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應先有義而后有利,利用佛教的平等公正、公平的精神,自省自律的精神、關愛與善待他人的精神、講求和睦的精神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交往,這對于促進社會發(fā)展是非常必要的。
(三)圓融的意義:世出世間的實踐精神
中國佛教圓融精神的另一層意義在于:勤于實踐、踏實實踐,以主體的主動精神去積極探索,去踐行圓融處世之道,這對協調人的內心世界,實現人的內心淡定是相當重要的。佛教以其堅定不移的信、愿、行為其基本精神,以戒律約束進行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意志,并通過超然脫俗、不為世俗煩惱所牽絆的處世方法來取得內心的平靜與平衡,這對于促進人們在圓融的處世上更好地達到自身內心與外在世界的和諧統一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佛教延續(xù)至今的常用名言是:“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比裟芤来饲趭^修行,悟空性之理,大徹大悟,就會自然生發(f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收獲一種超越世俗悲歡離合的一種宏大悲愿。這種“無我”之利益的精神將有利于一個人形成積極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產生無盡的奉獻精神,進而在實踐勞動中實現自我人生價值。這是以慈悲之心待人,以“無我”品格處世之意義所在,可見,人與人之間因“圓融”而互助團結,因理解而共同進退,則可以在大千世界中實現世出世間的自我人生價值。因此,世出世間法就是人本心所有和所流露,故人亦應以不二之心行之一心一意,認真行“出世間法”而不能棄“世間法”,刻苦行“世間法”而做到為“出世間法”,如此圓融的實踐才能實現人自身應有的價值。
三、激烈社會競爭中的為人處世呼喚圓融精神
圓融精神與當今提倡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相呼應,全人類都在為構建一個和平、發(fā)展、生態(tài)為主的新紀元而努力。佛法的圓融精神在處理當今和未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類心靈等各種矛盾沖突顯得尤為重要。處世以“圓”為基礎,這將對一個人的成長以無窮助力,是其成功所必不可缺的。處世是一門深奧而有趣的學問,但佛學的圓融能夠教導人們從整體觀和因緣觀著眼看待一切,認識到這個世界本來和諧圓滿穩(wěn)定?,F實產生的一切矛盾沖突,無不由人為而致,不能慈愛他人,寬容他人,不能外圓內方的處世而造成的。當今正是中國經濟飛速發(fā)展的時期,也正是民族重塑處世精神的關鍵時刻。從本質上說,以“趨利”競爭為主的市場經濟,其目標與運行所遵循的原則就是價值獲利。所以,從人性的全面發(fā)展上說,這就容易引起導向偏差,在為人處世上更易產生尖銳矛盾。而要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確立一套以傳統文化精粹為底蘊的圓融精神。中國佛教圓融精神,就是一種具有深邃的思想的優(yōu)秀文化,內含人本主義的合理因素,不看外在物質的“偏見”,潛心于本然的自由王國——一種終極的內在平等與自由的境界,同時又關注現實社會和世俗人生,以處世的人為本,在處世中有理有據,對任何物質利益不棄不染,并在大千世界的宇宙宏觀環(huán)境中思考著人的生存與解脫。因此,中國佛教的圓融整體觀對當前人們的發(fā)展是非常必要的。其有益于人們建立現代社會發(fā)展模式下的人與人的和諧關系。從哲學高度來說,就是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幫助人們克服相互之間的掠奪性、欺詐性、自私性,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真正體現出當今社會的“以人為本”的理念及人與人的和諧共生共發(fā)展。
生命就像一種回聲,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種什么就收獲什么,你給予什么,就得到什么。你想要別人是你的朋友,首先你得是別人的朋友。心要靠心來交換,感情只有用感情來博取。圓融的佛教精神有助于人性的完善,通過人性全面發(fā)展的角度去把握人生與人際關系,扭轉人們極端功利化的經濟思維模式,以及以“經濟人”身份參與社會交往而帶來的狹隘;有助于化解由于過分追求物質利益和現實享受而引發(fā)的倫理道德喪失、行為不軌,以及各類犯罪。同時也提供給人一個選擇,幫助化解由于激烈競爭而帶來的心靈孤獨、煩躁與緊張,緩和人際關系的危機,啟發(fā)人們回歸心性尋找心靈的安頓。而佛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為人處世的最佳之路:圓融處世,從心開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3.
[2]觀老莊影響論[A].憨山老人夢游全集:第45卷.福建莆田廣化寺影印(第3卷):8.
[3]蓮池大師全集[M].福建莆田廣化寺影?。ǖ?4卷):391.
[4]陳兵.中國佛教的圓融精神及其當代意義[J].中華文化論壇,2004(3).
[5]嚴耀中.佛教形態(tài)的演變與中國社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