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試卷的重頭戲是作文和閱讀兩大塊,閱讀一直是學生的軟肋,再加上目前高考的出題導向是弱化解題的技巧,而是重視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如果學生對文本沒有做到充分閱讀,那只會使閱讀分數(shù)大大下降。批注式的閱讀能增添課堂魅力,增加閱讀版塊的分數(shù)。
批注式閱讀,顧名思義是指在閱讀的時候進行批注。對于此方法,有人認為,在考場緊張的氛圍和有限的時間里,學生是無法做到批注式的閱讀的。但我認為,習慣鑄成思維,思維鑄成速度,只要教師持之以恒地對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訓練,使之成為學生閱讀的常態(tài),讓學生在考場上知道應該批注什么,該怎么批注,相信長久下來,時間、速度都不能限制學生的。
一、批注題目
很多時候,題目能夠帶給大量信息,所以要批注題目。批注這個題目是否為文章的線索,是否是物象,是否是文章的中心論題,又是否運用了特殊的手法,是否有修飾語。比如,在批注《遠處的青山》這篇文章的時候,題目的核心詞語是“青山”,它是文章寫作的主要對象,但在“青山”前面又加了修飾語“遠處的”,這“遠處的”是什么意思?通過閱讀全文,在文章的倒數(shù)第二節(jié)得出,“遠處的”是指戰(zhàn)爭還沒有永遠停止。又如,在批注“木魚餛飩”時要批注為什么“木魚”“餛飩”兩者不想搭界的兩組詞語放在一起呢?
二、批注議論情感的句子
在現(xiàn)代文閱讀中,尤其是散文閱讀中,議論抒情的句子往往是文章的情感流露,甚至是主旨的體現(xiàn)。比如,在《一條少年的街道》中最后一段中“單調(diào)和不單調(diào),靜謐和浮躁,究竟該怎樣衡量,又是多么難以融合。”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靜謐和浮躁”難以融合的現(xiàn)狀的深刻思考。有些情況下,抓住情感的句子就是文章的線索。比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開頭“這幾天我的心頗不寧靜”,而其中的“不寧靜”就是文章的感情線索,抓住了它就能抓住文章的結(jié)構(gòu)。
三、批注每段的開頭或結(jié)尾
注意批閱每段的開頭或者結(jié)尾有的時候,可以抓住文章的主要手法。比如,《水鄉(xiāng)戲臺》中的第五節(jié)的開頭寫到“在魯迅所以回憶紹興的文章中,故鄉(xiāng)常成為中國鄉(xiāng)土愚昧落后的負面象征……,唯有戲臺卻是為數(shù)不多的例外——在風雨如磐的故園,戲臺上的燈光……?!边@句話其實由上文的實實在在的戲臺到這里的魯迅文章的戲臺,由此得出文章由實到虛的手法。又如,《柴禾》中的第四節(jié)和第六節(jié)開頭分別有“現(xiàn)在”“最后”詞語的體現(xiàn),由這些詞語,學生能夠把握文章的整體脈絡。
四、批注作者,批注最后的引注
有的時候作者是我們熟悉的人,因此可以通過批注回憶作者寫作的特色;批注引注有的時候會有年代背景的再現(xiàn)。比如,《一個人的戰(zhàn)爭》最后的時間其實可以暗示出時代背景,對文章主旨情感的表達有著很好的引導作用。
五、批注人、事、景、物
在閱讀每小節(jié)的時候,要批注這段寫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或哪些物,這些人、事、景、物又寄托了作者哪些情感。比如,《何容何許人也》中的第三節(jié)寫了何容的光明磊落,寫了他不常喝酒,寫他的心思互細互粗。這樣的批注對“請從交往、生活、心理三個方面對何容矛盾的現(xiàn)象加以概括”。以上的批注對這條概括題有很大的幫助。
六、批注關(guān)聯(lián)詞語、轉(zhuǎn)折詞語后面的句子
比如,《遠處的青山》的最后“遠處的青山”則暗示出人類距離“美與仁愛”甚遠的嚴峻現(xiàn)實。學生的答案中基本沒有涉及此處,原因是學生沒有注意到“然而那美與仁愛所在的青山離我們還很遙遠”這句話,而這句話的開頭中“然而”是個轉(zhuǎn)折的詞語。這句話如果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批注了,那答案自然會想到這點。
七、批注標點符號
有的時候,文章中的標點符號有著區(qū)分層次的作用,如分號、冒號、句號等。分號起著并列的作用,可以語段進行合并;冒號起著解釋說明的作用等。
八、批注主要對象,主要事件
有些時候,需要批閱文章有形存在的文字;而有的時候,在批閱完有形的文字后還需要思考本段主要寫了什么,表達了什么思想,對全文結(jié)構(gòu)有何作用,對全文主旨有何幫助。這樣的思考很多情況下能夠讓學生對文本有更深入的思考。
總而言之,閱讀的分數(shù)確實難拿,而在教學中要想拿下這個版塊的分數(shù),教師必須重視批注式閱讀方法的教授,從原文出發(fā),尊重原文,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數(shù)。一方面是能夠讓學生的閱讀更加認真,因為需要批閱,學生不得不靜下心來仔細閱讀,而不會一帶而過或者快餐式的閱讀;另一個方面,批注式閱讀能夠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有抓手,而不是漫無目的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