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建議”中鼓勵教師拓展教學資源。語文課堂拓展體現(xiàn)的是課改理念的“大語文觀”,適度、有趣、有效、科學的拓展構建的是自主開放、充滿活力的課堂格局。那么,該如何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進行科學合理的課堂拓展呢?
適度:尋求平衡
適度就是說課堂拓展必須難易適中,既不能過于簡單,讓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又不能過于復雜,讓學生產(chǎn)生厭學情緒,正確的做法是讓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課堂拓展鼓勵教師能夠根據(jù)教材、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的需要,補充教學資源,靈活開展教學活動,達成教學目標,課堂拓展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要避免讓課堂拓展出現(xiàn)偏差,走入誤區(qū)。適度的拓展追求的是在難易之間、俯仰之間的協(xié)調平衡。
比如:一位教師執(zhí)教《黃山奇松》時進行這樣的拓展:黃山除了迎客松、送客松、陪客松三大名松之外,還有哪些名松呢?顯而易見,這樣的課堂拓展對學生來說過于淺薄,學生除了積累了幾個名松之外,學生能獲得語言的訓練、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嗎?這樣的拓展無疑是教師以成人的視角俯視學生,藐視學生的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另一位教師執(zhí)教《清平樂·村居》時,和辛棄疾的另一首詞《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進行對比,然后話鋒一轉,大談特談詞的格律。這樣的拓展,顯示的是教師知識的淵博,演變?yōu)榻處熤R的炫耀,對于學生來說,則已“嚴重越位”,只能讓學生仰望。
事實上,前一位教師可以讓學生依照作者描寫迎客松的方法,先介紹松樹的樣子,再介紹名字的由來,可以運用比喻等修辭方法,選擇一種名松進行敘寫。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了適度拓展,又實現(xiàn)了寫作方法的“正遷移”,可謂一石幾鳥,何樂而不為?后一位教師,則可以出示兩首《清平樂》,讓學生自主探究兩首詞的異同點,再在此基礎上適當介紹詞的一些基本知識,讓學生明白詞與詩的異同,從而讓學生愛上“詞”這一文體。這樣,課堂拓展既能為學生解讀文本服務,又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奠基。
課堂拓展必須植根于文本,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進行合理的取與舍,在俯視與仰視之間尋求平衡,以相對穩(wěn)定而又清晰的序列進行課堂拓展活動。
有趣:尋找支點
課堂拓展應在有趣的基礎上進行,有趣味性的課堂拓展,才能讓學生樂學好學,并讓學生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趣味性是支撐課堂拓展“情”與“利”巧妙融匯的一個有力的支點。
巧妙構建合理情境進行課堂拓展 良好的情境就像鮮花一樣能夠招蜂引蝶,良好的情境具有強烈的感染性和遷移功能,有利于激活課堂,有利于學生情緒高漲地主動投入學習之中。構建情境應立足于文本,可以將與文本相關聯(lián)的課外學習資源,通過合理情境的構建,適時、準確地拓展延伸至課堂。拓展課堂,合理構建情境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用生活再現(xiàn)情境,可以用問題牽引情境,可以用游戲表演,還可以用媒體渲染情境等,應通過構建有趣的情境讓學生關注文本,從而用心感悟文本,實現(xiàn)課堂利益的最大化。
巧用兒童喜歡的語言形式進行課堂拓展 簡潔明了、生動形象的語言更容易被兒童所接受,更容易打動兒童的心靈。教師應認識兒童,了解兒童,從兒童自身特點出發(fā),用兒童喜歡的語言形式開展課堂拓展活動。比如:學習了《九寨溝》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小導游,為九寨溝設計導游詞,這樣的課堂拓展形式,學生樂意參與其中,可以是自主獨立創(chuàng)編,也可以是與同伴合作創(chuàng)編,還可以在家長的協(xié)助下進行創(chuàng)編等,學生們興致勃勃,樂在其中,學生們在創(chuàng)編導游詞的過程中,興趣被激發(fā)了,情感被激活了,智慧被開啟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升。又如:學習了《姥姥的剪紙》后,可以進行這樣的拓展:尋找民間剪紙藝人,經(jīng)高人指點后,學生們自己進行剪紙設計,開展一次剪紙藝術大比拼,豐富兒童的語文積淀,拉升兒童的語文素養(yǎng)。
有效:尋覓佳徑
課堂拓展并非只是對課內(nèi)知識的簡單疊加,課堂拓展最高境界追求的是有效,甚至是高效。
拓展目的應明確 課堂拓展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能深入理解文本所蘊含的科學道理,習得更豐富的知識,悟得很深刻的道理,讓學生形成更好的個性,更健全的人格。比如,執(zhí)教《在大海中永生》時,課堂如何進行拓展教師應通盤考慮,應根據(jù)語文自身的特點與學生已有知識的經(jīng)驗,不能舍本逐末,喧賓奪主,更不能打著拓展的旗號將語文課上成科學課、音樂欣賞課。
拓展空間應廣闊 教師應積極探尋更廣闊的課堂拓展空間,可以在文本的空白處進行拓展,可以在文本的疑難處進行拓展,可以在文本的關鍵處進行拓展,拓展應以課文為“基點”,但又不拘泥于課文。通過拓展整合,構建自主開放的課堂格局,使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獲,更重要的是通過拓展能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和多元智能的發(fā)展。比如,學習了《水鄉(xiāng)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堂拓展:模仿《水鄉(xiāng)歌》贊南通!學生們經(jīng)過自主、合作、探究后,一首首贊美家鄉(xiāng)南通的小詩便應運而生。這樣的拓展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學生既得“意”又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