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素蘭,鄧祖麗蕊
(1.河南省中醫(yī)院 體檢中心,河南 鄭州450003;2.河南電力醫(yī)院 手術室,河南 鄭州450007)
腦卒中內科治療后遺留的肢體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自信心及遠期生活質量[1]。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由于中樞神經功能受損、感覺及運動功能弱化,導致平衡失調,而平衡功能又是患者重新獲得步行能力、完成日?;顒拥幕A[2]。動態(tài)姿態(tài)平衡儀訓練通過給予重量分布及重心位置相關的視覺反饋訓練,恢復平衡相關功能。本研究主要分析動態(tài)姿態(tài)平衡儀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肢體功能及血清學指標的影響。具體報道如下:
選擇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在本院接受康復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112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確診的腦卒中偏癱;②病情穩(wěn)定且無炎癥認知、語言障礙;③可以在有或者無輔助裝置的情況下維持睜眼靜態(tài)站立至少1 min;④患者家屬在了解研究過程后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所有入組患者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各56例。對照組患者接受腦卒中偏癱患者常規(guī)康復訓練。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齡49~73歲,平均(62.28±7.19)歲,病程25~53 d,平均(41.72±9.73)d;觀察組患者接受動態(tài)姿態(tài)平衡儀訓練。其中,男29例,女27例,年齡48~72歲,平均(62.71±7.25)歲,病程23~51 d,平均(40.52±9.61)d。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和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tǒng)平衡訓練。利用平衡墊或者平衡板,調節(jié)支撐面大小、穩(wěn)定程度、軟硬程度對患者的平衡能力進行訓練??梢圆捎糜|覺、言語及平面鏡自我反饋等方式訓練患者的重心轉移及姿勢控制。觀察組患者接受動態(tài)姿態(tài)平衡儀訓練,包括靜態(tài)平衡訓練及動態(tài)平衡訓練兩類[3]。靜態(tài)平衡訓練:在動態(tài)平臺上針對視覺、本體及前庭感覺分別進行訓練,平臺與視窗可以隨著患者重心矢狀面的旋轉而發(fā)生0%~100%旋轉。動態(tài)平衡訓練:在靜態(tài)平臺上,患者自然站立于指定位置,隨顯示屏上光標移動來進行重心訓練,包括前后、左右、步行和上下樓梯等重心訓練及患側上下肢負重訓練[4]。通過調節(jié)重心移動范圍及重心移動快慢來階梯性的調整難度。以上訓練均每周進行3~5次,每次持續(xù)30min以上,根據患者的平衡能力改善情況調節(jié)訓練總周期。
1.3.1 平衡功能 兩組患者接受不同康復訓練后,均采用動態(tài)姿態(tài)平衡儀測量患者的平衡狀態(tài),具體包括感覺整合能力試驗、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起立-步行”計時測試(Timed Up and Go Test,TUGT)。
1.3.2 肢體功能 兩組患者接受不同康復訓練1和3個月后,均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對患者的肢體功能進行評價,測試內容共50項,滿分100分,分值越高、運動能力越強。其中上肢能力評分滿分66分,下肢能力評分滿分34分。
1.3.3 血清學指標 兩組患者接受不同康復訓練后,均抽取外周空腹靜脈血5 ml,取上清后經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測定其中鈣調蛋白(Calmodulin,CaM)、脂蛋白(Lipoprotein,Lp)、可溶性細胞凋亡因子(soluble Factor-related Apoptosis,sFas)、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超敏C反應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水平。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腦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測試是對康復訓練最為客觀的評價指標之一,本次研究通過感覺整合能力試驗、BBS評分、TUGT時間3個子項目對腦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進行評價。觀察組患者接受動態(tài)姿態(tài)平衡儀訓練后的綜合評分指數、BB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TUGT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腦卒中患者的肢體康復訓練是整個訓練中的重點,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可以對上下肢功能進行有效評測。觀察組患者接受動態(tài)姿態(tài)平衡儀訓練后1和3個月的上下肢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具體見表2。
腦卒中患者存在明顯血清學指標異常,異常的血清學指標又可以成為不同預后的標志。觀察組患者接受動態(tài)姿態(tài)平衡儀訓練后的血清CaM、LP、sFas、Hcy、Hs-CRP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接受不同治療后的平衡能力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接受不同康復訓練后的肢體功能評分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接受不同康復訓練后的血清學指標水平比較
腦卒中是我國中老年人高發(fā)腦血管疾病,致殘率極高,其中偏癱是最常見功能障礙。腦卒中偏癱患者由于中樞神經功能受損,導致肌張力、肌力與感覺產生障礙,易出現(xiàn)平衡失調,主要表現(xiàn)為兩側負重不平衡;患肢負重能力、穩(wěn)定性不同程度減退,進一步影響患者的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故在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訓練中,如何改善或者恢復其平衡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也是決定康復效果的關鍵所在[5]。動態(tài)姿態(tài)平衡儀可以定性、定量的將患者的平衡障礙通過計算機進行數字化處理,作出客觀評估并量化[6]。進行平衡訓練時患者可以通過視覺反饋了解自我重心的運動軌跡,及時調整心態(tài)及姿勢以維持平衡,完成正反饋過程。
平衡訓練包括靜態(tài)及動態(tài)兩類,動態(tài)姿勢平衡儀通過敏感的壓力傳感器將測得受試者的壓力中心,經計算機轉換后得出人體重心,可以直接評價患者的平衡狀態(tài)[7]。本研究對比了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后的平衡狀態(tài),包括感覺整合能力試驗、Berg平衡量表、“起立-步行”計時測試三方面,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接受訓練后的綜合評分指數、BB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TUGT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提示動態(tài)姿態(tài)平衡儀訓練可以從各個方面提示患者的平衡功能[8]。偏癱患者存在偏身肢體功能障礙,這種障礙也是造成患者平衡感減弱甚至缺失的內因,故平衡訓練是通過對患者肌力功能的改善來提升平衡能力。本研究比較了兩組患者的上下肢功能情況,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接受訓練后1和3個月的上下肢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動態(tài)姿態(tài)平衡儀訓練可以有效提升腦卒中患者的患肢功能,也是患者平衡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
鈣調蛋白(CaM)屬于胞質溶膠蛋白,作為Ca2+的受體蛋白,調節(jié)生物體內多種Ca2+依賴的細胞生物功能。已經發(fā)現(xiàn)CaM在糖尿病、心肌細胞功能損傷等方面均發(fā)揮重要作用,目前關于CaM與腦卒中的相關性研究仍較少,僅有研究顯示在腦缺血再灌注中隨著神經元細胞內Ca2+超載,腦組織CaM活性劑含量均升高。炎癥過程參與腦卒中的發(fā)生發(fā)展,脂蛋白(LP)是一種特殊的血漿脂蛋白,高LP水平被認為是心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及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有研究顯示血清LP與腦卒中嚴重程度及長期預后相關。細胞凋亡因子(sFas)主要表達于成熟的T、B淋巴細胞上,可以誘導免疫炎癥反應,與缺血性腦卒中有著密切關系[9]。在缺血條件下sFas大量表達并分泌到胞質中促細胞凋亡。有學者推測Hcy血癥可能發(fā)生在腦卒中后,是腦卒中本身導致血清Hcy水平的增高,而Hcy水平也可反過來推測卒中病情的嚴重程度。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是炎癥急性期的標志物,發(fā)病后持續(xù)升高的Hs-CRP與不良預后相關。本次研究比較了兩組患者的上述指標水平差異,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接受訓練后的血清CaM、LP、sFas、Hcy和Hs-CRP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動態(tài)姿態(tài)平衡儀訓練對腦卒中患者的異常血清指標改善也有一定作用,有助于患者預后的改善。
綜上所述,動態(tài)姿態(tài)平衡儀訓練有助于提升腦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及肢體功能,優(yōu)化血清學指標水平,值得在日后臨床實踐中推廣應用。
[1]侯智.三級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4):19-21.
[2]MIDDLETON A,MERLO-RAINS A,PETERS DM,et al.Body weight-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 is no better than overground training for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strok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op Stroke Rehabil,2014,21(6):462-476.
[3]HUNG JW,CHOU CX,HSIEH YW,et al.Randomized comparison trial of balance training by using exergaming and conventional weight-shif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roke[J].Arch Phys Med Rehabil,2014,95(9):1629-1637.
[4]黃小靜,竇祖林,丘衛(wèi)紅,等.動態(tài)姿態(tài)平衡儀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1,26(11):1029-1031.
[5]MACIASZEK J,BORAWSKA S,WOJCIKIEWICZ J.Influence of posturographic platform biofeedback training on the dynamic balance of adult stroke patients[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4,23(6):1269-1274.
[6]TANKISHEVA E,BOGAERTS A,BOONEN S,et al.Effects of intensive whole-body vibration training on muscle strength and balance in adults with chronic strok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J].Arch Phys Med Rehabil,2014,95(3):439-446.
[7]CHO KH,LEE KJ,SONG CH.Virtual-reality balance training with a video-game system improves dynamic balance in chronic stroke patients[J].Tohoku J Exp Med,2012,228(1):69-74.
[8]TSAKLIS PV, GROOTEN WJ, FRANZéN E. Effects of weight-shift training on balance control and weight distribution in chronic stroke:a pilot study[J].Top Stroke Rehabil,2012,19(1):23-31.
[9]FRITZ S,MERLO-RAINS A,RIVERS E,et al.Feasibility of intensive mobility training to improve gait,balance,and mobility in persons with chronic neurological conditions:a case series[J].J Neurol Phys Ther,2011,35(3):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