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自主學習”是指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中,筆者努力摒棄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在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中,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那么,小學數(shù)學課堂“指導——自主學習”如何做到有效性呢?
導讀提綱是階梯
學生要超前學習必須設計好導讀提綱,導讀提綱是學生先學的指南針,也是學生“指導——自主學習”有效性的階梯。在新課學習之前,教師通過導讀提綱可以初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以此為依據(jù)來調(diào)整教學方向。學生在學習時可以根據(jù)導讀提綱的提示先自學教材,思考、歸納、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對于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和疑惑做出記號。學生剛開始“指導——自主學習”時,給他們的導讀提綱是比較詳細的,主要是讓他們熟悉教師所要指導的內(nèi)容,幫助學生初步了解熟悉掌握教材的內(nèi)容。
好的導讀提綱,一方面在于設計要有針對性。要注重前后知識的銜接,給學生恰當?shù)膶W習提示,所設計的問題要突出所學內(nèi)容的目標,突出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易混的知識點。另一方面在于設計要有思考度。要給學生提出和發(fā)現(xiàn)問題留有空間,讓學生有一定的目的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逐步加深難度,使學生明白,要解決老師設計的問題就一定要多看書、多思考。教師設計導讀的問題,要有思維的含量和思考的強度,這樣才會激發(fā)學生的自學潛能。
小組合作是基石
“指導——自主學習”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未教先學”,學生要先自學后面未教的知識,必然會遇到困難和難以解決的問題。對學生在自學中遺留下來的問題,教師不要急于解決,而是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優(yōu)生幫助學困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能通過自己的不斷探索和交流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例如,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時,教師問:“昨天同學們預習了長方形的周長計算,你們會算長方形的周長嗎?出道題目考考你。一個長是6厘米、寬是4厘米的長方形,周長是多少呢?”學生先算,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交流。小組匯報:①6+4+6+4=20厘米;②6+6+4+4=20厘米;③6×2+4×2=20厘米;④(6+4)×2=20厘米。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通過取長補短,根據(jù)已有的知識和技能,探索出長方形的周長。最后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歸納出自己認為計算長方形周長最佳的方法。在小組合作探求知識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既參與學,也參與教,進一步調(diào)動了全體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他們對問題的看法更加豐富、更加全面。
教師引導是關鍵
學生完成導讀提綱時遇到的困難,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fā)點撥,有選擇地精講,既解決重點難點,又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構建知識的橋梁,使學生的學有了立足點。
教師的“導”,首先體現(xiàn)在對學生思維的啟迪,幫助學生質(zhì)疑?!皩W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適時激疑,可以使學生因疑生趣,又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預習時遺留下來的問題。學生在反饋時,充分暴露錯誤的思維,在糾錯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例如,“圓的面積”導讀提綱出示:“有一根長12.56厘米的繩子,把它分別圍成一個長方形、正方形、圓,它們的周長相等嗎?哪個圖形面積最大?”很多學生都認為周長是相等的;但有的學生認為長方形面積大,有的認為是正方形面積大,還有的說是圓面積大。這時,教師就開始啟發(fā)學生思考:每個組同學分工試算這三個圖形的面積。學生通過計算,證實了圓的面積是最大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教師的“導”,其次體現(xiàn)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點撥。要提高學生的自學水平能力,就要加強對方法的點撥。例如,學習“三角形的認識”時,學生對書上“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不理解。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你是怎么理解‘圍成’的?(相鄰兩條線段首尾相連)”;然后出示幾條首尾不連接的三條邊組成的圖形讓學生判斷,加深對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分層練習是保證
學生在解決新知中的疑難問題之后,教師就要出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來檢測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出的練習分兩類:一類是基礎性的練習。老師針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出一些基礎性的練習題。讓左右兩邊同學做不同的題目,然后請幾位同學到黑板上演練,再請其他同學到黑板上去糾正出現(xiàn)的錯誤;如果還是有錯,再請其他的同學。上課前,學生有了導讀提綱,很多學生已提前掌握本課所學內(nèi)容,那些基礎性的練習對他們已沒多少挑戰(zhàn)性了。另一類是采用分層次練習。即學生在學會解題方法之后進行的檢測題,由教師確定題目,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和不同層次的學生一般設計為幾部分。在此基礎上重新更新知識,內(nèi)化新知,從而讓學生實現(xiàn)自學的又一次認識上的飛躍。
由此可見,小學數(shù)學教學手段也可以巧妙變通,使“指導——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凝于神、隱于形,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們動起來,敢于爭論。如此,“示弱”一下又何妨呢?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青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