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的目標是鼓勵并且開始重新思考善良意志的獨特價值。考察一下康德關(guān)于善良意志論題的背景,也就是說,考察一下它在整個《道德形而上學(xué)奠基》論證過程中所處的位置,能夠幫助我們提出一種見解,既能夠弄明白有關(guān)文本,又能夠更加合理地揭示康德論題的內(nèi)涵。當在一定背景中闡釋康德論題時,本文將表明康德的論題并不如他的批評者和同情者認為的那樣與眾不同和富有爭議性。
關(guān)鍵詞:康德;善良意志;無限制的善;獨特性
中圖分類號:B08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6-0082-03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xué)奠基》(以下簡稱奠基)起初的宣言在倫理學(xué)史上被廣泛地討論和引用,這一點很少有哪些倫理學(xué)方面的章節(jié)能比得上。
“在世界之內(nèi),一般而言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一個善良意志之外,不可能設(shè)想任何東西能夠被視為無限制的善。”[1]8
同情康德觀點的讀者一般都會把這個關(guān)于善良意志獨特價值的論斷視為他的整個倫理學(xué)思想的拱頂石,一個既有吸引力又有深刻根據(jù)的康德式主張。那些討厭康德觀點的人認為他的觀點違反直覺并且論證不充分,盡管他們也同意康德的觀點是大膽而且有特色的。大多數(shù)批評者都認為具有一個善良意志是好事,但是他們也懷疑,相較于其他價值,康德夸大了善良意志的價值。結(jié)果就是,康德理想的道德行動者在與其他人交往時成了道學(xué)家,并且熱衷于自身的道德純潔性,而不是像個正常人那樣,適當?shù)仃P(guān)心現(xiàn)實世界中的重要問題,比如暴力、不公正的制度、減少貧困等。
一、這個論題的背景
盡管我的目標不是文本解釋,但是指出康德在《奠基》第一章的目標和論證策略有助于我們理解康德有關(guān)善良意志獨特價值的論題。
第一,《奠基》明確表述的目標是“尋找并確立道德的最高原則”[1]6,這個最高原則就是表述為不同形式的絕對命令,這些不同形式的絕對命令合力刻畫了內(nèi)在于道德行為者態(tài)度之中的基本承諾,并且在權(quán)衡我們應(yīng)該做什么時有指導(dǎo)作用。根據(jù)康德在《奠基》頭兩章的做法來看,“尋找”道德最高原則不僅僅是清楚地表述它,而且要給出論證的每一個過程以表明最后被表述為“最高道德原則”的原則真的是如此,也就是說,真的是預(yù)設(shè)在普通道德思考中的最廣泛和基本的原則。這個任務(wù)(發(fā)現(xiàn))不同于“確立最高原則”,根據(jù)《奠基》第三章我們可以推斷,這個任務(wù)是要捍衛(wèi)這個普通的推測,即這個原則具有理性約束力。
這個關(guān)于康德目標的一般觀點的重要性在于,它提醒我們康德關(guān)于善良意志的論題只是《奠基》第一章有關(guān)論證的第一步,其意圖是要表明,康德將其等同于最高道德原則的選擇導(dǎo)向性原則,只不過是從存在于普通道德想法中的被視為想當然的觀點中發(fā)展而來的。更具體地說,它表明這個最高的原則和《奠基》開頭的常識性觀點——除了善良意志之外,無物能夠被設(shè)想為無限制的善——具有相仿的實踐意義。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個最初的論題最好被理解為自身具有選擇導(dǎo)向的功用,即使僅依靠它自身這種功用是形式化的和不完全的。那么,引入這個論題的主要目的就與“我們應(yīng)該做什么”有關(guān),而與“何時我們在道德上是值得稱贊的?”或“從一個中立的行為者的視角來看,這個世界的何種狀態(tài)是最可欲的?”無關(guān)。
第二,實際上,康德用來“發(fā)現(xiàn)”最高原則的策略是,在一連串的步驟中愈來愈充分地描繪善良意志,每一步都更進一步揭示出蘊含在關(guān)于善良意志的普通觀點中的內(nèi)容。簡而言之,首先,康德把善良意志視為在與道德相關(guān)的人類處境中實際上激發(fā)人的東西。這里我們把善良意志當作構(gòu)成“出于義務(wù)的”行動的基礎(chǔ)的東西,當一個人去做道德上要求的事情,盡管沒有可辨識的非道德興趣或偏好去促使他這樣做時,這時候表現(xiàn)得最明顯。其次,為了進一步刻畫表現(xiàn)在那些例子中的善良意志,康德指出不能把善良意志等同于“促進E的意志”,E代表著各種哲學(xué)家將其視為倫理生活目標的特定目的(例如,完善、取悅上帝、人類的興旺以及幸福)[1]15。他補充道,我們也不能把善良意志等同于“產(chǎn)生可欲結(jié)果的意志”。相反,善良意志的辨識標記是它的“準則”或“意愿的原則”,也就是說,做正確的事的準則(不管行動者是否能達成他希望達成的目標)。第三步中,“義務(wù)”被更進一步描述為“對法則的敬重”,這里法則被解釋為所有理性存在者都會遵從的選擇的原則。最后,在連續(xù)進展兩步之后,這些對善良意志的描述據(jù)說表明了善良意志是“與普遍法則本身相一致的行動的原則”,并且這個理念被認為是與這個公式相等同的,“你應(yīng)該按照你同時也愿意其成為普遍法則的準則行動”[1]40。
盡管善良意志被以不同的方式釋義,這個理念的內(nèi)容,正如在論證中被揭示出來的那樣,是致力于完全如理性和道德要求的那樣行動,不管(行動)是否與興趣或偏好相一致。而且它表明,對實踐意圖來說,保持善良意志以及賦予它無條件的優(yōu)先性不過意味著總是選擇與“普遍法則本身相一致”,也就是說,不管得犧牲何種非道德的興趣和偏好,都要去做那些理性和道德要求做的事,不做那些理性和道德禁止做的事。這表明,為了滿足一些非必要的興趣或偏好,某人選擇去做(理性和道德上)錯誤的事情,即使拋棄了善良意志或未能尊重它的優(yōu)先性。如果是這樣的話,說“保持你的善良意志,并且賦予它高于任何別的事物的優(yōu)先性”即是說“與普遍法則本身相一致”。這種論證模式使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等同,并且我們有理由把康德關(guān)于善良意志獨特價值的論題理解為我們熟悉的選擇導(dǎo)向性主題的預(yù)演:做正確的事,不管你的偏好或個人目的。如此理解的話,這個論題就不會把個人的道德純潔規(guī)定為唯一需要關(guān)心的事,也不會招致使他人在道德上變善的道學(xué)式的努力。
二、善良意志的理念
我們需要區(qū)分這兩個問題,“什么是善良意志?”以及“善良意志有什么特殊價值?”在《奠基》開篇著名的宣言中,康德暫時預(yù)先假定我們充分了解什么是善良意志,也就是說,我們充分了解使得人的意志成為“善的”而不是“惡的”特征是什么。康德關(guān)注的只是他想要辨明的論題,這個論題是從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識中提取出來的,關(guān)涉評價“善良意志”的特殊方式。我們不能像對待善良意志一樣對待其他善物,這些善物在規(guī)劃或反思我們生活過程時是值得追求或欲求的。只有善良意志是“無條件善的”、“高于其他任何東西”、“其他善物的條件”。在我們轉(zhuǎn)向這些概念的意味之前,讓我們簡要考察一下善良意志是什么,也就是說,究竟是意志的何種特征使得意志能夠被評價為“無限制善的”。
一個善良意志不僅僅是一個善的意志;而是一個去做好事的意志。也就是說,它是一種行為得體的意志;并且“行為得體”的相關(guān)標準是“理性”。理性不但設(shè)定道德標準而且設(shè)定非道德標準,不僅規(guī)定義務(wù)而且規(guī)定效率和審慎,但是康德在有關(guān)善良意志的獨特善良性的討論中最初關(guān)注的是它的道德要求。
善良意志是按照理性的規(guī)定去行動的“意志”,不僅僅是要去這樣做的“純?nèi)辉竿?。在任何情況下,善良意志的實例都包括欣然樂意“竭盡一切手段”去做某人意欲去做的事。具有做某事的意志意味著有去做它的傾向,但是善良意志不是盲目的、單憑本能的;或習慣性傾向,不假思索地運轉(zhuǎn)。我們或許可以稱它為“堅定承諾”或“決心”。與其他許多善物不同的是,一個人是否具有一個善良意志完全“取決于他自己”。也就是說,假定某人完全具有成為道德行動者的必要能力,那么,嚴格地說,不管是環(huán)境還是他人,都不能使他擁有或失掉善良意志。
我認為,對康德而言,意欲去做某事是理性的和意欲去做某事是善的兩者之間是等同的,但是離開前者我們就不能確定后者。在這個語境中,善良性不是某種能在自然界發(fā)現(xiàn)的東西;但是它既不是柏拉圖式的形式也不是摩爾的非自然的“內(nèi)在價值”。弄懂意欲什么是理性的和意欲什么是善的兩者基本相同。因此,一個完全“善良的意志”既意欲去做最理性的事又意欲去做最善的事??档掳选皯?yīng)該”解釋為命令的獨特形式,其表現(xiàn)為如何限制、約束、強迫那些具有“不完善意志”的人,也就是那些意欲去做理性的事但可能失敗的人,這種命令就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告訴我們做什么是理性的和善的。鑒于此,我們也可以說,即使不完善的具有善良意志的人也會意欲去做他們應(yīng)該做的事。因為在道德語境中,與“應(yīng)該”相關(guān)的是絕對命令或“義務(wù)”,我們可以進一步補充,對于“不完善”的人類來說,善良意志意欲去做任何義務(wù)要求去做的事,不管這是否符合他的個人目的。
康德認為大多數(shù)義務(wù)都是簡單明確容易辨識的,并且被所有閱讀其著作的有教養(yǎng)的成年人所熟知。所以,大多數(shù)情況下,康德認為具有善良意志的那些人了解什么是正確的并且去做它。很明顯,康德并沒有預(yù)料到有些人堅定地致力于義務(wù),但是迷惑于義務(wù)的要求,因此在義務(wù)的名義下做出了大多數(shù)理性者眼中的暴行。這引起了一個問題,一個人能對義務(wù)概念誤解到什么程度,但是仍然具有善良意志?顯然,必然存在一個界限。如果康德想到過一個人僅通過致力于希姆萊眼中的“義務(wù)”就能擁有善良意志,那么他就不會宣布善良意志是無限制的善。正如自然法傳統(tǒng)承認的那樣,一個具有最好意志的人有些時候也會犯錯,做出一些違反理性要求的事;但是一個據(jù)說是致力于“義務(wù)”的人卻伴隨著對道德態(tài)度的基本原理的徹底歪曲或完全無知,這樣的人不能說他具有“善良意志”,我認為康德也是這樣理解的。一個具有康德式善良意志的人不可能在他判斷的細節(jié)上是準確無誤的;但是他致力于其的義務(wù)應(yīng)該按照康德呈現(xiàn)它的方式被理解,不能被理解為任何意義上的“義務(wù)”。
對于康德有關(guān)善良意志本質(zhì)的觀點還可以提出其他許多細微和困難的問題,例如,善良意志的(善良性)是否有程度上的差異;善良意志的善良性能否被削弱。但是我們已經(jīng)說得夠多的了,請允許我們把注意力轉(zhuǎn)向康德關(guān)于善良意志獨特性的主張。
三、善良意志的獨特性
康德在《奠基》中通過宣稱只有善良意志是無限制的善開始他的討論。通過在幾方面與摩爾的“內(nèi)在價值”理念做對比可能有助于理解康德的無限制善良性的理念。第一種差異在于,摩爾把“內(nèi)在價值”視為存在于各種善物之中的形而上學(xué)屬性。它是一種隨附于經(jīng)驗、客體,甚至世界的全部狀態(tài)的自然屬性之上的單純的、非自然的屬性。它是一種非關(guān)系的屬性,不能被在理性上值得選擇的物項定義或確定。這個有關(guān)內(nèi)在價值的形而上學(xué)理念與康德關(guān)于無限制善良性的實踐理念有很大不同,因為后者不是關(guān)于“存在于”事物之中的形而上學(xué)屬性的理念,而是關(guān)于在面臨某些選項時,理性選擇的理念。我所理解的具有無限制善的事物是這樣的,它在理性上是應(yīng)該被追求、保持以及珍惜的,無關(guān)乎特殊條件。確認這一點就是確認存在于理性行動者和可能的選擇對象之間的關(guān)系。
就所有事物都能被比較和分成不同等級而言,無限制的善良性并不是價值的普遍維度。事實上,它只是這種價值,康德認為它只為一種東西(善良意志)所具有。此外,康德也沒有把“善良意愿”視作一種有限制的、無涉行動主體的、我們應(yīng)該在全世界促成的價值,因為他再三堅持認為每個人對他人的責任就是尊重他們的道德和法律權(quán)利,并且除此之外,還要促進他們的幸福,而不是促進他們在道德方面的善良性(完善)[1]??档抡J為沒有人能夠使得他人具有善良意志;威脅和引誘能夠影響到他人的行為,但是并不能“導(dǎo)致”他們獲得或失掉善良意志。迎合他人的道德弱點以及引誘他人放棄他們的善良意志毫無疑問是令人反感的,但是積極促進他人在道德方面的完善,好像這是我們的責任那樣,這樣做就顯得未能尊重他人的道德自律。
摩爾有時候把具有內(nèi)在價值的事物視為“作為目的而善的”,與僅僅“作為手段而善的”相反。但是,這個理念也沒有把握住康德關(guān)于無限制善良性的理念,因為康德認為個體為他們自己設(shè)置的私人目標也是”作為目的而善的“,只要它們不與道德法相沖突。存在著許多”相對的“善物,它們對那些基于欲望和利益選擇目標的個體也有價值。但是,康德仍然認為,一旦目的被選定了,這些私人目的必然被所有人都視為有價值的;因為所有人都”把他人本身當作目的“的不完全義務(wù)[1]50。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道德方面的理由為他人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提供便利,或者至少不能橫加干涉。那么,顯然康德不認為只有善良意志是“作為目的而善的”,所以,作為目的的善良性不同于無限制的善良性。
摩爾有時候把具有內(nèi)在價值的事物視為當我們不考慮其效果和伴隨物時,判斷其為善的事物。例如,吸食海洛因的愉悅感或許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被視為具有內(nèi)在的善,因為“愉悅感自身”會被判定為值得擁有的,如果不考慮施虐時伴隨的惡意和故意傷害。但是這個理念,即當不考慮其背景特點時,某物被判斷為有價值的,完全不同于康德關(guān)于“無限制善的”理念,因為,以我的觀點來看,后者暗示“在任何情境中都是善的”。類似地,許多事物如果不考慮了它們的消極效果和與某些情景的令人生厭的聯(lián)系,康德認為我們馬上就能辨別出它們或許是善的,但不是“無限制善的”,例如,幸福,健康,敏銳的智力以及自制。一些批評者指出來這個事實,并用它來批評康德的這種觀點,即只有善良意志是無限制善的[2]。但是,與之相反,我認為能從中引出的恰當觀點是,康德的“無限制的善”并不意味著“孤立的善”。
下面更加明確地總結(jié)我的觀點。說善良意志是無限制的善就是說它在任何處境中都值得選擇,也就是說,它是某種從理性上來說,在任何情境——這些我們在其中面臨選擇的情境帶來這個問題,即相對于其他善物,我們?nèi)绾卧u價善良意志——中都應(yīng)該追求、保持以及珍惜的東西。所有其他事物都是有限制善的,這意味著當我們必須在善良意志和其他事物之間做出選擇時,后者必須被拋棄。這似乎也是康德自己的想法,雖然除了善良意志之外,無物是無限制善的這種說法沒有正式表明這一點;因為康德明確表明善良意志高于任何其他善物,并且其他事物善良性的相關(guān)限制和“條件”是它們與善良意志的相容性[1]8-9。一般觀點似乎很清楚:當環(huán)境強迫我們在善良意志和其他善物之間做出選擇時,那么,完全理性和有良心的行動者傾向于選擇前者而犧牲后者。
參考文獻: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學(xué)奠基[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3.
[2]W.D.Ross.Kant’s Ethical Theory[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54.
Kant’s Concept of Good Will
SHAO Xianman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Graduate School of Humanities , Beijing 100000, China)
Abstract: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encourage and rethink the unique value of good will. Investigate the background of Kant on the good will. That is "to investigate the position "of the "\"moral metaphysics\", could help us put forth an idea which can not only be able to find out the related text, but also is more reasonable to reveal the connotation of Kant. When a certain background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Kant's thesis, this paper will show that Kant's thesis is not out of the ordinary and controversial as his sympathizers and critics think.
Key words: Kant; good will; Unlimited good; specifi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