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語文第六冊習作3《我的發(fā)現(xiàn)》,要求讓學生尋找春天,力圖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收獲。實際教學發(fā)現(xiàn),對此,有一些學生卻無從下筆,言之無物。換句話說,他們不知道觀察什么、怎么去觀察,沒有一點目的性。筆者以這篇習作為例,尋找到小學三年級學生比較合適的名篇《荷花》來借鑒,作為新的“習作例文”,更好地幫助寫作。
借名篇,明結(jié)構(gòu)
怎樣借鑒課文去指導學生習作?去學習作者的什么?筆者認為要抓住作者的“寫什么?怎么寫?寫得好在哪里?”這三大問題去研究剖析,然后形成一個明確的方法。
“寫什么”就是教學生明確寫作對象。心中有物之后再來想一想,寫它的哪些方面?指導學生去觀察什么?《荷花》一文,從題目可知道作者葉圣陶描寫的對象就是荷花,文章第二自然段重點寫了荷花的各種姿態(tài)。由此可從顏色、形狀、姿態(tài)、大小等這些凡是肉眼可以看到的著手,做觀察記錄。記錄形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拍攝。
“怎么寫”是指作家的謀篇布局,是文章的筋脈。看文章開頭,題目《荷花》,就先交代看荷花,沒有華麗的詞藻,這就是名家作文,開頭很干凈??次恼律碜樱瓤倢懞苫?,然后具體地寫不同姿態(tài)的荷花,最后把自己想象成荷花,突出對荷花的喜歡。葉圣陶此文將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達到很好的統(tǒng)一,主題明確,輪輻向心。如果一篇文章沒有章法,沒有邏輯,那就是散亂的;反過來,在有結(jié)構(gòu)、有邏輯、有條理的基礎(chǔ)上寫,文章才會不散不亂。
“寫得好在哪里”是指文章的血肉。根據(jù)學情,本文中學生需要掌握的就是通過修辭手法將句子表達更具體,將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達出來。寫作文描寫一個東西,如果只是寫這個東西長的樣子,還不能稱其為生動,有聲音、有香味、有觸摸的感覺、有想象,才能生動、立體?!逗苫ā返诙匀欢?,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用“有的……有的……”這種排比的句子將不同姿態(tài)的荷花趣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樣的名句才值得推敲、模仿和運用,從而成為習作的訓練點。
賞名文,升情感
古話說:“言為心聲。”照片和畫的區(qū)別在于,畫從筆尖流出,有生命,有情感。如果只純粹收集素材,內(nèi)心卻沒有對素材進行加工,即便能在紙上寫出洋洋灑灑的文字,也只不過是沒有情感、沒有血肉的符號而已。教學《荷花》,碰到這么觸動心靈的文字,應順勢借用文章讓寫作的訓練不會顯得突兀和刻意。那么,如何才能找準這個點呢?
斟酌字眼,感受生命 《荷花》是葉圣陶先生的名作,文章語言雖然平實,但寫實與想象合為一體,充滿了荷花般的清香,讀來沁人心脾。如果不用心斟酌體會,怎么能感受到荷花從荷葉中“冒”出來的生機,怎么能感受到花骨朵兒“飽脹得馬上就要破裂似的”生命的張力呢?就這樣帶著學生一步步走在這荷花池畔,一點點吸收著作者文學素養(yǎng)的熏陶,如雨露般滋潤著師生。
加入想象,豐富語言 文章中作者用細膩的語言將荷花的樣子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有半開的、全開的,還有含苞待放的。如果不細心觀察、不用心體味,怎能捕捉到這么生動的畫面?很多老師都會在這里加一個寫作訓練。如果純粹地讓孩子寫一寫荷花的姿態(tài),那寫作訓練就會顯得突兀和刻意。讓他的文字和葉圣陶的文字放在一起,孩子不是更沒有激情可言么?此時,如果把習作3放上來,讓孩子當一回小作家,說一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香樟樹冒出的嫩芽像毛筆頭、子彈”“那一朵玉蘭花立在枝頭,只展開兩三片花瓣,像一只等待飛翔的白鴿”……學生的想象力超過成人,從而讓讀與寫形成流暢、自然的有機整體。
動靜結(jié)合,增加趣味 如果說葉圣陶在寫荷花,倒不如說是一個畫家在畫荷花。這畫在讀者眼里還會飄動。如何讓一個呈現(xiàn)在白紙上的物體會動,能體現(xiàn)出畫家的睿智。那隱形的風、游動的魚、飛翔的蜻蜓……這一切都是能讓畫面活起來的物體。當這些事物出現(xiàn)時,讀者的耳朵、眼睛、心靈完全被調(diào)動起來,從而人與花融為一體。是啊,假如這畫面上只有荷花一朵,那多單調(diào)?。?/p>
解名人,樹個性
“聽、說、讀、寫”是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必須掌握的技能?!皩憽弊屓祟^疼得多,因為寫作不僅需要形成規(guī)范的語言表達,還需要寫出真實,寫出生活,寫出新意,寫出感情。課堂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重要陣地。閱讀的目的既然是寫,就將“寫”進行到底,“寫”與“閱讀”并駕齊驅(qū)不是更好嗎?
葉圣陶特別講究錘字煉句?!逗苫ā芬晃木陀兄芎玫捏w現(xiàn),他細密地觀察,客觀地寫實。學生該讀的是這樣的文章,該品的是這樣的語言。當看到學生們拿著《教你寫作文》《優(yōu)秀作文選》等作文書時,往往會忽視課文原應有的價值。中年段關(guān)于習作的首要目標是“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從優(yōu)秀作文書上借用好詞佳句,并非是他們自己的意愿,也并非能增強他們的信心。尊重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哪怕這篇作文并不完美,甚至幾乎無寫作技巧而言。少一些形式化的語言,多一些孩童的視野和語言,這樣,習作便會多一份真。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