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不只是嘴上說說,在后來的生涯中,確實做到了“行、知、行”。他還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思想。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即生活與教育不可分。但在當下社會,如果能把這個理念更完善,相信會更好?!斑^什么樣的生活就受什么樣的教育。”在生活美滿、身體康健的情況下,他的理念是非常有益的。但現代社會,家庭關系復雜,社會壓力巨大,有人提出“難道家境貧困、家庭不幸福,就要接受這種低氣壓的教育嗎?”我并不這么認為,我想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時候,定是認為將生活中的正能量傳達到每次教育中。教育需要通過生活,更需要生活中的正能量。
教育來源于生活。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里,我會提取一些對我有用的來促進我的教學成長。有一次,幼兒在課間討論暑假的旅游,于是我臨時組織幼兒一起聊一聊“我的旅游地”,平時進行語言活動時,積極舉手的只有那么幾個人,但是這一次,想上來發(fā)言的幼兒特別多。有的說去過上海、北京,有的還去過日本、韓國等。這個活動的內容來自于生活。他們在談論自己的時候,語言表達是完整的,甚至用了許多不曾用到的詞語。有一個幼兒說“我認為日本是一個很講禮儀的國家”。聽到這個答案,我覺得很欣慰,幼兒用他的生活經驗告訴了我們他眼里的世界。
“生活即教育”僅僅五個字,卻有三層不同的含義,能夠學到里面的一層,那對于我來說,已經是大豐收了。
二、社會即學校
杜威有“學校即社會”理論,而陶行知先生在延伸“生活即教育理論”的時候,繼續(xù)闡述了“社會即學?!钡挠^點。這里無非闡述的是“學?!薄吧鐣眱蓚€詞語,順序決定了他們的中心思想。相比兩者之間,陶行知先生的觀點支撐的事實更加廣泛,也更符合“生活教育”的理論。的確,社會就是一個“大學校”。這樣的學校人人都是教師、學生?!吧鐣W?!边@個概念,似乎與幼兒教師沒有什么關系。教師如何合理地運用這一理論,促成“教書先生”的社會教育呢?認真解讀這個概念后,教師會發(fā)現,社會學校的教育場所特別多?;蛟S是幼兒園隔壁的小區(qū),或許是校門口的小超市,或許是小區(qū)邊的菜市場。
課堂來源于社會。根據陶行知先生的理論,我特意根據幼兒園課程主題,設計了一些社會實踐小活動。幼兒園的幼兒年齡小,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問題,所以事前做了很多的工作。最后安排大班的幼兒到學校門口的小超市進行了一次“買東西’的活動。活動進行中,作為教師,我并沒有像課堂中一樣,提很多問題,并嚴謹地作答。整個活動氣氛很融洽,幼兒很開心。我把主動權交給了幼兒,讓他們決定要買些什么,請他們把價格安排好。這一次,幼兒不僅買到了自己想買的東西,而且進行了合理的安排。
超市這個“社會學?!?,教給幼兒的不是那些理論,不是死板的知識。這一堂課,是對之前所學的反饋,更是對他們所學知識的運用。在社會實踐中,幼兒不僅成長了,更讓教師被看似不經意的教學方法所深深震撼。在當時,陶行知先生的主張,有一部分的目的是想改變學校教育只為有權階級服務的現狀,以此推動普及教育。
三、教學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的理論,內容豐富而深遠。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字——“做”,即實踐。翻看陶行知先生的一些資料,不難發(fā)現,無論什么情況下,他所主張的教學都離不開實踐。他認為,“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學的中心。我籠統(tǒng)地認為,教是“老師”的任務,學是“學生”的任務,不論是學生還是老師,最重要的就是“做”。
知識來源于實踐。仔細品味一下“教學做合一”這五個字,教、學、做,三者是要結合起來使用的。教師常常忽略了一些長掛耳邊的叮嚀,陶行知先生的理論對于教師這個職業(yè)來說,就像媽媽說的“路上小心”,每個兒女都懂,但是并不走心。理論一直在,認真實踐才是真。
幼兒園的課程并沒有高大精深的思想,更沒有繁冗復雜的知識點,卻有著最樸實無華的生活要領。僅僅是教幼兒系鞋帶,教師都要認真去學習什么方式最簡單,教的時候要注意幼兒會出現什么問題,必須實實在在地去實踐,去發(fā)現問題,去解決問題。用最復雜的前期準備教會幼兒最簡單的方法。
簡簡單單幾句話,我認真地閱讀,發(fā)現原來蘊含了如此多的知識。即使是陶行知先生的名字“行、知”,兩個字藏進了多少對教育的付出。之后他又創(chuàng)造了“六大解放”的教育方法,不管是針對教的人還是學的人,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論。
陶行知先生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實踐,樹立起高尚道德的典范。教育來源于生活,幼兒教育要貼近生活,走進生活,在教育界開花結果,還幼兒一個民主、輕松、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