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名為“班主任犀利發(fā)言,點醒了無數(shù)家長”的帖子,引發(fā)公眾熱議。教師和家長,都認為自己為孩子付出的更多,對方的付出還不夠……從而使家長和老師的矛盾公開化、集中化。老師指責家長,家長責怪老師,這種“掐架”可以說是家常便飯。
俗話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然而,親師相爭的時候,卻沒有得利的“漁翁”。可以說,家長、老師、孩子三敗俱傷,都是輸家。這種邀功式爭辯,或指責式爭辯,結(jié)果十分“慘烈”,不僅邀不到功,反而會矮化自己。
爭辯中,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是站在山頂看山下的對方,沒有看清真實的對方。而且,家長和老師的爭辯都有些意氣用事,缺乏理智和胸襟。
目前,老師和家長的關(guān)系有點像婆媳關(guān)系,有的老師喜歡以“婆婆”自居,缺乏應有的尊重;家長并非個個都是逆來順受的“媳婦”,有的家長對老師缺乏應有的信任,喜歡對老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吹毛求疵,甚至頂撞老師。如此針鋒相對,只能導致老師和家長的關(guān)系進一步僵化,家校關(guān)系進一步惡化。
家長和老師由不相識到相識,是因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家長和老師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重要他人,是同一戰(zhàn)壕的戰(zhàn)友,因而,不存在孩子是誰之爭。如果“掐架”,只能南轅北轍,離目標漸行漸遠。
和為貴,放之四海皆準。當然,和為貴,不是說,家長和老師不可以爭辯。其實,雙方?jīng)]有爭辯,只是一味順從,這種關(guān)系也不正常,也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家長和老師的觀點有分歧,意見不一致,很正常。
比如,對于孩子的教育來說,家長往往希望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而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甚至對老師提出過分的要求。這個時候,比許多家長更懂教育規(guī)律和孩子成長規(guī)律的老師,要引導家長了解教育規(guī)律和孩子成長規(guī)律,幫助家長逐步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雙方也可以通過爭辯,尋求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方法,達成共識。而不是“掐架”式的相互抱怨和指責。
改善家長和老師的關(guān)系或家校之間的關(guān)系,雙方都要反求諸己,尊重對方。不要好為人師,要學會拜人為師。如此,則不是兩敗俱傷,而是兩方共贏。
(摘自2015年7月2日鳳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