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朱熹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全祖望評價他的思想體系,“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本文并不是著眼于朱熹天理論、人性論、欲望論等社會思想的論述,而是從社會轉型的視角出發(fā),將南宋社會轉型背景與朱熹理學思想建構的過程相結合,并分析其對于個人、宗族、社會的意義。
關鍵詞:朱熹理學;社會轉型;思想建構
中圖分類號:C9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6-0146-03
引言
(一)選題背景
關于宋代在中國歷史中的特殊性,學者們已有了相當多的論述,“不論從宏觀的文化史視角還是從微觀的社會領域(如家庭)看,宋代都處于中國歷史的轉型之中”[1]8,在社會思想領域“由宋至清,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成熟、定型的時期,其標志是宋明理學的出現(xiàn)”[2]。轉型時期必定是思想的大變革時代,例如春秋戰(zhàn)國的“百家爭鳴”,魏晉時期的個性覺醒思潮。相比于北宋“百年無事”,南宋可謂外患內(nèi)憂,朱熹一生跨越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其理學思想與南宋社會文化情境不可分割。
(二)選題意義
在理論層面上,本文從朱熹時代社會轉型的視角切入,分析理學思想體系的建構及其對個人和社會結構的安排。朱熹理學影響中國思想界600年之久,求理、尚德等精神早已存在于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之上。本文認為對朱熹理學脈絡的探討應結合時代背景,將其宇宙觀、人性論、欲望論、修養(yǎng)論等放置個人、宗族、社會中分析,呈現(xiàn)一個立體的架構。
從現(xiàn)實方面講,朱熹理學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變通性,“理”在當時現(xiàn)實社會有著不凡的時代價值?!半m世殊事異”,但朱熹理學所反映的價值體系,及其支撐的社會結構、社會制度,對于當前社會轉型中的中國亦有裨益。如若撇開朱熹道學的守舊思想,挖掘其精髓要義,將之與中國現(xiàn)實國情及世界發(fā)展趨勢相結合,那么我們回歸傳統(tǒng)的道路當會越走越寬。
一、文獻回顧
(一)關于南宋社會轉型的研究
社會轉型是指社會從一種形態(tài)向另一種形態(tài)的轉變過渡。南宋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劉子健高度概括了北宋與南宋的政治文化精神,“北宋的特征是外向的,而南宋卻在本質上趨向于內(nèi)斂”[3],針對這種變化的原因,張勇認為一方面由于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另一方面來自于1127年的“靖康之變”[1]8。在社會秩序方面,宋代時刻面臨威脅。南宋偏安一隅,對外妥協(xié)對內(nèi)施壓,社會等級秩序十分不穩(wěn)定。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繁重的賦稅使被統(tǒng)治階級生活艱辛,連年巨額的軍費支出本已不堪重負,而南宋統(tǒng)治階級還將戰(zhàn)爭議和的賠款負擔轉嫁到被統(tǒng)治階級的身上,社會內(nèi)部的矛盾深度激化[4]。
除了政局上的變動,宋代商品經(jīng)濟也是學者們關注的課題。宋代工商社會肇興,城鎮(zhèn)化不斷擴展,海外貿(mào)易體系興盛,是中國從傳統(tǒng)向近代整體性轉型的初次啟動[5]。并且南宋所處的1127—1279年,正是世界歷史的重要變革時期,1050—1250年之間正是資本主義文化傳統(tǒng)的起源時期[6]。盡管宋代從傳統(tǒng)到近代的轉變以失敗告終,但是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改變必然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狹義地講,社會結構主要是社會階級結構,社會各階級的生活環(huán)境構成了社會組織結構,“宋代新的社會階級結構,是在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礎上,經(jīng)過唐末農(nóng)民大起義基本摧毀舊有階級結構的結果。官僚地主代替了門閥士族,佃客代替了部曲、奴客,和雇匠、差雇匠、兵匠代替了賤民、番匠,人力、女使代替了大部分作為奴隸制度嚴重殘余的奴婢等等,這一階級結構的變動說明中國封建社會內(nèi)部發(fā)生了一次重要的變革,這一變革還逐步深入到社會的一切領域”[7]。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變化,宋代城市居民結構多元化,商人身份復雜,社會空間流動頻繁,城市規(guī)模擴大。
通過文獻梳理,本文認為南宋社會轉型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與北宋相比,南宋的民族問題、政治問題、經(jīng)濟問題日漸突出;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具有向近代社會轉型的基礎;社會階級結構和組織結構復雜化。
(二)關于南宋社會思想的研究
南宋學術承襲北宋“三教論爭,儒學復興”的時代趨勢。正如上文闡述的復雜的社會因素,相較北宋,南宋學術呈現(xiàn)出多元的力量與格局。就大格局而言,佛、道兩教漸屈從于儒教,“這種屈從并非是官方權威對佛教的壓制,而是理學以出入佛老又歸宿生活世界、超越又內(nèi)在的‘體用一源’精神,更為精致全面地吸引了中國的知識階級”[1]15。但是理學之“道”與佛學之“道”難以明辨,理學后生往往墮于佛老而不自覺,朱熹師從李侗后,對釋老之學始終持有警惕的態(tài)度,開始了儒學哲學化的探索。北宋以來理學思想不斷延續(xù)、演變,南宋初,誠如戰(zhàn)國時期孔門儒學一分為八一樣,楊時、胡安國及程門弟子在傳播洛學過程中,理學也出現(xiàn)了分化[8]。至朱熹,理學才有了突破性的發(fā)展。在南宋時期,朱熹在思想界具有很強的號召力,追隨者眾多,理學內(nèi)部與朱熹學派分歧最大的是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9]。與陸九淵的爭論刺激了朱熹的哲學思考,使自己的理論更為完善。同時期,葉適、陳亮等的功利主義思想獨樹一幟,以實用或實效的觀念作為衡量事物的標準,葉適所主張的社會性功利具有重要進步意義。
以上是影響較大的理論思潮,對于南宋學術風氣,有學者從科舉制度方面進行了研究。張勇指出南宋的科舉制度促進了文化的普及,但科舉制度已日益淪為官方鉗制思想的工具,考生也以之為利祿的工具,“出題刁難古怪,考生為求新奇,便不求經(jīng)義,泥于時文格式的玩弄之中”[1]16。這種舍經(jīng)文而圖虛榮的學術風氣下讀書人察理不精、氣質昏蔽,喪失了儒學修齊治平的精神,士大夫的使命與道學的義理埋沒不聞。如上所述,南宋初年,政治與學術皆處于分裂局面?!皷|南三賢”之一的朱熹秉承儒家義理,針對南宋理學與社會病癥,著書立說,旨在通過學術來拯救社會。
通過閱讀文獻,本文發(fā)現(xiàn)對于朱熹天理論、人性論、價值取向等方面學界已有了相當多的研究,本文不再分別詳細贅述。另外,本文發(fā)現(xiàn),相關研究多將社會歷史背景、朱熹的政治遭遇和其理學思想分開論述,雖然全面,但缺少立體感。故本文將南宋社會轉型背景與朱熹理學思想建構的過程相結合,并分析其對于個人、宗族、社會的意義。
二、分析與思考
(一)思想建構之個人
宋太祖祖宗家法有“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10]之言,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政治地位較高。宋代士風隨宋朝政治、經(jīng)濟的變化而變化。南宋積極治世的士大夫在“與君同治天下”的政治氛圍中,以天下為己任,通過個體修養(yǎng),以成就圣人事業(yè)。而朱熹恰是在此意義上建構了自己獨特的哲學世界中關于人的思想,并對可能危害治道的種種思想和行為進行了批判。南宋學風,出現(xiàn)了“由內(nèi)外相雜并蓄到轉向內(nèi)省批判的思想轉變”[11]。朱熹人本主義理學體系的建構基于其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不斷省察批判之上。
正如朱熹《觀書有感》中所寫“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從儒家的思想傳統(tǒng)中尋找活的源頭,將儒學義理與先賢經(jīng)典結合起來,而又不局限于“圣賢”“仁義”“天理”的內(nèi)在固執(zhí),把人的發(fā)展落實到格物致知、明理居敬等一系列修養(yǎng)方法上,以期鍛造理想的人格情懷,以“天人合一”“理以分殊”發(fā)展出龐大的人本主義理學體系。人的道德修養(yǎng)離不開生命存在所必需的經(jīng)濟生活,朱熹以“薄賦恤民”張揚人本關懷,實現(xiàn)個人的自我和諧及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
(二)思想建構之宗族
經(jīng)歷了五代戰(zhàn)亂的宋代,是秦漢之后中國社會生活方式轉變的一個關鍵時期。宋代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科舉制下社會生活各階層的流動,士族門閥集團逐步瓦解。盡管土地兼并致使地主和農(nóng)民的矛盾愈加激烈,但是由于土地買賣和租佃制度的興起,人與人之間契約化的關系在鄉(xiāng)村得以發(fā)展。家庭是我國傳統(tǒng)社會的基本經(jīng)濟單位,在這種情況下,聯(lián)姻模式“不問閥閱”,仕途選拔模式“不問家世”。然而在宋代理學家看來,“社會最基本單位‘家庭’的自我認同和整個社會基于‘道德’的權威系統(tǒng)缺失,這將意味著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淑世理想所依賴的‘我——家——族——國——天下’的同構關系以及差序倫理模式的瓦解”[12],社會生活秩序的倫理要求被打破。也就是說,儒家傳統(tǒng)倫理基礎沒有順應時代而重建。
那么理學家便將整合生活秩序以及建構和諧社會人倫關系提到日程上來。南宋理學家中,朱熹是繼北宋范仲淹、張載、程頤等后,為新宗族共同體設計提供最為詳備方案者,后世的家族制度,大體上是按照朱熹設計的模式建立起來的。朱熹所倡導的平民化鄉(xiāng)村宗法組織的模式,寄托了理學家所呼吁的儒家倫理精神。朱熹將思想層面的“天理”與行動層面的“禮”進行轉換。在這種轉換中,“三綱五?!弊鳛橐环N倫理精神社會化的產(chǎn)物,成為了現(xiàn)實德行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他強調家禮對維系與鞏固家族制的重要性,特別重視兒童少年的禮節(jié)教育;強調設祠堂、置族田在家族建設中的重要性;強調家長、族長在家庭、家族中的權威地位。由此,新宗族以其內(nèi)在凝聚力及教養(yǎng)功能,從家族倫理向國家、社會倫理擴充,在社會層面上達到了人倫關系的理學化,最終實現(xiàn)社會生活秩序的整合。新宗族模式的邏輯理論論證完成。南宋理學家宗族制的建構成為明清以后具有基層民眾教化功能的宗族組織建立的基礎。以《朱子家禮》為典范的家禮,不僅將社會秩序與個人價值統(tǒng)一起來,而且加強了國家政治倫理綱常對鄉(xiāng)村社會力量與基層的控制。
(三)思想建構之社會
讀書人自古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由個人、宗族到社會,朱熹以一種審慎的態(tài)度,以天理、道義為價值標準,重建理想社會政治秩序的體系。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朱熹理學重視人文修養(yǎng)、禮樂教化,以及家庭、族群的和諧?!肮视谟H則親之,于民則仁之,于物則愛之,合而言之則皆仁,分而言之則有序”[13],朱熹對于仁愛之理與人際社會和諧關系的論述,具有較高的理論與實踐價值。推廣到人倫社會,則有利于家庭、宗族社會的和諧有序原則的建構,有利于淳樸的民風民俗的培養(yǎng)形成。
朱熹認為天理是先于現(xiàn)實社會而存在的不可變易的規(guī)律,且天命之性無異,那么邏輯推演結論應是平等的理念。但是,與此相反,朱熹提出“理一分殊”的命題,在天理至善之外加上了一個“氣”的概念,一方面要說明至善的存在,另一方面又要證明人先驗地存在著善惡之別。因而建構了一個社會倫理規(guī)范的等級差別解釋模式。由此也不難理解朱熹所強調的“中庸”處世態(tài)度,以社會規(guī)范為準則保持行事的平正。等級結構和人治成為朱熹理學的邏輯歸宿。
我們可以看到,在朱熹這里,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依賴于倫理綱常。朱熹所建構的倫理綱常思想具有極強的控制力,理學無愧成為封建社會后期的正統(tǒng)思想。從社會學角度看,社會倫理控制回到了社會學基本假設上:人類行為由社會和社會環(huán)境所塑造。倫理控制對象不直接指向個體的社會行動,而是家庭、宗族到國家的“家國一體”的網(wǎng)狀控制。
三、結論
面對轉型中的南宋社會,面對民族、政治、經(jīng)濟等“問題聚叢”的南宋社會,朱熹從儒家義理出發(fā)在思辨哲學的高度上開辟出合“情”合“理”的社會規(guī)范和政治安排,以安頓無序和迷茫中的個人命運與社會秩序,實現(xiàn)社會的安定和諧。這一目標始終是儒家一脈相承的理想。盡管朱熹理學在今天看來有其局限性。但無可否認朱熹及同時代的仁人志士,以天下家國為己任,以極強的責任感,明辨篤行,尋找著南宋社會的治理良方。這種精神大義值得當今我們每個人學習。
正如學者們指出的,三綱五常的角色規(guī)范體系,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三綱五常倫理塑造了社會成員對權威絕對服從的性格,保守主義抑制了個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力,導致專制統(tǒng)治的無力修正。另外,我們?nèi)缃袼v的“熟人社會”,與朱熹倫理控制不無關系,人情操作使得現(xiàn)代機會平等被打破,差序格局文化下的弊病至今無法超脫其局限性。在封建社會后期八百年間,以朱熹集大成的程朱理學宗法思想起著重大的作用,直至當下仍影響深遠,如“家族式”企業(yè)組織結構,依托宗族的文化回歸。如今,家族制度觀念遠不能用是非對錯來判斷。
回顧全文,筆者在論述過程中有諸多不足。首先,由于時間限制及古文閱讀的門檻,筆者對朱熹原著的品讀淺嘗輒止,這對于研究朱熹理學來說,確是不足之處。其次,朱熹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本文幾千字實難以呈現(xiàn)全貌。
朱熹離世已八百多年,后人褒貶不一,然其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博覽經(jīng)史,治學嚴謹,不愧為一代大儒。對于朱熹理學思想體系的評價,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可謂大相徑庭。筆者認為我們應抱之的態(tài)度,或許正如《禮記》所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參考文獻:
[1]張勇.朱熹理學思想的形成與演變[D].西安:西北大學,2008.
[2]王處輝.中國社會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劉子健.中國轉向內(nèi)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nèi)向[M].趙冬梅,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7.
[4]高宜琴.朱熹社會秩序思想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0:6-7.
[5]厲文君.宋代的經(jīng)濟開發(fā)與社會轉型考略[J].銅仁學院學報,2010(2):73-77.
[6]高.南宋民事法制與社會變遷[D].上海:華東政法學院,2003:3.
[7]朱瑞熙.宋代社會研究[M].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54.
[8]劉玉民.呂祖謙與南宋學術交流[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21.
[9]李鋒.朱熹政治哲學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09:37-38.
[10]鄧小南.試論宋朝的“祖宗家法”:以北宋時期為中心[G]//袁行霈.國學研究:第7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15-146.
[11]王宏海.以人學為視角的朱熹理學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07:15.
[12]梁君.由思想而行動——南宋理學家倫理實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72.
[13]王國良.朱熹理學的傳播與徽州和諧社會的建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104.
ZHU Xi's Neo-Confucianism: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oughts Construction
WANG Xinmei
(Nankai University,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Tianjin 300100,China)
Abstract: ZHU Xi is an encyclopedic scholar.Quan Zuwang evaluated his ideology,\"the most extensive,the most delicate,the most profound\". This paper does not focus on ontology or the theory of Xinxing,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o combine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s transformation background with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Zhu Xi's Neo-Confucianism,analyzing its significance for individuals,families and society.
Key words: ZHU Xi's Neo-Confucianism;social transformation;thoughts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