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性,讓學生的數學能力和知識的聯系更加有效。有序、流暢的教學銜接,不僅能使師生盡快相互適應、協(xié)調運轉,還能使學生的知識形成更具系統(tǒng)性,少走彎路,減緩坡度,使課堂更高效、學習更輕松。
尋找教材之間的縱向聯系
數的運用要求深化 小學階段主要學習正整數、正分數和零,要求學生能在這些數之間進行加減乘除四則混合運算;但在五年級教材中適時引入了負數的概念,要求較低,只需能用負數表示一些實際問題,比如零度以下的氣溫、海平面以下的海拔高度,不要求會用負數計算。初中則在要求會表示的基礎上,還要會運用和計算。怎樣使學生把有理數的運算與非負有理數的運算有效統(tǒng)一起來,是現在的數學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策略:要以算數數為基礎進而促使學生認清正負數的概念,從而明白負數的含義;要重視符號法則的教學。針對學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出錯的計算,應反復練習,使之盡快掌握。
從“數”到“式”的過渡 小學階段解決實際問題,通常是指由可看作實物個數的數通過運算得出結論。而初中遇到的解決實際問題,則是用字母來表示數,代數的概念被建立起來,進行的是有理式的運算的研究。與小學相比,其難度增加,形式上也發(fā)生變化。例如:x表示整數,那么2x就表示偶數,2x+1就表示奇數,這樣一來,只需要簡單的代數式子就解決了所有奇偶數的表述問題。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學會運用字母表示數和數量關系,還要讓學生明白比如整式與整數、分式與分數、有理式與有理數、等式與方程、不等式與方程等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引導他們找出其中的區(qū)別,從而更好地促進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
從列算術式解決問題到列方程解決問題的過渡 由列算式到列方程解決問題的轉變,是學生思維上的轉折。列算式解應用題是把所求量放在一個特殊的地位,通過已知的量順逆向來解決問題?!昂喴追匠獭币徽拢攸c放在掌握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思維方法上。先引導學生用兩種方法來解,然后再進行對照,使學生認清這兩種解法的特點。讓學生對兩種方法進行有目的的對比,使他們感受到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便利性,進而使之從列算式解決實際問題中解脫出來,逐步克服算術解法定勢。
探索方法的有效銜接
教學方法的銜接,首先是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認知規(guī)律,在充分了解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的基礎上,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從而探索中小學教學方法的銜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緊緊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講解要做到深入淺出,并要保證一定的課堂練習次數,更為重要的是要統(tǒng)一書寫格式。只有教師在教法上新型多變,學生的思維才會更活躍,從而使之能積極、有效、巧妙地解決一個個相對難于理解的概念,也使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
例如:“面積與面積單位”的教學中,當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無法被學生直觀地比較出來時,教師不應急于教授方法,而應提供不同面積的圖形讓學生自主比較,然后再通過小正方形的引入,量化圖形的面積,以此逐步把原本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可感。之后再通過小正方形要有統(tǒng)一標準的知識講解,使學生了解小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的意義,同時讓學生認識到由形到數都必須要有一個標準的理念,自然地滲透單位的思想。
學習技能的緊密聯系
重視預習,使學生會對所學內容進行粗度與細讀 明白粗讀是了解教材的知識概覽,細讀是對重點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等進行反復深入的體會,甚至做到熟讀成誦,對于不理解的地方要做好標記,從而使自己帶著問題去聽課。
進行聽課方法的指導,學生學會記筆記 一是記問題。把課堂上沒有聽懂之處記下來,以便課后可以及時地問老師、問同學,這樣才能做到每堂課都有所收獲,不留疑惑。二是記方法與思路。老師的解題思路與方法是多年經驗的積累,更是多種方法優(yōu)勝劣汰的結果;養(yǎng)成記錄老師解題思路與方法的習慣,對于自己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很大幫助。
進行復習鞏固及完成作業(yè)方法的指導 找出重點及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尋找存在問題,找到規(guī)律,對融會貫通課堂內容有很大的作用。到了中學,課程增多,教師授課進度加快,如果學生稍不留神,學習就會跟不上,慢慢地,他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所以,作為小學教師,有必要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復習能力。
數學思想適時滲透
數學思想是對數學知識、方法、規(guī)律的本質的認識,是數學思維的概括,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根本策略。數學思想方法是指學生解決數學問題常用的方法,它通常是動態(tài)的且有著較高的層次性。在小學階段,有圖示法、假設法、歸納法、對應法、轉化法、化歸法、方程法、分類法、列舉法、類比法等數學思想方法;而初中階段的數學思想方法,其實是對小學階段所學內容的拓展與延伸,如消元法、函數法、代入法等。
要使中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更具銜接性,既要注意中小學教材的銜接,又要注意學生從小學到中學的不同階段在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上的過渡;既要重視彌補基礎知識的不足,又要努力鞏固新知識;既要面向大多數,考慮大部分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又要注意因材施教;既要從小學角度做好銜接,又要從中學角度做好銜接。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李公樸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