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家思想同基督教文明一樣脫胎于社會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兩種不同文明的核心象征“道”和“上帝”理所當然成為人們精神面臨困境時的出路。從“尋根”中求“立命”,面對兩種文明交融的情境,把兩種不同文明象征的“道”和“上帝”等同起來是一種誤解。道之本質特性和上帝的本質特性的比較表現為:道之無名與上帝之有名;道之無為與上帝之有為;道之無形與上帝之有像;道之二元辯證性和上帝之一統(tǒng)性;道之“出世”與上帝之“入世”。
關鍵詞:道;上帝;無為;神
中圖分類號:B-49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5-0030-02
道家作為先秦諸子顯學一派,對當今社會依然產生著重大影響,是中國哲學發(fā)展中最顯著的成就之一,在另一個層面上也深刻反映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以及對待社會和生活的態(tài)度。近年來隨著社會急劇發(fā)展,物質文明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造就了部分社會群體精神困乏的萎靡狀態(tài),于是在精神上尋得一個出口就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此時,道家文化中清靜無為的思想很容易贏得人們的青睞。然而,隨著西學東漸,中國有識之士向外學習的風潮,基督教也同時被引進和吸收過來了,并且占據了一大部分信仰群眾。這部分人,在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前提下再重新接受基督的信仰,很容易將老子所說的道和西方基督教中的上帝等同起來,這是一種誤解。本文著重從老子之道和西方上帝從產生、特性及其認識途徑的不同來論證二者的區(qū)別,進而闡明老子之道和西方上帝的不同。
一、“道”與“上帝”的形成
老子哲學的核心概念是“道”。道,其本意原指“道路”,曾被用作天道、人道、天之道等說法。老子從這些概念中將道抽象出來成為一個純粹的形而上的概念和范疇。至于什么是“道”,《老子》一書中并沒有從正面去界定,當然這也是由于道德固有特性使得無法對其以邏輯或學理的純粹定義,但在《老子》當中也留下了相關的隱喻和暗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以下只注明章節(jié))
由此可見,“道”是那么一個東西,或者是那么一種狀態(tài),生于天地之先,混沌之中,無形無聲,獨立而存,循環(huán)運動而永不停息,周而復始,可以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源,我們無法對其命名,勉強可以將它稱作“道”或“大”,其運動作始、遠、返煩人循環(huán)運動。道、天、地、人是宇宙間四大重要存在之物。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本自然。因此,老子之道在這里有如下幾方面的規(guī)定性:第一,道是萬物之本原,先于萬物而存在;第二,道是事物周而復始運動所遵循的規(guī)律;第三,道本精微,乃“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第十四章),不可言說;第四,道是自然,無欲無求,不是人格神。
在西方,上帝是自有永有的真神,是創(chuàng)造萬物的主宰,是一切生命的源頭?!吧系凼俏粼凇⒔裨?、以后永遠在的全能者”(啟示錄1:8)?!妒ソ洝分杏涊d,上帝用六天的時間創(chuàng)造了宇宙間萬物,包括人這種存在,上帝是萬物的主宰。從上帝的創(chuàng)世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上帝作為萬物的根源是自有而永有的,他創(chuàng)世的過程顯示出了他對生命存在的掌管和關愛,他通過對人類的啟示以及和人類的對話對人類發(fā)揮自己的作用,統(tǒng)攝和管轄著人類世界并在人類世界中顯示和展示自己,向人類啟示著自己的真理。
從道和上帝的形成,我們至少可以看出二者有如下明顯區(qū)別:首先,道雖與上帝同為萬物之本源,但道生萬物是自然而然的,是無為、自然而為之的結果,而上帝創(chuàng)世是嚴格按照自己的目的而形成的,一切都是經上帝之手來造就的;其次,道是沒有情感,沒有欲望,沒有意志的,而上帝顯然不是,上帝創(chuàng)設宇宙萬物的過程本來就是上帝意志的體現過程,并在其中摻雜了對世間生命的關懷和掌管的情感;再次,道是恍惚、精微、不可言說的,無形無相,而上帝是有自己的形象的,在第六天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創(chuàng)造了人,上帝自身是清晰可言的,通過人類世界顯示自己。由此不難得出,二者在形成上是有顯著差異的。
二、道之本質特性和上帝的本質特性的比較
(一)道之無名與上帝之有名
《老子》第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边@段話中強調了道德不可言說性和無名的本質特性。由于道不是語言的對象,其恍惚、精微,其玄妙,靠語言是無法對其進行言說和把握的。語言是思維的現實符號,而思維和符號語言之間永遠存在著一種張力,或者說,任何一種對道的言說、把握都是對道的一種損失。此外,道之所以不可名,是因為它乃并非“常名”,它不是一般事物的稱謂,它是天下所有事物的共名。道,普遍而不可言說,故而稱作“無”。
同樣,上帝在西方也是一種神秘的存在。然而,上帝在西方人心目中并非無名,而是有名,上帝在按照自己的形象創(chuàng)造人時,就向人類昭示了自己乃“自有而永有者”宣布自己為不依賴于它物而存在的存在,他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以自身為法度,同時是萬有的法度?!爸T山未曾生出,地與世界你未造成,從亙古到永遠你是上帝”(《詩篇》92:2);“還沒有亞伯拉罕以先,就有了我?!保ā都s翰福音》)從這些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到,上帝從萬物初始就存在,他憑借自己全能創(chuàng)造了萬物,上帝都是存在的,是有名的,名之為上帝。
(二)道之無為與上帝之有為
無為是老子哲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独献印返谌逭拢骸暗莱o為,而無不為”,可見“無為”是道德本質特征之一,而無不為則是無為之必然結果?!盁o”是道之本體,然其之所以為道之本體,能夠產生萬物,能“無”中生“有”,在于“無”自身中國包含著無限可生的可能性,其所產生的萬有乃是“無”之本體的具體顯現,離開“無”有不能產生;離開有,“無”沒有生命力。道的生命力就表現為“無”中生“有”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又并非是刻意而為之的,其本身是一個“無為”的過程。老子提出“無為”的概念,是對道之本質特征的深刻體現,這與道之本性自然的特征是一脈相貫的。道之無為即在于自然,反映在人類社會中即為強調人之如嬰孩般的無欲無求,無力無為,絕圣棄智,絕仁棄義,擴大到整個社會治亂,則要求無為而治,結繩而治,小國寡民,民之雞犬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種種表現都是道之本性的要求。
顯然,上帝作為“自有而永有”,作為自身存在而不依賴于它因的存在,他創(chuàng)生萬物的過程并不是“無為”的,而是“有為”的。上帝利用自己的能力依照自己的意志在六天之內創(chuàng)造了萬物,上帝創(chuàng)世是一個有目的性的行動過程。道生萬物,乃“無”中生“有”,而上帝造物則是有之為有。同時,道在創(chuàng)生萬物之后,則退居其后,以萬有的形象代“無”之本體顯示自己的生命特質。上帝造物不同,上帝創(chuàng)設萬物和人類,并以自己全知全能的力量和意志掌管和統(tǒng)攝著世間萬物和一切,他不止在創(chuàng)世之時是“有為”的,而且在創(chuàng)造了世界及一切之后還仍然操控著一切。這與道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三)道之無形與上帝之有像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保ǖ诙徽拢?/p>
由此可見,道乃是恍惚之物,模糊而不可見,無形無相,深遠幽暗,精微玄妙。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保ǖ谑恼拢?/p>
道是不確定的,看不見、摸不著、聽不見的,故稱之為“夷”、“?!?、“微”,迎之無首,隨之無尾,是駕馭萬物之無形之規(guī)則。
與之不同,在西方上帝并不是無形的,上帝有像。在上帝創(chuàng)世的記錄中,上帝以自己的形象為參照在第六天創(chuàng)設了人這類存在,這是上帝第一次將自己的形象展示給了世人。我們知道,在整個希臘神話中也是如此,希臘的神和人是神人同形同性的存在,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創(chuàng)造了人,人也按照自己的形象不斷認識著神和上帝。上帝統(tǒng)攝和掌管世界,就是上帝將自己的形象展示給世人的過程。同樣,根據基督教“三位一體”的教義上帝以圣父、圣子、圣靈三者統(tǒng)一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基督耶穌更是完成了道成肉身的轉變??梢?,與道之差異顯而易見。
(四)道之二元辯證性和上帝之一統(tǒng)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四十二章)道生萬物是一種內生的過程,由無及有,乃“無”中生“有”,萬物之運動變化也是依照自身的矛盾的二重性而產生的。無惡不知善,無丑不知美之為美,無“無”則無“有”,二者的統(tǒng)一于道本身,柔弱與剛強、長短、難易、張合、進退、高下等等都是道本身二元辯證本性在“有”也即現象世界的運行和顯現,因此形成萬物由辯證本性所產生的出于道又復歸于道的辯證運動。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辯證法也即是道之本性的外在流露。
然而,上帝作為一種自在自為的存在是全知、全能、全善的。這不同于道之二元的辯證特性。上帝“自有而永有”,自存而不依賴于他存,依靠著自己的全知全能統(tǒng)管這宇宙萬物。必須要強調的一點是,上帝創(chuàng)設萬物是憑借自己全部的意志的“外生”過程,而不像道辯證運動產生萬物的“內生”過程。在這一點上二者是明顯不同的。
(五)道之“出世”與上帝之“入世”
我們知道,老子哲學的核心觀念是出世的思想。老子處處對自然、無為等概念的強調都顯示出了這一點,體現出的是出世的高貴品格,注重清靜無為,居柔守雌,挫銳解紛,不爭的處世態(tài)度與儒家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有著極大差異。其無為、效法自然乃出世之明顯特征。道創(chuàng)生萬物而不自恃,統(tǒng)領萬物而不對其任加宰割、干預。
但在西方,上帝按照自己的意志創(chuàng)世的過程本身卻是一個“有為”的態(tài)度,上帝創(chuàng)世是上帝自己的欲望和意志的顯現過程。上帝創(chuàng)造萬物和人類,是為了向人類展示自己的全知全能。他創(chuàng)造萬物并統(tǒng)攝掌管、干預萬物,以自己的意志決定著萬物的變化流行。上帝創(chuàng)設萬物和掌管萬物體現著自己極強的目的性和社會性。而道本自然,無欲無求。二者差異顯而易見。
三、悟“道”和對上帝認識的路徑差別
認識“道”和上帝的路徑是不同的。對道的認識是一個體悟的過程,要求的是一種體道的功夫和境界。而對上帝的認識則靠的是一種信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保ǖ谒氖苏拢┻@就是說獲得知識要靠積累,而體驗和把握道則要求一種“損”的工夫。真正的智慧要從否定入手,減損掉對外物占有的欲望和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和攀援,一層層地剝掉成見、偏見,穿透到玄奧之深層中去,方能實現對道德體悟。體“道”有兩種途徑:即“滌除玄鑒”和“致虛守靜”。前者指洗去內心的塵垢,去除一切知欲和價值的分別。德養(yǎng)深厚之人,必如赤子嬰孩,柔弱平和、身心合一,無欲無求,這樣才能合乎道;后者則是說,要致虛,不讓現有的人云亦云的知識、規(guī)范、利害、技巧等充塞了頭腦,要使用“損”的工夫,排除掉這些東西,使自己的頭腦時刻保持靈性,保持心平氣和的狀態(tài),排除物欲引起的思慮之紛擾,專心地保持“守靜”,善于體驗萬物回歸古樸根本的規(guī)律,并用身心來體驗、體察,這樣就能達到與萬物同體融合、平等觀照的大智慧,即與道合一的境界:澄明境界。
上帝是通過啟示的作用于人類眾生的。因此,對于上帝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持久不變的敬畏和信仰?!熬次芬腿A是智慧的開端”(《箴言》9:10)要想到得到上帝的眷顧和保護,那就得首先敬畏上帝、信仰上帝。上帝充滿愛,啟示著眾生之愛上升到神的博愛,上帝通過不同的途徑啟示著眾人,去教會眾生如何領悟真愛,上帝作為啟示者,他把大愛啟示給人們。啟示最初即是上帝的創(chuàng)世,最大的一次啟示是上帝“道成肉身”,使上帝和人復合為一體。因此,對于上帝,我們只有持久的敬畏和信仰來與上帝的大愛相接近。
四、結語
通過以上的闡述我們知道,老子之道與西方上帝作為萬物的根源這個層面上來說似乎是一致的。二者體現出的都是一種本源性、超越性和無限性的特征。在形而上的層面上都具有終極的意謂,作為萬物存續(xù)的法則,持久地在影響著世間萬物的運作。同樣,二者作為精神性的存在,也都提供著一種人們追求和向往的境界,也即終極目標,達到與道同一或與基督同在。然而,即使二者之間有著如此之多的共同之處,但是我們清楚地知道,根植于不同文化傳統(tǒng)之中的道與上帝是有很大不同的,就道與上帝的形成、道與上帝的各種特性以及識道和認識上帝的途徑都是不同的。且西方上帝是“三位一體”具有位格的人格神,而道則不是,道作為萬物之根和法則是與其根本不同的,不能將二者簡單的等同起來。
參考文獻:
[1]郭齊勇.中國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何軍.《道德經》中的“道”與《圣經》中的“上帝”之比較[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2).
[3]王武鋼.老子的道與西方神哲學思想[J].財會信報,2008(10).
[4]劉固盛,吳雪萌.西方基督教背景下的《老子》詮釋[J].江漢論壇,2011(4).
[5]黃承貴,王永義.試比較《老子》之“道”與基督教之“三位一體”在本體論上的異同[J].天府新論,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