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首先選取國內(nèi)外海洋科學類學術期刊論文的英語摘要,建立兩個對比語料庫。之后以功能語言學為理論框架,基于新歸類的13類語法隱喻,對兩個語料庫中的語料進行語法隱喻的標注和統(tǒng)計。統(tǒng)計結果顯示兩個語料庫中的英文摘要都包含了大量的語法隱喻,特別是第一類、第二類、第五類、第六類和第十三類。但在一些類別的呈現(xiàn)頻率上,兩個語料庫存在著明顯差異,語法隱喻在國外期刊上的語料中出現(xiàn)的頻率明顯高于國內(nèi)期刊上的語料。這說明國內(nèi)學者在撰寫英語學術語篇方面與國外學者特別是英語為母語的學者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研究結果為我們后續(xù)的跟蹤研究提供了參考和依據(jù)。
〔關鍵詞〕 學術語篇;語法隱喻;頻率;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 H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8-2689(2015)01-0016-05
一、引言:語法隱喻
語法隱喻(grammatical metaphor)理論作為功能語法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受到了國內(nèi)外學者們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一理論是由功能語言學家Halliday [1]于1985年第一次提出的。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角下,語言是一個由音系層、詞匯語法層和話語意義層組成的三層次符號系統(tǒng),層次之間可通過“一致式(congruent form)”或“非一致式(incongruent form)”體現(xiàn)。所謂的“一致式”就是詞匯語法層和話語意義層所表達的意義相同,即在事件的過程中,用名詞體現(xiàn)其中的參與者,用動詞體現(xiàn)過程本身,用形容詞體現(xiàn)事物的特征,用副詞或介詞詞組體現(xiàn)時間、地點、工具、方式等,用連詞體現(xiàn)其邏輯意義;所謂的“非一致式”則是用名詞體現(xiàn)過程或特征,從而使得詞匯語法層所表達的意義和話語意義層所表達的意義不一致[1] [2]。
語法隱喻是所有成年人語篇特別是學術語篇的重要特征[1] [3]。在國外,學者們關注較多的是不同類型的學術語篇中名物化(nominalization)的呈現(xiàn)情況[4] [5],近幾年有學者開始縱向跟蹤研究,看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框架下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如何發(fā)展的,從而探討語法隱喻理論在發(fā)展學生寫作能力上的適應性[6] [7]。在國內(nèi),語法隱喻理論已從20世紀90年代的引介和闡釋階段進入到了當前的論證、完善和創(chuàng)新階段,張德祿等[8]對國內(nèi)語法隱喻研究現(xiàn)狀進行了報道。相比較而言,國內(nèi)對學術語篇的語法隱喻實證研究還很少,我們也沒有發(fā)現(xiàn)將語法隱喻理論應用到實際的英語寫作教學中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和語料
最初,Halliday把語法隱喻分為概念語法隱喻和人際語法隱喻兩類,這兩類語法隱喻都是通過由“一致式”轉變?yōu)椤胺且恢率健眮韺崿F(xiàn)的,概念語法隱喻是通過名詞的使用來呈現(xiàn)過程或性狀,人際語法隱喻則主要是通過小句而非副詞來表達語氣和情態(tài)。后來Halliday等又發(fā)展和完善了語法隱喻理論,提出了語法隱喻綜合征(grammatical metaphor syndrome)這一概念,指出語法隱喻會經(jīng)歷一系列的轉換過程,并對語法隱喻進行了重新歸類,語法隱喻被歸為13類,這13類語法隱喻國內(nèi)學者有詳細的舉例說明[9] [10]。
本研究以功能語言學作為理論框架,采納語法隱喻的13類分類方法[11],詳見表1(引自Halliday Matthiessen[11](246-248);有刪減)。
從表1可以看出,第一類語法隱喻是性狀到個體的轉變,語法實現(xiàn)形式是形容詞轉化為名詞;第二類語法隱喻是過程到個體的轉變,語法實現(xiàn)形式是動詞轉化為名詞;第三類語法隱喻是環(huán)境成分轉化為個體,語法實現(xiàn)形式是介詞或介詞短語轉化為名詞;第四類語法隱喻是連接成分轉換為個體,語法實現(xiàn)形式是連詞轉化為名詞;第五類語法隱喻是過程轉化為性狀,語法實現(xiàn)形式是動詞轉變?yōu)樾稳菰~;第六類語法隱喻是環(huán)境成分轉化為性狀,語法實現(xiàn)形式是介詞或介詞短語轉化為形容詞;第七類語法隱喻是連接成分轉換為性狀,語法實現(xiàn)形式是連詞轉化為形容詞;第八類語法隱喻是環(huán)境成分轉換為過程,語法實現(xiàn)形式是介詞或介詞短語轉化為動詞;第九類語法隱喻是連接成分轉換為過程,語法實現(xiàn)形式是連詞轉化為動詞;第十類語法隱喻是連接成分轉化為環(huán)境成分,語法實現(xiàn)形式是連詞轉化為介詞或介詞短語;第十一類語法隱喻是無人稱形式向個體轉換,如the fact/phenomenon of就是此類語法隱喻的實現(xiàn)形式;第十二類語法隱喻是無人稱形式向過程轉換,如occurs/exists就是此類語法隱喻的實現(xiàn)形式;最后一類語法隱喻是個體或環(huán)境成分向擴充成分的轉變,實現(xiàn)形式是名詞、副詞或介詞短語經(jīng)過轉換被用作修飾性成分??紤]到不同學科的學術論文無論是在語篇的宏觀結構上還是在微觀語言層面都存在著不同,我們選取了研究領域為海洋科學的研究性論文(research paper)英語摘要作為語料,不考慮綜述性論文(review paper)英語摘要。這些語料的選取是在該領域中較為知名的專業(yè)人士幫助下進行的。自建兩個小型的語料庫, 即語料庫E和語料庫C,分別對兩個語料庫中的語料進行13類語法隱喻的標注和統(tǒng)計,找出兩個語料庫中的語料在語法隱喻方面的異同,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兩個語料庫中的語料閱讀群體相仿,語料均發(fā)表于2013年。語料庫E由21篇發(fā)表在國際知名期刊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海洋環(huán)境研究》)的科研論文英語摘要組成,語料隨機選取,語料標注為E1...E21。語料庫C由21篇中國學者用漢語撰寫的科研論文英語摘要組成,這些語料發(fā)表在國內(nèi)核心期刊《海洋環(huán)境科學》上,考慮到發(fā)表于2013年這一期刊上論文數(shù)量高達上百篇這一情況,我們選取發(fā)表在12月份里的論文英語摘要作為我們的研究語料,語料標注為C1...C21。語料庫E和語料庫C的基本情況見表2。
如表2所示,語料庫E中的21篇語料中共有166個句子,3927個詞匯,平均每份語料187個詞匯,平均每份語料中句子數(shù)量7.9句,句子的平均長度為23.7個詞匯;語料庫C中的21篇語料中共有144個句子,4261個詞匯,平均每份語料202.9個詞匯,平均每份語料中句子數(shù)量6.9句,句子的平均長度為29.6個詞匯。
三、結果與討論
經(jīng)過分析語料我們發(fā)現(xiàn),在13類語法隱喻中,一些類別的語法隱喻在兩個語料庫中出現(xiàn)的頻率極低,它們分別是第三類環(huán)境成分轉化為個體、第四類連接成分轉化為個體、第七類連接成分轉化為性狀、第八類環(huán)境成分轉化為過程、第九類連接成分轉化為過程、第十類連接成分轉化為環(huán)境成分、第十一類無人稱形式向個體轉化、第十二類無人稱形式轉化為過程。以上8類語法隱喻在語料庫E中共出現(xiàn)10次,在語料庫C中共出現(xiàn)3次。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這8類語法隱喻不是學術語篇的重要特點,在此我們不做分析。剩下的5類語法隱喻出現(xiàn)頻率相對較高,它們分別是第一類性狀轉化為個體、第二類過程轉化為個體、第五類過程轉化為性狀、第六類環(huán)境成分轉化為性狀、第十三類個體轉化為擴充成分,這與于建平[12]的報道基本一致,她的研究結果顯示第一類、第二類、第六類和第十三類語法隱喻經(jīng)常在科技語篇中出現(xiàn)。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海洋科學領域的科技語篇中第五類語法隱喻同樣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我們的語料里,這5類語法隱喻的出現(xiàn)頻率見表3。
在語料庫E中,5類語法隱喻共出現(xiàn)867次,平均每份語料出現(xiàn)41.3次,每1000詞匯中出現(xiàn)220.8次,第一類、第二類、第五類、第六類和第十三類的語法隱喻在語料庫E中分別出現(xiàn)58次、330次、85次、195次、199次,每1000詞匯中分別出現(xiàn)14.8次、84.0次、21.6次、49.7次、50.7次;在語料庫C中,5類語法隱喻共出現(xiàn)531次,平均每份語料出現(xiàn)25.3次,每1000詞匯中出現(xiàn)124.6次,第一類、第二類、第五類、第六類和第十三類的語法隱喻在語料庫C中分別出現(xiàn)22次、163次、76次、94次、176次,每1000詞匯中分別出現(xiàn)5.2次、38.3次、17.8次、22.1次、41.3次。
第一類和第二類語法隱喻屬于我們通常所說的名物化現(xiàn)象,第一類是形容詞的名物化。請看下面句子:
(1) The results of BTA highlighted similarities and stability in trait composition... (E6)
(2) The average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was high in the northeast... (C12)
句(1)中的similarities 和stability以及句(2)中的abundance體現(xiàn)的都是性狀到個體的轉化,語法實現(xiàn)形式是形容詞轉化為名詞,即由形容詞similar、stable和abundant分別轉化為對應的名詞similarities、stability和abundance,這類名詞往往比較抽象。與其他4類相比,第一類語法隱喻在兩個語料庫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較少,尤其在語料庫C中,兩個語料庫共出現(xiàn)80次,平均每份語料出現(xiàn)1.9次,每1000詞匯中只出現(xiàn)9.8次。第二類是動詞的名物化。請看下面句子:
(3)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ique APCI LC/MS/MS allowed the detection of phenanthrene, pyrene...(E20)
(4) Meanwhile,the dissolution of medium and the adsorption of sediments cause the slight change of the light hydrocarbons components... (C10)
句(3)中的development和detection以及句(4)中dissolution、adsorption和change都屬于過程到個體的轉化,實現(xiàn)形式是動詞轉化為形近的名詞。第二類語法隱喻在各類語法隱喻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尤其在語料庫E中,兩個語料庫共出現(xiàn)此類語法隱喻493次,平均每份語料出現(xiàn)11.7次,每1000詞匯中出現(xiàn)60.2次,在語料庫E中每1000詞匯中出現(xiàn)高達84.0次。在兩個語料庫中,第一類和第二類語法隱喻共出現(xiàn)573次,占各類語法隱喻的41.0%。我們的語料進一步說明了名物化是語法隱喻最主要的實現(xiàn)形式,是學術語篇的典型特點。Baratta[7]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總結了學術語篇出現(xiàn)大量名物化的原因,原因之一是通過名物化可以將動作或過程轉化為抽象的物體,掩飾了動作或過程的參與者,使學術語篇看起來更加客觀;名物化結構呈現(xiàn)的是前文的信息,又在小句中充當著句子的主位,是語言使用者組織新信息的出發(fā)點,所以名物化的結構同時會使得學術語篇更加連貫;名物化結構還是間接呈現(xiàn)作者立場的手段之一,如atrocity呈現(xiàn)的是作者厭惡的立場。
在兩個語料庫中,第一類和第二類語法隱喻出現(xiàn)的頻率有著很大的差別。語料庫E中的21份語料中第一類語法隱喻出現(xiàn)58次,平均每份語料貢獻2.8次,第二類語法隱喻出現(xiàn)了330次,平均每份語料貢獻15.7次;語料庫C中的21份語料中第一類語法隱喻出現(xiàn)22次,平均每份語料貢獻1次,第二類語法隱喻共出現(xiàn)了163次,平均每份語料貢獻7.8次。在詞匯數(shù)量相同的情況下,句子中名物化結構越多呈現(xiàn)的信息越多。語料庫E中的語料句子平均長度為23.7個詞匯,語料庫C中的語料句子平均長度為29.6個詞匯。很明顯,國內(nèi)學者撰寫的英語句子的平均長度長于國外期刊上的作者撰寫的英文句子。語料庫E中的語料使用了更多的名物化結構,可以用較短的句子呈現(xiàn)出相同多的甚至更多的信息。這與我們對第一類和第二類的語法隱喻統(tǒng)計的結果相吻合。由此可以看出兩個語料庫在名物化方面的差異是較為顯著的。我們在論文寫作之前面向海洋科學領域里的10名在讀博士生進行過關于英語學術寫作過程中語法隱喻合理運用的訪談,沒有一位博士生知曉什么是名物化,他們在用英語撰寫學術語篇的過程中并沒有使用名物化結構的意識。Liardet[13]認為語法隱喻是成功的學術寫作源泉,但在中國高校的英語課程里,相關的語法隱喻教學卻是完全缺失的。
第五類、第六類和第十三類語法隱喻在兩個語料庫中出現(xiàn)的頻率也比較高。在語料庫E中,這3類語法隱喻分別出現(xiàn)了85次、195次、199次,平均每份語料中分別出現(xiàn)了4.0次、9.9次、9.5次,每1000詞匯中分別出現(xiàn)了21.6次、49.7次、50.7次;在語料庫C中,這三類語法隱喻分別出現(xiàn)了76次、94次、176次,平均每份語料中分別出現(xiàn)了3.6次、4.5次、8.4次,每1000詞匯中分別出現(xiàn)17.8次、22.1次、41.3次。從數(shù)據(jù)上看,兩個語料庫的語料在第五類和第十三類這兩類語法隱喻上差別并不顯著,但在第六類語法隱喻上兩個語料庫差異顯著,語料庫E中的語料更多地使用了第六類語法隱喻。第五類語法隱喻是過程轉化為性狀,語法實現(xiàn)形式是動詞轉化為形容詞。請看下面句子:
(5) These data are important for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increasing disturbances, especially...(E5)
(6) ...raises levels of suspended sediments in sea water...(C9)
句(5)中的increasing源于表示過程的動詞increase,修飾后面的名詞,表示被修飾成分的一種進行著的狀態(tài),句(6)中的suspended源于表示過程的動詞suspend,修飾后面的名詞,表示被修飾成分的一種完成了的狀態(tài)。在第五類語法隱喻的使用上,兩個語料庫沒有明顯差別。第十三類語法隱喻是個體轉化為擴充成分,語法實現(xiàn)形式是名詞或副詞或介詞詞組的轉類。請看下面句子:
(7) Governmental regulations requir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before operations to evaluate the possible effects...(E19)
(8) Concerning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the
abundance was high ...(C16)
句(7)中的governmental來自于名詞形式government,這里起著限定regulations的作用,句(8)中的horizontal則是由名詞horizon轉化而來的形容詞,表示distribution的地域范圍。在第十三類語法隱喻的使用上,兩個語料庫沒有明顯差別,語料的作者都能夠比較準確使用名詞或對名詞進行適當?shù)霓D化??傊瑑蓚€語料庫在第五類和第十三類語法隱喻使用上沒有明顯的差別,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nèi)學者對名詞詞類和動詞詞類都能夠較好地掌握、運用。
第六類語法隱喻是環(huán)境轉化為性狀,語法實現(xiàn)形式是副詞或介詞詞組轉化為表性狀的詞,這類詞往往由形容詞充當。請看下面句子:
(9) We conclude that regular maintenance of moorings and the monitoring of surrounding are required...(E2)
(10) The eutrophication status of surface waters in the area was evaluated...(C3)
句(9)中表性狀的regular 一詞是由副詞regularly轉化而來,句(10)中做修飾成分的surface則是源于介詞詞組in the surface。兩個語料庫在第六類語法隱喻上的差異說明國內(nèi)學者英語寫作過程中在英語詞類的轉化上不夠靈活。
語料庫E中的語料源于國際知名期刊,這樣的期刊不僅對研究內(nèi)容上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對英語語言的使用也會有著更高的要求。各國學者在投稿之前會在英語語言使用方面更加用心,甚至有些學者會求助專門的稿件修改潤色機構,以此來達到期刊對稿件的要求,所以來自于這樣期刊上的語料實際上并不能完全地反映出這些科研人員真實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但是這樣的語料卻能較為真實地反映出此類學術期刊上的學術語篇的一些體裁特點,值得相關科研人員學習。語料庫C中的語料來自于國內(nèi)該領域的核心期刊,雖然這樣的期刊對學術語篇研究的內(nèi)容也有著較高的要求,但對其相應的英語摘要寫作卻沒有明確的要求,這就使得學者在英語摘要的寫作過程中通常不會反復地琢磨、修訂,有些英語摘要可能只是翻譯軟件翻譯的基礎上稍加修改的結果。語料庫C中的語料作者絕大數(shù)是該領域的研究生或者是研究生導師,英語學習了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但仍不能很好地使用這門語言。這些問題也能較為真實地反映出目前我國在英語教學方面特別是大學英語教學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四、結束語
根據(jù)我們對兩個語料庫中的語料進行的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兩個語料庫的共同點是在13類語法隱喻中,第一類、第二類、第五類、第六類以及第十三類這五類出現(xiàn)的頻率要遠高于其他的8類,尤其是第二類語法隱喻。不同點是各類語法隱喻在語料庫C中的語料出現(xiàn)的頻率都要低于語料庫E中的語料。這說明國內(nèi)學者在撰寫英語學術語篇方面與國際學術期刊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可以說他們在用英語寫作學術語篇方面上還存在著困難。在日益國際化的今天,用英語撰寫論文呈現(xiàn)自己的研究成果已是趨勢所在。這對國內(nèi)學者是一種挑戰(zhàn),同時也對英語教師的學術英語寫作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1994.
[2] 朱永生.名物化、動詞化與語法隱喻 [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38(2):83-90.
[3] Banks, D. On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nominalized process in scientific text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5, 24(3): 347-357.
[4] Galve, I. G. The textual interplay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on the nominalizations occurring in written medical English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8, 30(3): 363-385.
[5] Charles, M. ‘This mystery...’: a corpus-based study of the use of nouns to construct stance in theses from two contrasting disciplines [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03, 2(4): 313-326.
[6] Byrnes, H. Emergent L2 German writing ability in a curricular context: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J].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2009, 20(1): 50-66.
[7] Baratta, A. M. Nominalization development across an undergraduate academic degree program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0, 42(4): 1017-1036.
[8] 張德祿,雷茜. 語法隱喻研究在中國 [J]. 外語教學,2013,34(3):1-6.
[9] 嚴世清. 語法隱喻理論的發(fā)展及其理論意義 [J]. 外國語,2003,(3):51-57.
[10] 范文芳. 試論語法隱喻的綜合模式 [J]. 外語教學,2007,28(4):12-15.
[11] Halliday, M. A. K. Matthiessen,C. M. I. M.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M].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8.
[12] 于建平. 概念隱喻:實現(xiàn)科技英語語篇語體特征的有效途徑 [J]. 中國科技翻譯,2006,19(2):40-43.
[13] Liardet, C. L. An exploration of Chinese EFL learner’s deployment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learning to make academically valued meanings [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13, 22(2): 161-178.
(責任編輯:高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