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們的課堂,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人易走兩個極端,要么纏住教案不放,教學過程循規(guī)蹈矩,“方寸不亂”,要么置教案于不顧,教學過程松垮隨意“散沙一片”。對于后一種做法,我們總是“腹誹”連連,而對于前一種做法,似乎寬容了許多。但如果我們往深里去想,就會發(fā)現(xiàn),教學流程絕不是鐵板一塊死水一潭。恪守教案的語文課堂,則多了一份沉悶,少了一絲靈動。
課堂,就該多一些“靈機一動”。如果把課堂比作是一條河床,那么,師生的互動就是一股鮮活的水。在流淌的過程中,誰能保證它只會平緩不會湍急,誰能保證它只有波光粼粼沒有浪花四濺。無法預知,恰恰成就了教學的魅力?!敖虒W中不再拘泥于預設的方案,而是根據(jù)教學現(xiàn)場,靈活彈性地接納、吸收、處理,激活課堂?!边@樣的課堂,生成就有了可能,精彩才得以呈現(xiàn)。
課堂的“靈機一動”,是建立在教師對整個學習場域的密切關注與高度把握的基礎上的。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不是念念不忘自己的“教”,而是時時把關學生的“學”。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隨時厘清學生的在場狀態(tài),仔細傾聽學生的交流對話,認真揣摩學生的思維動向,從而及時作出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調(diào)節(jié)變更,教學問題的機智切換,教學路徑的巧妙變通。
筆者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多次“跳”出了教案。第一次是在第一課時臨結束時,和學生探討完了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的種種“變異”之后,我靈光一閃,隨即向?qū)W生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倘若于勒認出了菲利普,請你設想一下會出現(xiàn)怎樣的情形?頓時,學生情緒異常地激昂,我順勢提出要求:這個問題請課后思考,下一課我們討論。第二次是在欣賞兩個高貴的太太吃牡蠣的“文雅”舉動時,我臨時提了一個要求,誰愿意上來扮演一下那種“文雅”的吃法,于是就有學生上臺表演,惟妙惟肖,引來一片掌聲。之后還有第三次。正是有了這三次似乎是不經(jīng)意的“靈機一動”,課堂才真正成了“學”堂。
其實,在課堂現(xiàn)場,不時會有新的教學資源“冒”出。而事實是,當那些“新”的教學資源如春芽剛剛透出地面時,我們許多教師卻視而不見,置若罔聞,最終導致那些“新芽”一一黃了,蔫了。一個成熟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就要做到時刻“不放過”每一個細枝末節(jié),并從中去“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東西。
筆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我會屏息凝視地傾聽,快速地思考,辨析,取舍。就在這過程中,“靈感”悄然光顧,于是我便會“靈機一動”,“旁逸斜出”了,從而巧妙的“翻轉”了課堂,讓課堂呈現(xiàn)鮮活、生動、深刻的一面。
“靈機一動”不是不是不要認真?zhèn)湔n,反而對備課的要求更高。課堂上教師適時的“靈機一動”,既是對預設教案的有效補充,更是對課堂教學空間的多維度拓展。
語文課堂的“靈機一動”,與隨意無關,與智慧相契。
(陳祖平,南通市通州區(qū)通海中學,226311)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