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科技的高速發(fā)展,人才競爭日趨激烈,擺在學校面前的任務已不再是僅僅讓學生掌握盡可能多的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應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的主體意識。作為教師首先應該考慮如何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在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fā)學生的潛能、發(fā)展學生自身的能力等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為更好地培養(yǎng)出適應時代特點的優(yōu)秀人才而努力。以此為基點,筆者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嘗試采用一些新方法,以期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創(chuàng)設課堂情景
現代教育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不一樣,它的課堂教學應建立在學生主體之上,教師的教學不再是停留在傳授知識的層面上,教師應該在發(fā)現問題、提煉問題、引導學生思維啟迪智慧、培養(yǎng)學生悟性上下功夫。因此,如何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情景,是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提高能力的關鍵。
營造平等和諧教學氛圍 馬克思指出:“人類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在的活動?!痹谡n堂上,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動口、動腦等活動,間接體驗歷史過程,將傳統(tǒng)的學生被動接受式學習改變?yōu)橹鲃訁⑴c式和探究式的學習。例如:講到鄭和下西洋一節(jié)時,讓學生動腦想一想“鄭和需要有什么樣的條件才能完成遠航”,再動口說一說“鄭和在下西洋的一路上會遇到什么困難”,然后配合插圖認真描繪一下“鄭和下西洋都到過哪些地方,引起了什么樣的反響”。經過學生自己的思考和描述,使之對鄭和下西洋有了較為完整的認識之后,再引導出鄭和下西洋達到了什么目的,做出最后的總結。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同學們就可以順利得出正確結論。實踐證明,學生通過這種參與式的學習遠比被動地從教師那里直接獲取現成的結論要深刻得多,必將對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產生積極影響。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習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歷史是過去發(fā)生的事情,要讓學生能在認識上有所提高,對歷史感興趣,還應注意盡量能讓他們回到歷史的情景中去。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將能找到的歷史資料,盡可能地都讓學生看到,使其在客觀感知的基礎上產生興趣,進而自覺地學習歷史知識。例如:講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筆者用一定時間組織學生看資料片,學生是在殘酷的戰(zhàn)爭情景中領略了這樣一場空前規(guī)模的大戰(zhàn),引發(fā)了學生對這一段歷史的關注,同時還要求學生將其中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寫成了小論文。學生通過課下查書找資料擴展了知識面,深化了對這一段歷史的認識,這樣就把課堂延伸到了課外,同學對此反映就非常熱烈。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學生自覺參與、師生互教互學的氛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學生整體把握歷史知識 筆者特別注重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尤其是利用電腦課件,把歷史知識的結構示意圖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在思維過程中將歷史知識的直觀性和邏輯性融為一體,一目了然,克服了歷史概念和規(guī)律性理論內容枯燥的缺陷,給學生的感官上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加深了記憶和理解。
組織學生開展擂臺賽
為了順應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潮流,應該讓學生充分認識競爭的規(guī)律,感受競爭的壓力,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為此,筆者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擂臺賽。
擂臺賽由師生共同參與,一名學生為擂主,歷史教師為裁判,班上其他學生均有機會挑戰(zhàn)擂主。第一任擂主由每班的學習委員擔任。課堂上,筆者適時插入“攻擂環(huán)節(jié)”,結合教學內容,采取教師設問、其他學生提問的競答形式,守擂者和攻擂者相互提問等問答形式,再根據答題結果統(tǒng)計得分決出下一任擂主。擂臺賽的形式,有利于學生學會競爭,從而形成你追我趕、爭先恐后的良好學風,同時也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廣闊性和獨立性。
在擂臺賽中,筆者注重激發(fā)學生思維,鼓勵爭鳴,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學會創(chuàng)造的目的。例如:講《世界格局的變化》時,穿插攻擂環(huán)節(jié)。當問及戰(zhàn)爭的影響時,擂主和攻擂者表現得非常踴躍。對于攻擂者和守擂者的精彩演講,給他們都加上了10分,其他學生給予了熱烈的掌聲,好不熱鬧。同學們的唇槍舌劍,進一步活躍了擂臺賽的氣氛,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和發(fā)展。
開放式作業(yè)引導學生參與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歷史課的作業(yè)主要是完成課本中課后練習題,以填空、選擇或簡答題為主,就學生而言,這種練習形式對其能力的提高效果甚微,久而久之,學生還形成了一種習慣,不用認真聽講,只需提前將課后習題做完,便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這種情況嚴重影響學生正常的課堂學習。對此,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將作業(yè)引入課堂,將學生的課內外學習視為一個有機整體,采用開放式作業(yè),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多層次發(fā)展的空間。僅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部分,同學們就寫出了各種文章。例如:《珍珠港事件之我談》《斯大林其人》《自由法國的領袖戴高樂》《戰(zhàn)爭狂人希特勒》等小文章。在作業(yè)的過程中,學生閱讀了大量相關的參考書和刊物,有的學生還動員家長幫助找材料或專門購買相關書籍,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取得了常規(guī)課堂教學合作也無法達到的教育效果。這樣的作業(yè),也加深了學生對二戰(zhàn)時期歷史多角度、多層次的理解,激發(fā)了學生自覺探究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知識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這樣的作業(yè),既改變學生動手不動腦、書中找答案、生搬硬套的作業(yè)方式,又鍛煉了學生歸納知識、整理資料的自學能力,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改革考試方式,讓學生當老師
傳統(tǒng)歷史課的考核方式往往是教師出題,學生答題,標準答案,形式單一,主要考察學生的知識量。學生為取得成績必須死記硬背,記時間、事件、人物。那么,在新形勢下應該考察學生什么?如何考試呢?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基本知識考核 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識對歷史課的學習是非常必要的,但考核的內容由師生共同商定,以內容不多,利于學生及時掌握為好。有時題目由學生自己出,互相考,規(guī)定好題型和知識點范圍,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來命題,測驗時每人輪流抽取,抽到誰的題,就答誰的題。
綜合能力的考核 為掌握學生對各節(jié)課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把所學專題知識按線索進行理清,要求學生在課上完成,一般在期末進行。例如:學完中國近代史就有幾條線索可供歸納總結,“中國人民反對外國的侵略”“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中國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與發(fā)展”“中國無產階級的產生與發(fā)展”等專題,其中可讓學生自選一條進行總結,可以看書、看筆記,但不許討論,要求在課上完成。
說“史”考核 歷史是由人和事組成的,為考察學生完整了解歷史事件和敘述歷史事件的能力,還進行一項說“史”考核,老師把本學期所學的歷史事件加以整理,采用抽簽的方式,每人有兩次機會,抽完題目選一個作答,要求學生完成講述相關的歷史內容。
通過以上幾種考核方法,不僅可以比較全面、客觀地考察每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能考察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使學生在基礎知識和綜合能力方面獲得了雙豐收。
結束語
正如專家指出,主體性是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弘揚人的主體性,喚起人的主體意識和提高人的主體能力,是我國21世紀社會經濟全面發(fā)展與進步對人的素質的根本要求。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與發(fā)展,是一個長期積累的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能指望一學期一學年就可以完成。因此,作為歷史教師應從自己的歷史課堂教學做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他們能在教師和他們自己設計的情景中逐步自主地去“做”、去“悟”,學會學習,學會發(fā)展,那么學生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各種能力將不斷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東渡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