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為框架, 從及物性系統(tǒng)、主位系統(tǒng)、評價性詞匯三方面討論歷史語篇的概念意義、語篇意義和人際意義是如何通過語言建構(gòu)的。討論結(jié)果表明對及物性系統(tǒng)中過程動詞、參與者和環(huán)境成分的分析有利于識別歷史語篇的概念意義,識別歷史事件內(nèi)容和歷史事件的因果關(guān)系以及歷史事件行為者之間的權(quán)利關(guān)系;對主位推進、主位名物化和主位中連詞的分析有利于辨別歷史語篇的語篇意義,揭示歷史語篇連貫的本質(zhì);對評價性詞匯的分析有利于理解歷史語篇的人際意義,理解歷史語篇中作者對歷史事件的解釋、判斷和立場。應(yīng)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指導歷史語篇分析對提高英語學習者在歷史學科領(lǐng)域的讀寫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關(guān)鍵詞〕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 歷史學科語篇; 元功能;學科讀寫能力
〔中圖分類號〕 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89(2015)01-0033-06
一、引言
Halliday認為一切教育都是以語言為媒介。語言既是學習的媒介,也是學習的對象,掌握學科知識和掌握學科語言是不能割裂開的,離開語言學生無法學到學科知識,學習問題有時就是語言問題[1](1-2)[2](17-18)。歷史學科語篇語言正式、抽象、詞匯密度大,它有別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語言[3](176)。為了更好地理解歷史學科語篇語言特點和內(nèi)容意義,提高學生歷史學科內(nèi)容讀寫能力,不少研究者[4][5][6]對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在歷史學科語篇分析中的應(yīng)用展開研究。研究表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能夠更好地揭示歷史語篇的語言特點和語域特征,探索歷史語篇構(gòu)建經(jīng)驗和人際關(guān)系的機制,融合歷史學科內(nèi)容教學與語言教學目標。為幫助更多教師能有針對性地指導ELLs(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進行學科內(nèi)容學習,提高ELLs在該學科領(lǐng)域的讀寫能力,本文將對如何應(yīng)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進行歷史學科語篇分析做進一步探討。文章首先簡要解釋應(yīng)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分析歷史語篇的理論依據(jù),其次梳理該理論框架在歷史語篇分析的應(yīng)用研究,最后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框架對一篇歷史語篇進行實例分析。
二、理論依據(jù)
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目標和核心思想中可以看出應(yīng)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框架分析歷史語篇和指導歷史學科內(nèi)容教學和學習的理論基礎(chǔ)和可行性依據(jù)。
(一)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目標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SFL)是由韓禮德(M. A. K. Halliday)于20 世紀50 年代末開始創(chuàng)立的,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中不斷發(fā)展[7][8](15),從一個句法模型發(fā)展成為一個普通語言學理論模
型[9](39-45)[10](32)。以Halliday為代表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學派從語言功能角度分析語言,為語篇分析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礎(chǔ)和分析框架。韓禮德在他的《功能語法入門》[11]的前言中指出該語法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可用于語篇分析(即理解和評價語篇)的語法[12](49)。黃國文指出,這種語法比其他任何語言學框架更適合用來分析語篇,這是因為其語法形式與所編碼的意義自然相關(guān)聯(lián),因為這個語法就是用來說明語言是如何使用的[11][13](1)。
(二)語言的純理功能系統(tǒng)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是由三個純理功能(metafunction)構(gòu)成的意義潛勢系統(tǒng)。韓禮德指出,一個小句(Clause)表示了三種既有聯(lián)系但又不盡相同的純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11][14](4)。概念功能指的是語言具有反映客觀世界事物發(fā)生和進程,以及人們內(nèi)心世界的功能;人際功能是指語言具有建立、維系和反映人際關(guān)系的功能;語篇功能指語言具有組句成篇,并根據(jù)交際語境組織信息并傳遞信息的功能。每項功能又都通過相關(guān)的語義系統(tǒng)來構(gòu)建:及物性系統(tǒng)(transitivity system)構(gòu)建概念功能;主位系統(tǒng)(theme system)構(gòu)建語篇功能;語氣系統(tǒng)(mood system)和詞匯評價資源構(gòu)建人際功能。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清楚地描述了語言的三個純理功能網(wǎng)絡(luò)系統(tǒng),以及它們子系統(tǒng)的概念和應(yīng)用的可能性。用這個語法框架分析語篇可以避免對語篇做出主觀的隨意的評論[13](4)。
(三)形式是意義的實現(xiàn)手段,意義由形式來體現(xiàn)
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角度看,形式是意義的實現(xiàn)手段,意義由形式來體現(xiàn)[14](4)。韓禮德指出語言的選擇就是意義的選擇,語言結(jié)構(gòu)的變化導致意義的變化。換句話說,選擇即意義,不同的語言選擇表達不同的含義,不同學科內(nèi)容在語言特征上有不同的體現(xiàn)。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這種“語言選擇決定意義內(nèi)容,意義內(nèi)容通過語言體現(xiàn)”的觀點,對于不同學科內(nèi)容語篇的分析、教學和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15](19)。
三、研究綜述
國內(nèi)外不少功能語言學家對歷史學科語言特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國外,Unsworth[16](518)認為對語言進行功能語法描述有助于學生解決歷史學科中的語言難點。Unsworth把功能語法知識發(fā)展為批評性讀寫工具,從名物化、評價資源等詞匯語法手段來批判性分析歷史學家是如何呈現(xiàn)歷史事件,如何表達對歷史事件看法的;主觀的解釋如何變成事實;動作者/責任者如何由事件,而不是由人來充當;過程、時間順序為什么由靜態(tài)的事物體現(xiàn)。
Schleppegrell,Achugar Oteíza[6](67)(74)對中學歷史教學進行了個案研究。她們指出,在個案研究中,研究者通過課堂觀察、采訪和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首先識別出學生在歷史學科學習中遇到的語言問題,然后應(yīng)用功能語言學框架對歷史語篇中的名物化、動詞和連詞等主要語言特征進行分析。分析揭示了歷史事件中參與者之間的關(guān)系、參與者與事件之間的關(guān)系、時間和因果關(guān)系等。這一研究表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框架為解釋歷史語篇的意義模式提供了元語言,為理解歷史學家如何建構(gòu)意義提供了描寫和分析工具。
Coffin[17](413-414)(416)指出應(yīng)用功能語言學框架對學科語言進行分析能夠在提高學生寫作技巧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歷史學科知識。她主張把語言作為學校歷史課程學習目標。她在1992-1994兩年間搜集了來自悉尼、澳大利亞17所不同學校的近1000篇歷史語篇,這些語篇類型均是7-12年級中學生需要寫作的語篇類型。Coffin采用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框架的語言分析方法,運用體裁、詞匯語法模式等語言資源對這些歷史語篇進行詳細分析,旨在提高學生對歷史語篇的社會角色、目的和語篇策略的反思和評判意識。她認為這種反思和評判過程是提高學生寫作技巧的關(guān)鍵一步。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方志輝撰寫的兩本專著《中學階段學科內(nèi)容閱讀研究:基于語言的教學方法》[18]和《基于探究式的3-8年級科學課堂中的語言和讀寫能力》[19]是在學科教學領(lǐng)域很有影響的研究成果。方志輝以功能語言學的三大元功能意義[20][21]為框架,提出了一種學科語篇分析方法———功能語言分析方法(functional language analysis)[18]。其中,方志輝通過對歷史學科語篇語言特點的詳細分析,探討了如何通過歷史語篇語言資源來批判性地理解歷史語篇概念意義、人際意義以及語篇意義,解開歷史事件的建構(gòu)過程[15](20)[18]。
在國內(nèi),孫迎暉[15]介紹了功能語言學指導下的基于學科內(nèi)容教學研究的背景及其特點,分析了功能語言學在學科內(nèi)容教學方面的研究優(yōu)勢和課堂應(yīng)用的有效性,并首次把方志輝關(guān)于功能語言學應(yīng)用于不同學科內(nèi)容教學(包括科學、歷史、數(shù)學、文學等學科)的兩項最新研究成果——《中學階段學科內(nèi)容閱讀研究:基于語言的教學方法》和《基于探究式的3-8年級科學課堂中的語言和讀寫能力》——成功引介到中國來。這一成功引介對我國關(guān)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應(yīng)用于不同學科內(nèi)容教學(包括歷史學科內(nèi)容教學)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四、歷史語篇分析實例
在已有研究的基礎(chǔ)上,筆者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10 年級歷史教材中的一篇課文為例,通過對及物性系統(tǒng)、主位系統(tǒng)、詞匯評價系統(tǒng)等語言資源進行分析來理解歷史語篇的概念意義、語篇意義和人際意義;批判性地分析歷史學家是如何通過語言選擇呈現(xiàn)、解釋歷史事件的,從而提高ELLs的歷史學科批判讀寫能力。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這里只分析較為典型的例子,實際分析則需更為深入和細致。
例文[22](266)如下:
(一)概念意義
概念意義主要通過及物性系統(tǒng)來實現(xiàn)。及物性系統(tǒng)包括六種過程,不同的過程由不同的動詞來體現(xiàn),每種過程都有相應(yīng)的參與者和環(huán)境成分。對過程、參與者和環(huán)境成分的分析使ELLs理解歷史事件和動作者是如何被表達的,從而更好地理解語篇的內(nèi)容。
從表1可以看出,這篇文章被分解成小句,每個小句又分解成不同的功能成分,如由動詞/動詞詞組構(gòu)成的過程成分;名詞/名詞詞組構(gòu)成的參與者成分;介詞短語或副詞構(gòu)成的環(huán)境成分。
對ELLs來說,如何通過辨別事件來把握歷史語篇內(nèi)容是學習的難點之一,不是每個小句都是關(guān)于事件的,所以首先要通過識別不同類型的動詞來理解歷史語篇內(nèi)容。歷史語篇中的動詞類型主要包括行為動詞,如:fight, shift等;言語動詞,如:said, claim等;思考/感覺動詞,如:suppose, like 等;關(guān)系動詞,如:is, have 等。通過辨別不同類型的動詞,ELLs能夠理解作者是在描述事件(行為動詞),表達觀點、所思、所感(言語動詞和思考/感覺動詞), 還是提供背景知識(關(guān)系動詞)。這四種類型的動詞對應(yīng)四種過程,它們分別是:行為過程,言語過程,思考/感覺過程,關(guān)系過程[6]。通過表1可以看出,shifted, promoted, increased, widened, strengthened這5個行為動詞說明前5個過程是行為過程,表達了事件發(fā)生的順序和因果關(guān)系,表達了工業(yè)革命和工業(yè)化的一系列行為及其后果,給全世界范圍內(nèi)所帶來的影響。思想/感覺動詞和言語動詞viewed, required 表達了參與者工業(yè)化國家的想法和觀點。
ELLs 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識別歷史事件的參與者。上文提到,參與者由名詞或名詞詞組充當,指各種過程中的人、事物、機構(gòu)或?qū)嶓w等。分析參與者能夠幫助ELLs理解作者如何呈現(xiàn)歷史行為者,如何呈現(xiàn)這些行為者之間的權(quán)利關(guān)系的,以及表達了誰的想法和聲音。從表1可看出,這些參與者中,除了兩個用代詞it表達外,其他的參與者都是由名物化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是抽象化了的事物,如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Industrialization,industrialized countries,A large inequality等。過程中動作的目標也由名物化成分充當,如:competition,poverty等。 歷史學家使用名物化對內(nèi)容進行抽象概括和濃縮,使得詞匯密度增大,信息度提高,用較少的篇幅表達更多的內(nèi)容,體現(xiàn)了歷史語篇的抽象性、客觀性、正式性和權(quán)威性等特點。ELLs在分析歷史語篇時要對這些高度概括的名物化結(jié)構(gòu)進行解構(gòu),才能更好地理解歷史語篇的意義。
行為過程的動作者由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Industrialization等名物化了的抽象事物充當,體現(xiàn)了工業(yè)化革命、工業(yè)化和工業(yè)化國家對世界其他非工業(yè)化國家強大的影響力和他們之間的權(quán)利關(guān)系。同樣,思想/感覺動詞和言語動詞viewed, required的感覺者和說話者都是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這兩個動詞表達了industrialized countries的觀點、想法和聲音,體現(xiàn)了話語權(quán)和主動權(quán)在industrialized countries一方。
(二)語篇意義
主位是表達語篇意義的主要資源。主位推進是構(gòu)成語篇連貫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語篇分析中對主位推進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語篇連貫的本質(zhì)。通過主位和主位中連詞的分析,ELLs可以辨別語篇意義,即辨別語篇是根據(jù)時間、因果、對比、條件等哪種方式組織的。
第一個經(jīng)驗成分(第一個過程,參與者, 或環(huán)境成分)及其前面的連詞或介詞一起構(gòu)成了主位。主位表達時間、原因和主要的參與者等成分。從表1中可以看出,這幾句話的主位分別由名物化結(jié)構(gòu)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Industrialization,industrialized countries,A large inequality,代詞It,連詞和代詞even while it 充當。第一個代詞It指代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even while it中的it 指代Industrialization。industrialized countries是重復主位。主位A large inequality表明了以上主位動作者和活動造成的影響:在工業(yè)化國家和非工業(yè)化國家之間出現(xiàn)了不平等現(xiàn)象。這些主位中,除了代詞it和連詞和代詞even while it 以外,其他的主位都是由名物化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是抽象化了的事物,歷史學家將名物化結(jié)構(gòu),如: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或者Industrialization等作為主位,以此為信息起點,進一步表達工業(yè)化的結(jié)果,使語篇層層展開敘述,這是歷史教科書中常用的策略。主位的分析揭示了句子是如何相連,如何從主位出發(fā)將信息層層推進,形成一個連鎖的語義鏈和連貫的語篇的。
連詞也是語篇連貫的資源,表1中呈現(xiàn)的連詞有and, even while和In turn。許多歷史語篇內(nèi)容是按時間和地點組織的,在表1中,盡管沒有明顯的表達時間和日期的短語,但連接詞如and, even while, 和in turn 表明了語篇中的時間順序、讓步條件關(guān)系和因果關(guān)系。例如,連接詞in turn 同時表達時間和因果關(guān)系這雙重意思,這種用法是歷史教科書的主要特點之一。
(三)人際意義
人際意義表達了作者對事件或動作者的判斷和解釋。ELLs可以通過一些表達說話人態(tài)度、判斷的詞匯語法形式,比如情態(tài)助動詞(如may,will,should)、情態(tài)附加語(如probably,sometimes,I think)、評價性詞匯(如laugh,cry,confidence,anxiety,moral,evil)等理解作者對歷史事件或參與者的立場和態(tài)度,解釋和判斷。例如:(1)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shifted the world balance of power. 在這句話中,行為動詞shift的意思是“改變”,shift這一動作的目標是the world balance of power。評價性單詞balance的英語解釋是:A balance is a situation in which all the different parts are equal in strength or importance(柯林斯高階英漢雙解詞典)。 意思是“(力量、重要性等的)均衡,均勢”。表達了一種穩(wěn)定的狀態(tài)。shifted the world balance of power表達了對一種均衡和穩(wěn)定狀態(tài)的改變。shift這一動作的施動者是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意思是工業(yè)化革命改變了世界的一種均衡和穩(wěn)定狀態(tài)。作者將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這一參與者置于這一特殊位置,表達了作者對The IndustrialRevolution的態(tài)度和判斷。第六句話(6)A large inequality developed between the industrialized West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與第一句話首尾呼應(yīng),評價性單詞inequality體現(xiàn)了均衡和穩(wěn)定狀態(tài)被工業(yè)化革命打破,使得西方工業(yè)化國家與其他國家之間出現(xiàn)了不平等現(xiàn)象。這些評價性詞匯體現(xiàn)了作者對工業(yè)化革命的態(tài)度和解釋。
五、結(jié)語
本文嘗試了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來指導歷史語篇分析,從主位系統(tǒng)、及物性系統(tǒng)、評價性詞匯等三方面分析歷史語篇的語言特點,討論了歷史語篇的組織(語篇意義)、內(nèi)容(概念意義)和解釋(人際意義)是如何通過語言建構(gòu)的。分析表明辨別不同過程中的行為動詞有利于理解歷史事件的發(fā)展;辨別不同過程中的動作者和目標有利于理解他們之間的權(quán)利關(guān)系;分析言語動詞、思考/感覺動詞和評價性詞匯有利于理解言語者和感覺者的觀點、所思、所感;分析主位和表達因果關(guān)系連詞等有利于理解語篇的組織結(jié)構(gòu)。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是一種可操作性強、實用性強的語篇分析理論。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為歷史語篇分析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和科學指導,能更好地揭示歷史學科語篇的語言特點和語域特征, 促進ELLs歷史學科知識的掌握和語言的發(fā)展,提高ELLs的歷史語篇讀寫能力,同時歷史語篇分析也豐富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作為“適用語言學”的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 Halliday, M. A. K. The notion of “ context ” in language
education [A]. In Ghadessy, M. (ed.). Text and Context in Functional Linguistics [C].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8: 1-24.
[2] 楊信彰.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與教育語篇分析[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11(6): 17-20.
[3] Schleppegrell, M. J., Greer, S. Taylor, S. Literacy in history: language and meaning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cy, 2008, 31(2): 174–187.
[4] Coffin, C. Constructing and giving value to the past: an investigation into secondary school history [A]. In Christie, F. Martin, J. R. (eds.). Genre and Institutions: Social Processes in the Workplace and School[C]. London: Cassell, 1997: 196-230.
[5] Eggins, S., Wignell, P. Martin, J. R. The discourse of history: distancing the recoverable past [A]. In Ghadessy, M. (ed.). Register Analysis: Theory and Practice [C]. London: Pinter.1993: 75-109.
[6] Schleppegrell, M. J., Achugar, M. Oteíza, T. The grammar of history: enhancing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through a functional focus on language [J]. TESOL Quarterly, 2004, 38(1): 67-93.
[7] Matthiessen, C. M. I. M. The “architecture” of language according to systemic functional theory: developments since the 1970 [A]. In Hasan, R., Matthiessen, C. M. I. M. Webster, J. (eds.). Continuing Discourse on Language: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Vol.2) [C]. London: Equinox, 2007: 505-561.
[8] 黃國文.韓禮德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40 年發(fā)展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 (1): 15-21.
[9] 黃國文.系統(tǒng)功能句法分析的目的和原則[J].外語學刊,2007, (3): 39-45.
[10] 楊雪燕.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話語分析[J].外語教學,2012, (33)2: 31-36.
[11]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n.)[M].London: Edward Arnold,1994.
[12] 李戰(zhàn)子.功能語法中的人際意義框架的擴展[J].外語研究,2001, (1): 48-54.
[13] 方琰. 系統(tǒng)功能語法與語篇分析[J].外語教學,2005, 11(6): 1-5.
[14] 黃國文.形式是意義的體現(xiàn)—功能句法的特點之一[J].外語與外語教學, 1998, (9): 4-7.
[15] 孫迎暉.功能語言學在基于學科內(nèi)容教學的應(yīng)用研究——以方志輝等最新研究成果為例[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29(5): 18-22.
[16] Unsworth, L. Developing cri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specialised language of school science and history texts: a functional grammatical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Adolescent and Adult Literacy, 1999, (42): 508-521.
[17] Coffin, C. Learning the language of school history: the role of linguistics in mapping the writing demands of the secondary school curriculum [J].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06, 38(4): 413-429.
[18] Fang, Z. Schleppegrell, M. J. Reading in Secondary Content Areas: A Language–based Pedagogy[M].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8.
[19] Fang, Z., Lamme, L. L. Pringle, R. M. Language and Literacy in Inquiry-based Science Classrooms, Grades 3-8 [M].Thousand Oaks:Corwin, 2010.
[20] Halliday,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1] Halliday, M. A. K. Matthiessen, C. M. I. M.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n.) [M]. London: Arnold, 2004.
[22] Beck, R. B., Black, L., Krieger, L. S., Naylor, P. C. Shabaka, D. I. Modern World History: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M]. Evanston, IL: McDougal Littell, 2003.
(責任編輯:高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