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眾路線是黨的事業(yè)得意持續(xù)發(fā)展的先決條件,群眾路線可以促進社會主義全面發(fā)展,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要將群眾的利益作為核心。法律是嚴肅的,而法的出發(fā)點與歸結點都在于人,在于人的合理需求,因此,文章通過分析群眾路線和法治建設之間的聯系提出了貫徹群眾路線,深化法治構建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群眾路線;法治;建設
群眾路線是黨的核心任務以及主要的工作脈絡。群眾路線的理論構架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宰,是社會改革的核心,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主要理念。因此若要深化社會主義全面建設,那么就一定要遵循黨的群眾路線這一基本原則。
一、群眾路線和法治建設之間的聯系
(一)群眾路線和法治建設的目標相近
法治建設和黨的群眾路線其具有相統一的目的,因為兩者均為人民群眾;同時其相關要求一致,理念相同一切依靠人民群眾;兩者的基本原則是一致的,那就是將人民的權益以及利益當作首要任務。構建法治國家,要以人民為本;人民是黨要依靠的核心力量,是黨所要服務的目標。若想構建法治國家,就要確保人民賦予的權力可以被人民所用。若要構建法治國家,就要讓人民做主等,讓群眾過上高品質的生活。
(二)遵循群眾路線是深化法治構建的先決條件
群眾路線和法治是相輔相成的,是構建法治國家必不可少的核心內容。而且,構建依法治國也是群眾路線的依托。憲法與法律,其根本內容是確保人民群眾基本利益,按照法律治理國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人民群眾相關利益。我們所提到的小康社會是依法治理的社會,同樣小康社會的構建要依靠人民,構建的主要原則是為了人民可以過上高品質的生活。
(三)深化群眾路線需要依靠法治保障
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縮寫,是和人治相對應的一種治國手段。法治的價值取向,主要是對公民的權益以及人權的保障,同樣是對國家權力的有效制約。法治的主要理念在于有效約束國家權力,避免公權力的失衡,進而導致對群眾利益的影響。公權力不受法治制約,不作為以及濫用等情況,是損害群眾權益核心因素。維持人民的合法利益,一定要采取法治手段。政府按照法治行政,人民按照法治維權。法治是從根源上確保群眾路線的一種方式,現階段我們國家堅守法治,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貫徹群眾路線。
二、遵循群眾路線。深化法治的構建
現階段,國內的法治構建存在較多不足,主要問題包括下述幾點:1.立法質量偏低;2.一些官員法治理念匱乏;3.執(zhí)法存在漏洞;4.違法不究;5.和人民群眾利益有關的執(zhí)法司法弊病叢生;6.一些公職人員濫用權利、知法犯法。上述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都影響著社會的公平性,同時也遏制了人民合法利益。相關學者說過:“人民的幸福要凌駕于法律之上?!比粝霕嫿ǚㄖ螄遥敲次覀兙鸵缲撈鹁S護人民利益的責任,同時要認可以及推動法治構建,要敬畏群眾,遵循群眾路線這一基本理念。
(一)遵循群眾路線,深化法治思維以及法治措施的運用
黨的十八大表明“深化領導干部利用法治手段完善改革、促進發(fā)展、緩解矛盾”。這不僅是執(zhí)政黨依法治國方針的彰顯,同時還是對實際情況的客觀認識,不可否認,現階段黨群以及干群關系中所凸顯的問題,這和社會轉型階段利益繁瑣化存在一定的關系,不過也與個別領導干部處理群眾利益問題中法治思維不足有根本的聯系。法治思維以及法治手段是領導干部達成法治共識的先決條件。通過多年完善,具有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機制的形成,這樣就促使有法可依變?yōu)楝F階段較為顯著的特點;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發(fā)展,使國內經濟、政治以及社會等很多建設都可以納入到法治化路線。從此層面來分析,革新的成效會彰顯在執(zhí)政黨服務群眾以及社會管理的能力上。所以,通過法治思維以及法治手段治理現階段的社會問題,應該是相關領導干部深化自身能力的主要因素。
(二)遵循群眾路線理念,深化立法品質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立法工作只有根植于人民群眾之中,反映群眾的所思、所想,滿足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要求,體現為群眾服務的宗旨,才能被群眾所接受,也容易得到貫徹落實。因此,群眾是黨的力量的源泉,也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智慧源泉。
(三)堅持群眾路線,保障司法公正
公正執(zhí)法是法治的核心目標,同樣亦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現階段,國內社會處于轉型階段,涉法涉訴等相關案件的問題較多,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司法系統還無法完全處理此類紛爭。一些難解的案件不是經司法系統予以解決的,而是經黨委與政府的多層次協調,在司法外得到處理。這就削弱了群眾對法律的信任,增強了人們對行政手段以及“人治”的依賴。要實現長治久安,一定要及時在實際生活中樹立司法的權威性以及公信力,用以保證司法裁判在法律問題解決中的有效性,所以堅持群眾路線對促進司法活動具有十分深遠的作用。只有堅持和踐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群眾路線,并作為人民法院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就能確保人民法院的各項工作不偏離“公正廉潔為民”司法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取向,不斷提升司法公信力。為此,人民法官必須要用群眾認同的態(tài)度傾聽訴求、用群眾認可的方式查清事實、用群眾接受的語言詮釋法理、用群眾信服的方法化解糾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才能提高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培育群眾的法治信仰,我們的法治建設才能最終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