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大耳罐是齊家文化最典型的器物之一,然而目前對這類陶器相關問題的研究并不是很多。這類陶器在該文化幾個重要遺址的數(shù)量相當可觀,因此,對雙大耳罐與其他陶器的關系、類型的劃分、分期及源流等問題的研究,應該給予更多的重視。
【關鍵詞】齊家文化 "雙大耳罐 "類型 "分期 "源流
【中圖分類號】G12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1-0004-04
齊家文化是中國西北地區(qū)史前時期一支重要的考古學文化,該文化的典型器物有高領雙耳罐(耳在腹部)、侈口罐、雙大耳罐等。其中最有特點的是雙大耳罐,其造型別致、數(shù)量多,制作工藝也較為精致,是值得研究與探討的一類器物。
在現(xiàn)有的研究中,這類陶器主要被學者用來作為齊家文化分期研究的標型器之一,對其特征的歸納大多局限于外形特征的描述、演變趨勢的總結,如有突出的雙大耳,器型整體早期通常矮胖,后期逐漸更瘦長,頸部變長等①②③。關于其類型的劃分,以發(fā)掘者對單個遺址材料的分析為主,缺乏不同遺址之間關聯(lián)性的比較,而這些類型的劃分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個別器物與典型雙大耳罐形制差別較為明顯,是否應歸類為雙大耳罐還需要斟酌;除此之外,類型、式別的概念體現(xiàn)得并不清楚,各式別雙大耳罐之間的演變關系也不甚明顯。雙大耳罐數(shù)量在陶器整體中的比例等問題也較少有涉及,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將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一 雙大耳罐的基本特征
雙大耳罐,在齊家文化幾個典型遺址中均有發(fā)現(xiàn),但命名卻不盡相同。這類陶器最早在齊家坪遺址中發(fā)現(xiàn),被安特生命名為“安弗拉式雙耳罐”,在之后的考古發(fā)掘報告中也有以“雙耳瓶”命名的,但從其形制特點來看,應是雙大耳罐無疑。除此之外,也有以“大雙耳罐”稱之的,但筆者認為“雙大耳罐”的名稱更能體現(xiàn)這類器物的特點,即強調(diào)其“雙大耳”這個典型的特征,“大雙耳罐”易被認為是強調(diào)器物整體的大小而非耳部的特征?!半p大耳罐”,顧名思義,這類器物有著較為突出的一對大耳。
齊家文化陶器耳部較為發(fā)達,雙耳器數(shù)量眾多,雙大耳罐的耳部呈弧形、寬帶狀,個別器物在耳部還刻畫紋飾。雙耳通常從口沿處(或口沿稍下部)延伸至器物頸部以下的腹部,長度大多超過器物整體高度的三分之一,個別大耳的長度可占器物整體高度的三分之二,是名副其實的“雙大耳罐”。這類陶罐多為喇叭口或侈口,頸部較長,有的頸腹之間分界明顯,有折棱,腹部有折腹和鼓腹之分,均為平底。
雙大耳罐絕大多數(shù)為泥質(zhì)紅褐陶,泥質(zhì)灰陶極少,夾砂雙大耳罐僅見于皇娘娘臺遺址第四次發(fā)掘中,且只有一件。有少量彩陶,見于皇娘娘臺遺址和柳灣墓地,其中柳灣墓地的彩陶雙大耳罐被劃分在雙耳彩陶罐類別下,但其形制、特點與雙大耳罐無差。這類器物絕大多數(shù)為手制,在幾個典型遺址的發(fā)掘簡報、報告中都有描述,柳灣墓地雙大耳罐的頸腹壁上留有清晰的輪旋紋道,磨溝墓地部分雙大耳罐口部也使用了慢輪修整技術。雙大耳罐大多為素面,器表有特意磨光的現(xiàn)象,尤其在大何莊墓地、柳灣墓地更為常見。少量雙大耳罐在腹部飾有籃紋、繩紋,皇娘娘臺遺址、柳灣墓地雙大耳罐的耳
[5]陳潔珂.淺析洛克的教育思想[J].湖北財經(jīng)高等??茖W校學報,2011(6):73~75
[6]張冰、王晉.《教育漫話》之要旨解讀及啟示[J].新教育,2014(11)
[7]杜京容.洛克的智育思想對我國學校教育的啟示[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2(3):130~133
[8]郭小香.洛克公民教育思想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1(5):131~133
[9]申曉菊.從學生本位思想看洛克的《教育漫話》[J].青春歲月,2013(7):274~275
[10]李霞、何興祥.研究洛克教育思想的新視角[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1):99~101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
部飾有三角形、菱形、圓形鏤空紋飾、縱向刻劃紋、半月形壓印紋等,這兩個墓地的彩陶雙大耳罐在肩腹部飾有復線三角形紋飾。
二 雙大耳罐的數(shù)量及與其他陶器的組合
齊家文化幾個典型遺址中包含的雙大耳罐數(shù)量比例不盡相同。在皇娘娘臺遺址第四次發(fā)掘中,62座墓葬中共有15座包含有雙大耳罐,數(shù)量占陶器總數(shù)的7%左右。根據(jù)墓葬登記表的記載,柳灣墓地發(fā)掘報告認定的齊家文化366座墓葬中共有80座出有雙大耳罐,數(shù)量占陶器總數(shù)的6%左右。大何莊墓地48座墓葬中有38座出有雙大耳罐,數(shù)量占陶器總數(shù)的13%左右。秦魏家墓地138座墓葬中共有88座墓葬包含有雙大耳罐,數(shù)量占陶器總數(shù)的23%左右。
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在皇娘娘臺和柳灣兩處遺址,雙大耳罐數(shù)量相對較少,雖然占有一定比例,卻不是墓葬中最普遍的隨葬器物,而出有此類器物的墓葬等級也不見得較高,值得注意的是皇娘娘臺墓地中的雙大耳罐出自合葬墓的稍微多一些。在大何莊和秦魏家兩處遺址,雙大耳罐數(shù)量較前兩處有明顯的增加,而墓地中超過半數(shù)的墓葬都隨葬至少1件雙大耳罐,說明在這兩處的遺存中雙大耳罐是隨葬品中比較重要的一類。
在皇娘娘臺遺址中,最常見雙大耳罐與雙小耳罐、雙耳折肩罐的組合,在所有包含雙大耳罐的陶器組合中占一半左右,且雙大耳罐往往放在雙耳折肩罐的口部或旁邊,可見其關系的親密。柳灣墓地中雙大耳罐多與其他類型雙耳罐組合,搭配陶壺、高領雙耳罐、粗陶雙耳罐、粗陶甕、侈口罐等器物的情況也比較多見,雙大耳罐獨出的現(xiàn)象也有幾例。在秦魏家墓地中,雙大耳罐、高領雙耳罐、侈口罐的組合最為固定,數(shù)量占絕大多數(shù),這三種陶器搭配雙小耳罐、豆、碗等器物的組合也不少見。與秦魏家墓地相似,大何莊墓地中雙大耳罐、高領雙耳罐、侈口罐(尤其是夾砂侈口罐)的組合較多,但雙大耳罐與侈口罐兩者的組合出現(xiàn)得更多一些,這兩者搭配豆、碗的情況也比較多見。
由以上陶器組合的情況可以看出,各遺存包含雙大耳罐的組合異同共存,雖然各遺存都有自己的特點,但雙大耳罐與高領雙耳罐、侈口罐的搭配在各遺存中都有出現(xiàn),尤其是在秦魏家、大何莊兩處更是普遍,因此可以看出這三種器物在齊家文化中的重要性。而這種重要性反映在它們于墓葬中的擺放位置上,大何莊墓地上層墓葬中,多用2件雙大耳罐和侈口罐隨葬,少數(shù)墓葬在墓主人腳部上面的墓口填土中又放置一兩件陶器,通常是雙大耳罐和侈口罐各1件或單獨放置一兩件雙大耳罐,下層墓葬也有這種情況,但不多見。秦魏家墓地也有類似的做法,該墓地的陶器大部分放在墓主人的腳下方,少數(shù)在腳部上面的墓口填土放置1件雙大耳罐或侈口罐,以及雙大耳罐與侈口罐、單耳罐的組合。這種有目的地放置在特殊位置的行為,說明雙大耳罐作為隨葬品是具有一定意義的,而從遺址和墓葬所出雙大耳罐特征一致這一點來看,墓葬中的雙大耳罐并非專用隨葬的明器而是實用器。據(jù)此可以推測雙大耳罐應是齊家文化居民日常生活中主要的用器之一,在死后隨葬生前慣用器也應是該文化的特點。
三 雙大耳罐的類型及分期
根據(jù)形制的差異,齊家文化雙大耳罐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各遺存的情況都不太一樣?;誓锬锱_遺址最初的發(fā)掘簡報將雙大耳罐分為長頸折肩和鼓腹2種類型,第四次發(fā)掘的簡報則劃分為5式。其他遺址的發(fā)掘報告、簡報也根據(jù)雙大耳罐形制特點、區(qū)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筆者將這幾處遺存的雙大耳罐進行了比較分析,將其分為四個類型(圖1)。
A型雙大耳罐為侈口、長頸、折腹,頸部較直,口徑略大于腹徑,腹部最大徑偏上,雙耳落在腹部最大徑上,下腹部向內(nèi)斜收。根據(jù)年代早晚的變化又可分為3式,Ⅰ式以皇娘娘臺M60:2和M47:11為代表,Ⅱ式以皇娘娘M37:13為代表,Ⅲ式以秦魏家M134:4為代表,從Ⅰ式到Ⅲ式雙大耳弧度逐漸變大,Ⅲ式腹大徑略向下移。另外,安特生在《甘肅考古記》中記載的齊家坪遺址第五版第三圖的雙大耳罐也屬于類型。
B型雙大耳罐為侈口、長頸、微鼓腹,頸部較A型長出很多,腹部很小,略微向外鼓且位置偏下,口部與頸部整體呈喇叭筒狀,口徑明顯大于腹徑,雙耳落于腹中部。也可分為2式,Ⅰ式以秦魏家M89:1為代表,Ⅱ式以皇娘娘臺M38:2為代表,兩式差別不大,Ⅱ式腹大徑位置略偏下。另有柳灣M114:1也屬于該類型。
C型雙大耳罐為侈口、長頸、鼓腹,口徑略大于腹徑,腹最大徑處向外鼓出。Ⅰ式以皇娘娘臺M32:3為代表,雙耳落于腹最大徑處;Ⅱ式以柳灣M1108:1為代表,頸部較長,腹部較扁,向外鼓出。
D型雙大耳罐為敞口、束頸、圓鼓腹,頸部變細變短,腹部變大,腹壁弧線更圓潤,口徑小于腹徑,又可分為Da、Db、Dc三個亞型。其中Da型整體較為細長,腹部圓鼓且位置偏下,底部較小,根據(jù)年代早晚可分為2式,Ⅰ式以大何莊M63:4為代表,Ⅱ式以秦魏家M40:1為代表,Ⅱ式腹部位置較Ⅰ式更偏下一些。Db型敞口較Da型更明顯一些,頸部短,腹部深,雙耳落在腹部偏上的位置,以秦魏家M117:4、M106:4和大何莊M36:2為代表。Dc型口部、頸部與Db型相似,唯腹部略呈扁圓型,腹徑更大一些,以秦魏家M9:5、M54:3和磨溝M164:A2為代表。
另有柳灣墓地Ⅳ式彩陶雙耳罐兩件,觀其形制與上文劃分的C型雙大耳罐相似,其中M1325:2在頸部飾有一圈紅彩折線紋,M871:2口沿下飾有三角網(wǎng)格文,頸部有一圈菱形格紋,器型瘦長,雙耳很大,從口沿向下延伸至腹最大徑處。
談到雙大耳罐的分期,勢必要了解齊家文化的分期,目前對于齊家文化的分期有幾種不同的意見(這里不再詳述),筆者結合上文提到的幾處遺存的發(fā)掘報告、簡報,參考水濤先生對齊家文化重要遺址年代關系的判斷,將雙大耳罐的類型早晚關系進行總結,見圖1。
筆者基本認同水濤先生將齊家文化整體分為四期六段的觀點。他是在分析了包含雙大耳罐在內(nèi)的若干齊家文化典型器物演變趨勢基礎上得出的結論,如果只從雙大耳罐入手,可以發(fā)現(xiàn)最早的雙大耳罐在水濤先生劃分的二期出現(xiàn),一期的柳灣墓地一段墓葬中所出的M271:5雖然在報告中被歸在雙大耳罐類別之下,但其形制與本文所指的雙大耳罐有不小的區(qū)別,雙耳大小并不突出,口沿微敞,頸部較矮,斜肩折腹,口徑小于腹徑,與其他雙大耳罐之間的演變關系不明顯,因此不宜歸為同一類器物。而處于第五期和第六期的雙大耳罐形制演變并不明顯,筆者認為將其合并為一期比較合適。因此參考水濤先生對各遺址墓葬的分期歸類,筆者認為齊家文化雙大耳罐這類器物的演變過程從年代上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其中第二階段還可以劃分為前后兩段,各類型雙耳罐的年代關系詳見圖1。
屬于一期一段的雙大耳罐為A型Ⅰ式,此時雙大耳罐的口徑略大于腹徑,侈口、折腹,雙大耳長度所占器型整體高度略為1/2左右;二期二段包含B型Ⅰ式和C型Ⅰ式,前者口徑明顯大于腹徑,器物上半部分呈喇叭筒狀,腹部較小,雙耳占器物整體2/3左右;后者腹部位置也略偏下,腹大徑處向外鼓出。二期三段除前三型外,新出現(xiàn)Da型敞口、束頸、圓鼓腹的雙大耳罐。三期四段包含的雙大耳罐有A型3式和D型,未見B型和C型。相比前幾個階段,此時的雙大耳罐器型更加瘦長,腹部最大徑較之前下移,以D型為主,口徑小于腹徑,雙大耳所占器物整體的比例也變小,Db型和Dc型尤為明顯。
以上是筆者對齊家文化幾個典型遺址雙大耳罐類型及早晚關系的大致梳理,總的來說,折腹雙大耳罐年代稍較早,延續(xù)時間較長,二期稍早階段雙大耳罐口徑、耳部變大,稍晚階段敞口、束頸類型器型開始出現(xiàn),一直到三期仍以這種類型為主題,器型越來越細長,腹部線條越來越圓潤。彩陶雙大耳罐只在柳灣墓地和皇娘娘臺遺址中發(fā)現(xiàn),但由于皇娘娘臺遺址F8的年代還有待討論,因此筆者暫未對F8所出器物歸類。柳灣墓地彩陶雙大耳罐與Ⅲ型相似,但也略有不同,紋飾屬于齊家文化典型紋飾,也可在其他器物上見到,至遲于二期三段消失。
四 雙大耳罐的源流
雙大耳罐作為齊家文化的典型器物,顯然不是突然出現(xiàn)的,探討這類器物的來源,就要從比齊家文化年代早、地域接近的考古學文化入手。目前確認的符合這樣條件的考古學文化主要有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常山下層文化、菜園遺存、客省莊二期文化。其中關于菜園遺存與常山下層文化的關系還有些爭論,這里不詳述。馬廠類型的陶器雖然也有以“雙大耳罐”命名的器物,但形制上與齊家文化雙大耳罐并太相似,基本可以排除與其之關系,而常山下層文化、菜園遺存以及客省莊二期文化的一些遺址中往往可以看到類似于齊家文化雙大耳罐的器物出現(xiàn)。
水濤先生將菜園遺存與常山下層文化視為同一種文化,并指出包括雙大耳罐在內(nèi)的一系列器物與齊家文化早期遺存中同類器作風接近,二者應有承繼關系。
筆者將常山下層文化的隴東鎮(zhèn)常山遺址、固原海家灣遺址里的雙大耳罐與齊家文化同類器物相比,發(fā)現(xiàn)雖然雙耳尺寸很大,但整體器型矮胖,頸腹分界并不明顯,制作較為粗糙,與齊家文化雙大耳罐在形制上有較大的區(qū)別。興隆鎮(zhèn)遺址的雙大耳罐與齊家文化B型雙大耳罐類似,但僅見一件(圖2)。
菜園遺存中的切刀把墓地M27:1與齊家文化A型雙大耳罐相似,但頸部較粗壯,雙耳也略小,其余雙大耳罐與常山下層文化同類器物形制相近(圖2)。
客省莊二期文化幾個遺址如長安灃西、臨潼康家、寶雞石嘴頭、靈臺橋村等,都可以看到與齊家文化雙大耳罐相似的器物,梁星彭先生在探討齊家文化起源問題時指出秦魏家墓地的雙大耳罐與客省莊同類器形制相近,認為橋村遺存可能屬于客省莊二期文化的一個地方類型,而典型的齊家文化正是由此發(fā)展而來。通過對上述幾個遺址的比較,可以看出靈臺橋村H4:27與齊家文化A型雙大耳罐類似,但頸部稍短,腹部較大;康家遺址T11:6雖然形制與柳灣遺址彩陶雙大耳罐形制相似,但卻是素面的,G2H1:1與齊家文化C型雙大耳罐略為相似,但雙耳弧度較?。▓D2)。
圖2 "齊家文化雙大耳罐與其他文化同類器比較
總的來說,這三種文化遺存與齊家文化之間均有一定的聯(lián)系,就雙大耳罐而言,常山下層文化及菜園遺存的器物頸部多為短粗狀,而齊家文化雙大耳罐除D型外均以長頸為特征,且口徑大于腹徑現(xiàn)象比較明顯,腹部位置偏下,與客省莊二期文化的雙大耳罐特征更相近一些,但也略有區(qū)別。齊家文化B型、D型雙大耳罐筆者未見其他文化中與其相似的器物,其中D型口沿、頸、腹部特征與前三型差異較大,產(chǎn)生這種差異的原因和背景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在甘青地區(qū),齊家文化對稍晚時期的幾支重要考古學文化也有較深的影響,又有哪些文化繼承了雙大耳罐的特點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目前看來,四壩文化、辛店文化似乎沒有與齊家文化雙大耳罐類似的器物,寺洼文化徐家碾遺址有一類雙大耳罐,但形制上與齊家文化同類器還是有些區(qū)別??s文化下半主洼墓地、蘇呼撒墓地也包含有雙大耳罐,形制與齊家文化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可能受到齊家文化的影響并繼承了雙大耳罐的特點。
五 小結
齊家文化雙大耳罐從早到晚數(shù)量比例逐漸增大,隨葬陶器組合的地位也隨著時間愈加凸顯,是中晚期墓葬隨葬品中比較盛行的器物。在墓葬中的位置、精致的制作工藝表現(xiàn)出齊家文化居民對雙大耳罐的重視。
根據(jù)口沿、頸腹等特征可將雙大耳罐分為四個類型,其中,折腹雙大耳罐出現(xiàn)較早,延續(xù)時間較長,圓鼓腹略晚,整體器型有從矮胖向瘦長發(fā)展的趨勢,長頸、大口徑特點在早中期比較流行,腹大徑大多偏下且比口徑小,這種差別在晚期逐漸變得不那么明顯。雖然齊家文化雙大耳罐與客省莊二期文化同類器物特征更為接近,但也不能排除受到其他文化影響的可能性。
注 釋
①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灣:樂都柳灣原始社會墓地(上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②張忠培.齊家文化研究(下)[J].考古學報,1987(2)
③水濤.甘青地區(qū)青銅時代的文化結構和經(jīng)濟形態(tài)研究[A].中國西北地區(qū)青銅時代考古論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參考文獻
[1]〔瑞典〕安特生.甘肅考古記(樂森珣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1980年甘肅莊浪徐家碾考古發(fā)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甘肅省博物館.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遺址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1960(2)
[4]任小燕、王國道、蔡林海等.青海民和縣喇家遺址2000年發(fā)掘簡報[J].考古,2002(12)
[5]魏懷珩.武威皇娘娘臺遺址第四次發(fā)掘[J].考古學報,1978(4)
[6]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9(10)
[7]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工作隊.甘肅永靖大何莊遺址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1974(2)
[8]謝端琚.甘肅永靖秦魏家齊家文化墓地[J].考古學報,1975(2)
[9]胡謙盈.隴東鎮(zhèn)原常山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1981(3)
[10]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展覽館.寧夏固原海家灣齊家文化墓葬[J].考古,1973(5)
[11]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寧夏海原縣菜園村遺址切刀把墓地[J].考古學報,1989(4)
[12]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82級實習隊.寶雞石嘴頭東區(qū)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1987(2)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