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對歷代經史典籍中“小學”一詞詞義的分析,將其分為殷周禮制中的“小學”、唐宋之前的“小學”和元明之后的“小學”,并概括出“小學”作學校、教育之用時含義的微妙變化。通過對“小學”一詞古今意義的對比,為漢語常用詞的研究提供材料。
關鍵詞:“小學” ?教育 ?學校 ?詞義 ?演變
一、引言
“小學”是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個常用詞。商務印書館《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小學”作出如下定義:①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給兒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礎教育;②指研究文字、音韻、訓詁的學問。古時小學先教六書,所以有這個名稱。上海辭書出版社《古漢語大辭典》對“小學”作出如下解釋:①漢代稱文字學為小學,因兒童入學先學文字學,故名小學;②六朝以后,范圍逐漸擴大,音韻學亦進入小學;③唐以后,小學成為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的總稱?!靶W”從古至今有一個相通但不相同的含義,即作為教授內容的泛稱及教育場所的“學?!?。以下將從漢朝之后儒家構建殷周禮制的“小學”、歷代史籍志書所載錄的“小學”等方面具體分析“小學”詞義的古今演變。
二、先儒闡釋殷周禮制中的“小學”
兩漢以降儒家解經釋典之時,對周禮所言之“小學”多有所涉。雖各家比較一致地認為“小學”是教育貴族子弟的學校,但在“小學”本身的內涵及其教授內容、入學年齡和學校建制等方面各執(zhí)一詞。
(一) 作為教授內容的抽象概念
1.“小學”作為內闈儀行規(guī)范
(1)三德之教,大學之學也,三行之教,小學之學也,郷三物之為教也,亦明而詳矣。(《周禮訂議》卷二十二)
(2)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周禮注疏》卷十四)
(3)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學,見小節(jié)而履小義,二十而入大學,見大節(jié)而踐大義,此世子入學之期也。(《大戴禮記》卷三)
2.“小學”作為基本文化常識
(4)保,安也,以道安人者保氏,教國子六藝六儀,乃王宮小學之師。(《周禮全經釋原》卷四)
(5)禮樂射御書數(shù),小學之事也;格物致知以至于治國平天下,大學之事也。幼則教之以小學,長則教之以大學。(《學易記》卷一)
3.“小學”作為文字之學
(6)師古曰小學謂文字之學也,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以六書,故因名云藝文志載小學十家。(《兩漢博聞》卷六)
(7)小學之重于古久矣,周官保氏掌養(yǎng)國子教之六書。(《玉篇序》)
上述“三行”,“六藝”“六儀”,“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六書”,可謂從品行到文化,不一而足。概括而言,“小學”所指即貴族子弟學習的內闈儀行規(guī)范和基本文化常識,因處在教育初級階段,從而不涉大德、大道。
(二)“小學”作為“學?!敝ㄖ?/p>
在經學家的解釋中,“小學”是周代繼虞氏庠制而立的學校,分為“門闈之學”和“郊外之學”,前者立于內闈,后者立于西郊。
(8)蕙田案,天子立小學有二,其一為門闈之學,師氏保氏掌之所以教太子,而國之貴游子弟亦學焉;其一為郊外之學,王制所謂虞庠在國之西郊。(《五禮通考》卷一百六十九)
(9)周立小學于西郊,膠之言紏也,庠之言養(yǎng)也。周之小學為有虞氏之庠制,是以名庠。(《禮記注疏》卷十四)
(10)禮記內則虞庠在國之西郊,鄭氏曰周立小學于西郊。按天子之小學有二,一在內門闈之學是也,一在外西郊之虞庠是也。(《大學翼真》卷一)
由此可見,“小學”又分為二:師氏保氏教授太子及國之貴游子弟者為門闈之學,從王制立于國之西郊者為郊外之學。
有人將“小學”用作“小子之學”,此處是相對“大學”而言。八歲年齡較小故言其學為“小學”,十五歲年紀稍長故言“大學”。
(11)禮諸侯之子八歲受之少傅,教之以小學業(yè)小道焉小節(jié)焉,十五受大傅教之以大學業(yè)大道焉履大節(jié)焉。(《春秋公羊傳注疏》卷十一)
(12)八歲者小子也,以其為小子之學故謂之小學,十五則大人也以其為大人之學故謂之大學。小學者養(yǎng)其良心而謹其學業(yè)也,大學者充其知識而措諸事業(yè)也。(《大學疏議》)
兩漢以后,儒家對周禮所言“小學”已經有了較為詳備的闡釋。作為抽象概念,“小學”指貴族子弟需學習的內闈儀行規(guī)范和基本文化常識;作為建筑實體,“小學”分指門闈之內和國之西郊的講授之所;就入學年齡而言,因身份地位和個人稟賦的差異而有早晚。
三、唐宋之前的“小學”
“小學”一詞雖歷代沿用,以指教育之處所,但其內涵自唐宋以前至元明以后已有革新。立“小學”以教授胄子之倡議在十六國時期已有;唐初因襲先儒所言上承兩漢遺風,設“小學”教育宗室子孫、功臣子弟,尤近周禮之制;宋夏時期,“小學”仍立于宮中,教授宗子。
(13)(慕容)俊立小學于顯賢里以教胄子。(《晉書》卷一百十)
(14)光壽三年春(公元359年)二月俊立小學于顯賢里以教胄子。(《十六國春秋》卷二十七)
(15)(唐)高祖即位,詔秘書外省別立小學,以教宗室子孫及功臣子弟。(《五禮通考》卷一百七十一)
(16)唐高祖武徳九年,詔皇族子孫及功臣子弟于祕書外省別立小學,專屬皇族及公卿大夫之子,而士庶不與,則猶近古意。(《四書勝言》卷一)
(17)初,宗學廢置無常,凡諸王屬尊者立小學于其宮,其子孫自八歲至十四歲皆入學,日誦二十字。(《宋史》卷一百五十七)
(18)令諸宮院建小學。(《宋史》卷三十七)
(19)詔建內小學,擇宗子十歲以下資質美者二三人,置師教之。(《宋史》卷四十二)
(20)始建學校于國中,立小學于禁中,親為訓導。(《宋史》卷四百八十六)
由此可見,唐宋時期的“小學”一詞作“學?!绷x時,其含義與周禮極為接近,均為教育貴族子弟的學校。
三、元明以后的“小學”
元明以降,“小學”去貴族化傾向并向民間延展。此后,“小學”之義與今義逐漸趨同,指地方普遍建立的、平民子弟亦可入讀的學校,其倡議早在北朝有之,于元代得以踐行,明清之時更為普遍。
北魏有倡議:
(21)(高)祐以郡國雖有太學,縣黨宜有黌序,乃縣立講學,黨立教學,村立小學。(《魏書》卷五十七)
元代之踐行:
(22)至元二十八年三月,本若于各路各縣學內設立小學,選請老成之士以闡循循善誘之訓,惠至渥矣。(《廟學典禮》卷三)
(23)元元統(tǒng)二年,裔孫徳原請于郡,以己貲建書院,有宣圣殿、明倫堂、大小學二齋,設山長主教事。(《姑蘇志》卷二十四)
明清之普遍:
(24)建正學書院又旁建小學,擇軍校子弟秀慧者,延儒生教之親臨課試。(《明史》卷一百十六)
(25)小學舊在齋館后,面大池,置生員,破供視太學齋生三之二,有教諭以司訓導,后廢。(《吳興備志》卷十四)
(26)順治四年,定入學分大學中學小學。大學取四十名,中學取三十名,小學取二十名;十五年,入學大府取二十名、大州縣取十五名、小學取四五名。(《畿輔通志》卷二十八)
(27)準建造內奉圣祖仁皇帝御書樂育英才匾額,至五城各設一小學,延師教育,有成材者選入義學,共計每年廩餼銀三百兩,于府縣按月支領。(《畿輔通志》卷二十九)
(28)在人文最盛之州縣題請小學改為中學,中學改為大學,大學照府學額取録。(《江西通志》卷首之三)
(29)馮寅字子敬,未仕時聚童子為小學之教,凡灑掃應對之屬曲盡其節(jié)。(《武功縣志》卷三)
中國古代歷史上,“小學”一詞唐宋以前多見于經史典籍而元明以后多見于方志,可見其由中央到地方的延展、從官方到民間的擴展。雖然“小學”都有“學?!敝x,前期的“小學”為中央政府壟斷且僅教授宗室子孫、功臣子弟的學校,后期的“小學”是由地方政府或私人設立的教授平民子弟的學校,“小學”一詞的內涵發(fā)生了變化。
近現(xiàn)代以來,“小學”的基本含義沒有發(fā)生重大變化,僅其名稱略有變化,從“小學堂”轉變?yōu)椤皩W校”并固定下來。戊戌變法時期,清德宗皇帝頒布上諭“京城設小學堂”,“京城現(xiàn)已設立大學堂,其外學堂亦應及時創(chuàng)立”。民國初年頒布實施的壬子癸丑學制規(guī)定設立初等小學堂、高等小學堂。“設普通教育、師范教育、實業(yè)教育三系統(tǒng)。其中普通教育分三段四級:初等教育7年,初小4年,男女同校;高小3年,男女分?!薄O群箢C布了“小學校令”“小學校教則及課程表”。解放戰(zhàn)爭勝利在即時提出的“教育正規(guī)化”對小學的課程設置提出了要求?!案鶕?jù)1949年6月頒布的《華北區(qū)小學教育暫行實施辦法》,小學設國語、算數(shù)、珠算、常識、歷史、地理、自然、衛(wèi)生、政治常識、體育、唱歌、圖畫、手工等科”。清末民初至建國以來,“小學”逐漸取代“小學堂”而成為固定的名稱并一直沿用,《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小學”定義為“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給兒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礎教育”。
四、結語
通過對“小學”詞義的逐一分析,可知“小學”在先儒構建的周禮體制中既是教學內容的抽象概括,又是實體學校,此時的“小學”僅教授貴族子弟;唐宋之前的“小學”是教育場所,承襲兩漢遺風、立于禁中,教授宗室子孫、功臣子弟;元明以后“小學”在地方漸興,并在制度上固定下來,成為國民教育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末民初直至今日,“小學”逐漸成為孩童成長受教的必經之所。從“小學”一詞用法演變的脈絡來看,其含義與今之“小學”逐漸接近?;仡櫋豆艥h語大辭典》對“小學”的解釋:漢代稱“文字學”為“小學”,因兒童入學先學文學,故名;六朝以后,范圍逐漸擴大,音韻學亦入“小學”;唐以后,“小學”成為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的總稱,可見其忽略了“小學”在古代作為學校教育之含義?!靶W”一詞歷代沿用,不僅要注意其作為學校教育的內涵,也要詳考其歷史演變。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徐復.古漢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3]湯志鈞,陳祖恩,湯仁澤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戊戌時期
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教育大辭典(第10卷)[M].上海:上海
教育出版社,1991.
(葉圣潔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