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變元是起突出、主導作用的輸入變量;參變元是在一定范圍內(nèi)(由題設(shè)決定)變化的常數(shù)。主變元與參變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許多數(shù)學問題中,都會含有多個常量、參量和變量,根據(jù)具體條件和解題需要,常常在眾多變元中選用一個變元為主變元(未知數(shù)),將其他變元暫時看成是參變元(常數(shù)),進而把代數(shù)式整理成按主變元降冪排列(或升冪排列)的多項式,以此為線索來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種解題方法在數(shù)學中通常叫作“主元法”,蘊涵著高中數(shù)學中的“主元”思想。下面,我想談一下對參變元與主變元的一些粗淺認識,僅供大家參考。
一、參變元是變化的“常數(shù)”,一旦取定后它就不能再變
案例1.求函數(shù)f(x)=x+2a+a+1,a∈[1,2]的最小值。
略解:令t=,t∈[0,+∞]則原式可化為:g(t)=t2+2at+a+1=(t+a)2-a2+a+1,又函數(shù)g(t)的對稱軸t=-a∈[-2,-1],所以 g(t)min=g(0)=a+1,即函數(shù)f(x)的最小值為a+1。
案例2.方程loga(x+2)=,(agt;0且a≠1)的實數(shù)解的個數(shù)是 。
略解:把方程解的個數(shù)問題轉(zhuǎn)化為兩個函數(shù)圖像交點的個數(shù)問題。分別畫出函數(shù)f(x)=loga(x+2)和g(x)=在定義域x∈[-2,0]上的圖像,要畫f(x)的圖像,顯然要對a進行討論。當a∈(0,1)時,易知函數(shù)f(x)與g(x)的圖像有一個交點;當a∈(1,+∞)時,易知函數(shù)f(x)與g(x)的圖像有一個交點。因此,原方程實數(shù)解的個數(shù)為“1個”。
解題回顧:上述兩題中很顯然x是主變元,a是參變元。筆者評講此題前發(fā)現(xiàn)大量學生做出案例1的答案是2,案例2的答案是2。究其原因,這些學生對案例1函數(shù)的最大值又求了一次最大值。對案例2得出的答案是1+1=2個。由此,反映出學生對參變元的含義沒有徹底搞懂。
二、討論的對象不同,題目最后的處理方法也不一樣
案例3.不等式x2-ax+4≥0在x∈[-1,1]上恒成立,求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
略解:(法一)分離參變元a
當x∈[-1,0)時,a≥x+恒成立,所以a≥-5;當x=0時,4≥0恒成立,所以a∈R;當x∈(0,1]時,a≤x+恒成立,所以a≤5。綜上知:a∈[-5,5]。
(法二)利用函數(shù)與不等式的關(guān)系及數(shù)形結(jié)合求解。
令f(x)=x2-ax+4則
即a∈[-5,-2]或a∈(-2,2)或 a∈[2,5]。綜上知:a∈[-5,5]。
解題回顧:比較上述兩種解法,法一是對主變元x討論,要滿足題意,需對三種結(jié)果取交集;法二是對參變元a討論,要滿足題意,需對三種結(jié)果取并集。
三、主變元與參變元之間可以相互轉(zhuǎn)換
案例4.已知函數(shù)f(x)=x+-b,(x≠0),其中a,b∈R,若對于任意的a∈[,2],不等式f(x)≥10在x∈[,1]上恒成立,求實數(shù)b的取值范圍。
略解:(法一)依題意,不等式x+≥10+b對任意的a∈[,2]上恒成立。
令g(a)=a+x,因為x∈[,1],所以有g(shù)t;0,此時g(a)在a∈[,2]上是遞增函數(shù)。
因此,g(a)min=g()=+x,所以+x≥10+b對任意的x∈[,1]恒成立。
令h(x)=x+,易知h(x)min=h()=,所以≥10+b即b≤-10。
(法二)依題意,不等式x+≥10+b對任意的a∈[,2]上恒成立。
由于xgt;0,分離a得到a≥(10+b)x-x2:對任意的a∈[,2]上恒成立,即≥(10+b)x-x2對任意的x∈[,1]恒成立,再分離b得到:10+b≤x+對任意的x∈[,1]恒成立。同法二,得b≤-10。
解題回顧:比較上述兩種解法,法一先把a當主變元,x當參變元(常數(shù)),而后再把x當主變元來處理。這里為什么a能作為主變元呢?究其原因,是發(fā)現(xiàn)了此題中有“對于任意的a∈[,2]”這幾個字,尤為關(guān)鍵。法二與法一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法二更簡潔、明了。因此,參變元與主變元是相對的,在具體的解題過程中可以相互轉(zhuǎn)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