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薇(阜陽師范學院 文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敦煌本《搜神記》三種復(fù)音詞初探
張薇薇*
(阜陽師范學院 文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敦煌本《搜神記》出自敦煌石室,未經(jīng)后人改動,語料價值很高。文章從語法角度切入,對文本中出現(xiàn)的聯(lián)合式、補充式和附加式三種復(fù)音詞情況作一整理、分析和說明。
敦煌本;《搜神記》;復(fù)音詞;聯(lián)合式;補充式;附加式
《搜神記》原本三十卷,為東晉史學家干寶所撰?,F(xiàn)在可看到的題名為《搜神記》的主要有三種本子,即二十卷本、八卷本(或稱《稗海》本)和敦煌本(1)(或稱句道興本,僅有一卷)。二十卷本就是我們認為的干寶所作的傳統(tǒng)的本子,對它的研究比較多,無論是從版本、作者、還是語言方面。八卷本的研究成果雖然沒有二十卷本那樣豐富,但也日益得到學術(shù)界的重視,在語言方面就有江藍生《八卷本〈搜神記〉語言的時代》、汪維輝《從詞匯史看八卷本〈搜神記〉語言的時代》和王锳《八卷本〈搜神記〉語言的時代補正》等,分別以語法和詞匯為側(cè)重點分析了八卷本《搜神記》大致的時代。敦煌文獻是一種重要的“同時文獻”,敦煌學是二十世紀以來的國際顯學。敦煌本即出自敦煌石室,是《搜神記》各本中現(xiàn)在所能見到的出書時代最早的寫本(二十卷本和八卷本都是明代前后由后人輯錄而成),且未經(jīng)后人改動,語料價值很高。但是目前學界對于敦煌本的研究還很不夠,尤其是從語言學角度,成果鮮見。本文擬以復(fù)音詞為切入角度,對敦煌本《搜神記》的此類語法特征做一整理和說明。
我們知道,先秦兩漢的復(fù)音詞主要是名名聯(lián)合構(gòu)成名詞,動動聯(lián)合構(gòu)成動詞,也有形形聯(lián)合構(gòu)成形容詞,但是較前面兩類就非常少了,其他形式則更加鮮見。在敦煌本《搜神記》中,除了以上幾類先秦使用至今的聯(lián)合式復(fù)音詞外,出現(xiàn)了很多別的構(gòu)形方式,我們具體看一下:
(一)名+名——名
1.家中富貴,所造棺.槨.墳.墓.,并自手作,不役奴.仆.之力。 (敦本2(2))
2.見一女子,姿.容.甚美。 (敦本13)
3.同行至定州主人家,飲酒契為朋.友.,生死貴賤,誓不可相違。 (敦本22)
還有,風云、肝腸、文書、信記、舍宅、曉夜、形體、衣冠、晝夜、父母、公婆、夫妻、姊妹、弟兄等等,這種構(gòu)形方式的復(fù)音詞在敦煌本《搜神記》中依舊十分活躍和普遍。
(二)動+動——動
1.必殺我二人,共作逃.避.之計。 (敦本7)2.其時正見秦文王夫人乘車入市觀.看.,遂見金枕。 (敦本9)
3.天女當共三箇姊妹,出來暫於池中游.戲.,被池主見之。 (敦本23)
還有,改易、分別、憶念、拂摸、復(fù)蘇、希望、侍奉、顛倒、沖突、聚集、流傳、沐浴、牽纏、葬
(三)形+形——形
1.寮即愁煩,衣冠不解,一月余日,刑(形)體羸弱,人皆不識。 (敦本1)
2.其后廣家大貧困,終日常行乞食而活生命。 (敦本8)
3.今見天衣,不知大小,暫借看之,死將甘美。 (敦本23)
此外,還有端正、哀怨、驚怖、安穩(wěn)、淺薄、敬重、喜悅、卑小等等,這種構(gòu)形方式也較常見,但是和前兩種比較而言就少些。
(四)動+動——名
1.吾在此專待卿消息。 (敦本6)
2.今日我家大有飲食,故迎君來,兼有報上之物,終不相違。 (敦本11)
3.遂封度為駙馬都尉,勞賜以玉帛車馬侍從,令還本鄉(xiāng)。(另:皓往自喚取去,請與侍從,子京必當歡喜而來。) (敦本22)
4.父母以珍學問淺薄,故遣我向定州邊先生處入學,更無余事。(敦本22)
(五)名+名——副
昆侖生死不肯與天女,即共天女相將歸家見母。 (敦本23)
翻譯就是:昆侖死活也不肯給天女……“生死”類似于今天的程度副詞“死活”。
(六)形+形——名
其家人大小聞哭聲,并悉驚怖,一時走出往看。 (敦本8)
(七)動+形——形
遂有一玉版,上有金字分明。(敦本10)
(八)數(shù)+數(shù)——副
度再三從乞金枕,女郎遂不能違,即與金枕為信。(敦本9)
(九)方位+方位——名
1.內(nèi)外諸親,及州縣官寮,悉皆怪之。 (敦本14)
2.王遂遣左右,且止其燭,莫交而入。 (敦本30)
我們將補充式復(fù)音詞大致歸為兩類:一類表趨向;一類表結(jié)果。
(一)表趨向
1.來
“來”文本中很常見,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屬于補充式,用在方向詞或者動詞的后面。來補充說明動作或方向;另一種已經(jīng)表現(xiàn)得十分虛化了,所以歸入附加式,我們將在“附加式復(fù)音詞”中具體闡述。先看補充式:
(1)吾夢見天人下來取我。 (敦本3)
(2)我漸出來看風。 (敦本10)
(3)從靈床上起來。 (敦本11)
(4)鄰里聞聲走來。 (敦本21)
2.去
(1)天遣我等取景公,如何走去? (敦本7)
(2)有一赤物大如屋椽,沖突出去上天。(敦本8)
(3)你若著天衣棄我飛去。 (敦本23)
3.上
(1)女郎遂於后床上,取九子鹿(簏)中開取 縤花枕。 (敦本9)
(2)漸欲天明,惠女尸邊遂失衣裳雜物。尋覓搜求,遂向景伯船上得,即欲論官。 (敦本12)
(3)著紫錦帽子者,頭上冠也。此是我怨家。 (敦本22)
(4)其夫問妻曰:“卿魯市上得何消息?”(敦本32)
4.下
(1)天知至孝,當寮背下,感出鯉魚一雙。 (敦本1)
(2)卿昨日刈麥地南頭大桑樹下,有二人糊蒲博戲,今(卿)將酒脯往其處,酌合里置脯。 (敦本6)
(3)公堂舍西頭壁下深三尺,有三個石龍,今日災(zāi)禍已過,慎莫發(fā)看,發(fā)看必令人貧矣。 (敦本8)
(4 )惟只阿 嬢床腳下作孔,盛著中央,恆在頭上臥之,豈更取得。 (敦本23)
5.出
(1)其家人大小聞哭聲,并悉驚怖,一時走出往看。(敦本8)
(2)在冢中發(fā)出棺木里得金釵無數(shù),并金鋌、絹兩匹。(敦本13)
(3)開??粗?,玄石面上白汗流出,開眼而臥。(敦本19)
6.入
(1)神鬼覆蔭,生人不見須臾之間,引入靈床上坐。其祭盤上具有飲食,侯光共歡即喫直凈盡。 (敦本11)
(2)若三年即達,即與我太山主簿,如其不達,退入平人。 (敦本22)
(3)弟父今見身,實欲斷入死簿。 (敦本22)
(二)表結(jié)果
1.得
(1)其美女者乃是 天女,其兩 箇大者抱得天衣乘空而去。 (敦本23)
(2 )惟只阿 嬢床腳下作孔,盛著中央,恆在頭上臥之,豈更取得。 (敦本23)
(3)於后,官眾游獵,在野田之中,射得一鶴,分付廚家烹之。 (敦本23)
2.見
(1)吾夢見天人下來取我。 (敦本3)
(2)在外游學,來至雍州城西五里,望見四合瓦舍赤壁白柱,有青衣女郎在門外而行。 (敦本9)
(3)其昆侖欲就看之,遙見去百步,即變?yōu)槿?箇白鶴,兩 箇飛向池邊樹頭而坐,一箇在池洗垢中間。 (敦本23)
3.為、作、成
(1)真即變?yōu)樯艘娚?,道緯貪濁被枉殺臣,臣今錄梁元緯罪狀條目如右,伏愿陛下為臣究問。 (敦本15)
(2)舉為郡,位至司徒也。 (敦本24)
(3)見病鬼作二枚蟲,從景公鼻出,化作二童子。 (敦本7)
(4)櫪上有一白馬,忽然變作人面。 (敦本8)
(5)皓遂變成生人,威儀隊仗,乘馬而行。 (敦本14)
(6 )阿翁年老,雖有人狀, 惛耄如此,老而不死,化成狐魅。 (敦本24)
王力先生說:“漢語復(fù)音詞的構(gòu)成,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連綿字;(二)詞根加詞頭、詞尾;(三)仂語的凝固化?!盵1]王云路說:“所謂詞根加詞頭、詞尾(也稱前綴、后綴)又稱為附加式復(fù)音詞,是復(fù)音詞的重要組成部分。”[2]370“附加式有兩個特征:一是去掉詞綴后,原詞含義不變;二是去掉詞綴后原詞詞性不變。”[3]結(jié)合以上觀點和定義,我們根據(jù)附加式詞綴的位置,分成前綴和后綴兩種介紹。
(一)前綴
1.阿
(1)其婦驚懼,走告姑曰:“阿家兒昨夜有何變怪,今有一婆羅門胡,在新婦床上而臥?!?(敦本21)
(2 )兩 個阿姊當時收得天衣而去,小女一身邂逅中間,天衣乃被池主收將,不得露形出池。 (敦本23)
(3)新婦身是天女,當來之時,身緣幼小,阿耶與女造天衣,乘空而來。 (敦本23)
(4) 阿 翁年老,雖有人狀, 惛耄如此,老而不死,化成狐魅。 (敦本24)
2.相
(1)今乃與君相逢,希為夫婦,情意如何? (敦本9)
(2)女郎是誰家之女?姓何字誰?何時更來相見? (敦本12)
(3)雖即官職有異,二人相愛,曉夜不相離別,天子已下,咸悉知之。(敦本14)
(4)二人同行,於路見金一段,各自相讓,不取遂去。 (敦本29)
(二)后綴
1.然
在敦煌本《搜神記》中,“然”基本上都是單獨使用,表轉(zhuǎn)折。但也有幾例可以認為是詞綴。
(1)使君家內(nèi),安然無事,造作兇具,擬將何用? (敦本14)
(2)其妹雖然慚撤不看,不那腸中而出,遂即悲啼泣淚。 (敦本23)
文本中“雖然”和“安然”各自僅有一例,而“忽然”很多,比如:
(1)向者更無余事,直以憐卿好年少,明日午時忽然卒死,是故嗟嘆也。 (敦本6)
(2)忽然不見瓦舍,唯見大墳巍巍,松柏參天。 (敦本9)
(3)執(zhí)手分別,忽然不見。 (敦本12)(4)景帝收表訖,忽然不見孝真。 (敦本15)
2.家“家”一般認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的名詞性詞綴。
(1)弟到家訪覓怨家殺卻,然得免其難。(敦本22)
(2)於后,官眾游獵,在野田之中,射得一鶴,分付廚家烹之。 (敦本23)
(3 )遂即官家出 勑,頒宣天下,誰能識此二事,賜金千斤,封邑萬戶,官職任選。 (敦本23)
3.頭
(1)卿昨日刈麥地南頭大桑樹下,有二人糊蒲博戲。 (敦本6)
(2)公堂舍西頭壁下深三尺,有三個石龍,今日災(zāi)禍已過,慎莫發(fā)看,發(fā)看必令人貧矣。(敦本8)
(3)你等是甚人,向我前頭? (敦本19)4.來
前面在介紹補充式復(fù)音詞的時候,提到了“來”,下面介紹的是作為附加式復(fù)音詞的“來”。大約到了隋唐時期,“來”已完全成為詞綴,王云路在《中古詩歌附加式雙音詞舉例》中說:“‘來’是一個極為活躍的虛語素,與表示時間的單音節(jié)語素廣泛結(jié)合,即可與春、夏、秋、冬組合,可與朝、暮、辰、昏組合,可與今、明、古、昔組合,還可與年、月、老、小組合,可與‘比’、‘頃’等特殊的表示時間的語素組合。”[2]373在敦煌本《搜神記》中,“來”的這幾種用法皆有。
(1)比來夢惡,定知不活,聞我精好之時,汝等即報內(nèi)外諸親,在近者喚取,將與分別。 (敦本3)
(2)朝來飲他酒脯,豈可能活取此人?(敦本6)
(3)以子京小來親交,情同魚水,若非實是好人,何敢詮舉。 (敦本14)
(4)已早死來三年。 (敦本16)
(5)王更近來親自執(zhí)問判事。 (敦本22)
5.子
在敦煌本《搜神記》中,“子”儼然是一個成熟的詞綴了。
(1)見病鬼作二枚蟲,從景公鼻出,化作二童子,并著青衣,於景公床前而立。 (敦本7)
(2)希望娘子為道度向主人傳語,乞覓一餐。 (敦本9)
(3)昔秦時韓陵太守趙子元出游城外,見一女子,姿容甚美,年可十五六矣。 (敦本13)
(4)州縣諸子及子京家口兒子并言好客都來。 (敦本14)
(5)為主人煞我,埋在舍東園里枯井中,取絹東行南頭屋里柜子中藏之。 (敦本17)
(下文即是:屋里南頭柜中得本絹二十三匹,一如神夢之言。)
(6)著紫錦帽子者,頭上冠也。 (敦本22)
(7)其蚊子亦不知頭上有鳥,此是小鳥也。 (敦本23)
1.聯(lián)合式復(fù)音詞能產(chǎn)性最強,出現(xiàn)頻率最高,數(shù)量也高居各類復(fù)音詞之首,這符合中古時期復(fù)音詞的主要特征,沿襲了此時期的語法特點。新的聯(lián)合式復(fù)音詞格式也有出現(xiàn),例如:名+名——副、形+形——名、動+形——形、數(shù)+數(shù)——副等。但是與老牌的聯(lián)合式復(fù)音詞相比,依然處于初級階段。
2.補充式復(fù)音詞從漢代開始有了較大發(fā)展,此類結(jié)構(gòu)敦煌本《搜神記》中所占比例也較大,其結(jié)構(gòu)形式較之上古漢語,變得更加復(fù)雜,例如出現(xiàn)有:下來、起來、床上、頭上、樹下等現(xiàn)代漢語里依然十分活躍的復(fù)音詞,但是就其能產(chǎn)性和頻率來說,相較于聯(lián)合式復(fù)音詞,明顯處于弱勢。
3.附加式主要有前綴“阿”“相”,后綴“然”“家”“頭”“來”“子”等,既有上古漢語比較常見的“阿”“頭”等,又有中古才開始從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新的附加式復(fù)音詞。但是,通篇也未見一例“老”用作前綴的例子,文本中出現(xiàn)的“老”一律有實在的意義,諸如“老人”“老母”“老婦”等等,只有第23篇“田昆侖條”出現(xiàn)了一個名詞“老”,據(jù)蔣禮鴻先生考證:“老,猶如說呆大,大概是罵她不中用,沒志氣之意?!盵4]此處的“老”是否是前綴還有待考證,即使是前綴,整個文本僅出現(xiàn)一例孤證,也很難說明問題。新興后綴“子”此時期已然十分成熟,如果說“女子”“兒子”中“子”還沒有那么明顯的脫離非詞尾的性質(zhì),那么“柜子”“帽子”“蚊子”中“子”已經(jīng)毫無疑問是詞尾了。不過,此時期的傳統(tǒng)老牌復(fù)音詞依然占有一席之地,新興的復(fù)音詞構(gòu)詞能力還不強,與上古時期相比,附加式復(fù)音詞的能產(chǎn)性持續(xù)降低。
單從這三種復(fù)音詞的構(gòu)成方式、使用頻率上看,是契合中古漢語語法特征的,而且敦煌本《搜神記》的成書年代不會晚于唐初年。
注釋:
(1)本文采用的《搜神記》版本:敦煌本,即句道興撰《搜神記》,收入王重民等編的《敦煌變文集》,人民文學 出版社,1957年版。
(2)敦本2,即敦煌本《搜神記》第2篇的簡略,以下與此同。
[1]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401.
[2]王云路.中古詩歌附加式雙音詞舉例[J].中國語文,1999,(5).
[3]王云路.從《唐五代語言辭典》看附加式構(gòu)詞法在中近古漢語中的地位[J].古漢語研究,2001,(2):75.
[4]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9.
H03
A
1004-4310(2015)02-0056-04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5.02.013
2014-12-25
阜陽師范學院2014年度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敦煌本《搜神記》語法研究”(2014FSSK11);2014年度安徽高校省級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搜神記》版本研究”(2014SK005)。
張薇薇(1983—),女,安徽壽縣人,阜陽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浙江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埋、教習等等,也十分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