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五年,筆者又重新任教于高一年級,發(fā)現(xiàn)有效解決初高中歷史的銜接問題,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著重要意義。
一、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學科的特點
1.歷史教學地位的異同
受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勢和功利主義的影響,教師往往忽視了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由于初中教師思想上的忽視,出現(xiàn)了課堂教學課時不足,教學方法簡單,測試重知識、輕能力等現(xiàn)象。有些學校在學生高一剛入學時就進行了文理分科,這就讓有的學生早已做好了放棄學習歷史的準備。學校、教師與學生對歷史課的敷衍了事,給教學帶來了消極影響。
2.學生學習態(tài)度及能力分析
(1)學生歷史學習的思維差異
初中生與高中生的思維不同,初中生的思維在很大限度上屬于經驗型,往往要借助自己的親身感受、行為習慣和觀念等進行思維活動,而高中生的思維屬于理論型,他們正在向抽象思維過渡。由此可見,高一是學生思維轉型的關鍵期。
(2)學生歷史學習困難的原因
第一,教材的原因。高中教材與初中教材相比,增加了深度和廣度;第二,教師的原因。初中教師更側重知識的學習,而不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第三,學生的原因。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較差,過多地依賴教師,理解不透徹,這些是造成學生歷史學習困難的原因。
因此,消除初高中歷史知識的銜接問題,已成為高一歷史教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二、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對策
1.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縮短適應期
想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第一,通過制造懸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設置懸疑,可以讓學生以急于釋疑的心情投入學習中,對探究的過程、結果產生興趣;第二,通過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新教材把現(xiàn)實主題與高中歷史課程相聯(lián)系,使學習內容更加符合時代特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第三,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肯定和鼓勵學生的點滴進步,使學生從心理上愿意學、樂于學。
2.整合教材,幫助學生構建歷史知識體系
概括性強是初中歷史教材的優(yōu)點,但有些重要的歷史知識卻分散在不同的單元中,致使學生不容易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在青少年可塑性較強的高一年級,教師可以整合教材,綜合培養(yǎng)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科學歷史觀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矯正學生的心理偏差,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適當補充15世紀至19世紀中期的中西方世界格局和大事件,為中國和世界近現(xiàn)代史的教學做好鋪墊。
3.滲透歷史思維能力培養(yǎng),使學生盡快入門
高一歷史教師應以歷史知識為載體,運用課堂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思維。討論是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歷史教學中創(chuàng)設討論的情境,鼓勵學生交流討論,再通過教師的及時點撥,訓練和提高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能力。此外,教師還應充分利用歷史材料,配之以相應的思考題,要求學生利用有效信息,綜合所學知識,論證相關問題,真正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教學目的,使學生真正學會學習,領悟學習歷史的真諦。
4.改革師生互動方式,營造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
教學活動必須以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活動為載體。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既要著力于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又要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激活學生善于自主學習的內驅力,從而使學生成為情感豐富、人格健全,具有堅強意志的優(yōu)質生。因此,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改變以往傳統(tǒng)教學的現(xiàn)狀,注重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生生互動關系,創(chuàng)設一個有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潛能的教學氛圍,最終使學生樂學、會學,并且學實、學活,改變學生輕視歷史的思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的平臺。
正確處理初高中歷史知識的關系是學好高中歷史的關鍵,它不僅能為學生學習歷史基礎知識打下好的基礎,而且是學生主動獲得知識、建構歷史知識體系的重點。因此,教師必須遵循高中歷史學習的規(guī)律和特點,不斷探索,有效解決初高中歷史知識銜接的問題。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市建甌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