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娜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自由的游戲”與“理性的刻意”
——審美文化視野中娛樂文化的辯證審視
臧娜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審美文化視野中的“娛樂”,是審美游戲中具有溶解性功能的特殊的審美體驗,它既在審美的意義上秉承了“自由的游戲”的精神內涵,給緊張的心靈以慰藉和緩釋,又在彌合感性與理性的過程中顯現出理性的刻意。這是啟蒙時代語境下誕生的審美文化對于娛樂的精神植入,也代表了娛樂文化對啟蒙思想的辯證解讀。
審美文化;自由的游戲;娛樂文化
當代文藝娛樂化問題的提出,始于對藝術精神在當代歷史語境中面臨的種種新變的探尋與反思,對審美文化視野中的“娛樂”進行語域性價值剖析,是問題展開過程中無法回避的重要理論命題。在啟蒙理性“自由”旗幟的引領下,以精神美學為特質的審美文化始終占據著主體性的位置,傳統(tǒng)意義上以信仰的姿態(tài)存在的超越性藝術訴求只有在審美文化的終極叩問中才得以顯現;而作為他者的感性美學必須經過這個宏大主體的疏浚才具有審美的合法性,進而展現出“娛樂”本體性存在的藝術真容??梢哉f,審美文化視野中的“娛樂”既在審美的意義上秉承了“自由的游戲”的精神內涵,又隱含著貶抑感性推崇理性的精神美學價值立場,對審美文化視野中娛樂精神的這種辨證解讀,正體現了本文從辨證的、整體性的視角出發(fā)審視當代文藝娛樂化問題的理論姿態(tài)。
追溯“審美文化”的歷史,最早應該述及德國古典哲學時期著名美學家席勒。他在《審美教育書簡》的德文版本中曾經多次提及asthetische Kultur①這一概念,以該語匯在該書第十封信第六段的翻譯為例,馮至先生將其譯為“審美修養(yǎng)”②[P53],繆靈珠先生將其譯為“美感教育”③[P158],張玉能先生則將其譯為“審美文化”。④[P30]三位譯者對于原文同一詞語的不同譯法證明了“審美文化”概念溯源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而此處約略可以將《審美教育書簡》中所提及的asthetische Kultur作為“審美文化”的理論文本之源。
然而,將“審美文化”之源溯及席勒時代,這一
論說的依據并不僅僅限于詞源意義上的考據。正如席勒在耶那大學就職演說中所說的,他所處的時代是最值得贊頌的時代。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在德意志民族的思想領袖康德那里得到了更具理性思辨特質的闡釋,康德在《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運動?”》(1784)中指出“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tài)。不成熟狀態(tài)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薄癝apere aude!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⑤[P1]在這一頗具批判精神和理想主義色彩的時代背景下,康德對于“何謂啟蒙”的本體性追問,既標示了人類從自然歷史向精神歷史轉折的時代境況,又為審美文化精神的確立賦予了濃厚的烏托邦色彩。
正是在這一思想層面上,席勒接受了康德。他在《審美教育書簡》開篇明確提及:“我不愿向您隱瞞,下邊的看法大多是以康德的原則為依據”②[P10],康德將審美視為溝通人性中感性與理性兩個方面的第三種力量,作為德國古典哲學和美學的奠基人,他的批判哲學為審美獨立王國的建立和審美文化思想的萌發(fā)奠定了基礎??梢哉f,康德的人性論主張為席勒文藝思想提供了一條貫穿始終的理論線索。然而,與康德對于時代的樂觀態(tài)度不同,席勒對于時代的缺陷進行了深刻而生動的批判,“我們的時代實際上是在兩條歧路上彷徨,一方面淪為粗野,另一方面淪為疲軟和乖戾。我們的時代應通過美從這雙重的混亂中恢復原狀”②[P50]。面對現代社會感性與理性嚴重分裂的狀況,他提出了“美與藝術”這一挽救現代性困境的救世良方。
在進一步論及藝術起源與本質這一問題時,席勒又在繼承和發(fā)展康德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憑借自己豐富的藝術經驗和充沛的詩情建立了著名的“審美游戲說”,將其視為人性自由解放的必由之途。席勒認為,人的天性中存在“兩種相反的力”或“沖動”,即“感性沖動”與“形式沖動”或“理性沖動”,“感性沖動的對象,用一個普通的概念來說明,就是最廣義的生活,這個概念指一切物質存在以及一切直接呈現于感官的東西。形式沖動的對象,用一個普通的概念來說明,就是本義的和轉義的形象,這個概念包括事物的一切形式特性以及事物對思維力的一切關系。游戲沖動的對象,用一種普通的說法來表示,可以叫作活的形象,這個概念用以表示現象的一切審美特性,一言以蔽之,用以表示最廣義的美”②[P76~77]??梢姡行詻_動的對象是以物質形式存在的感性現實,理性沖動的對象是包含一切形式特質和人類理智功能的理性形式,而游戲的沖動作為統(tǒng)一感性與理性的“活的形象”,泛指所有不受任何約束和強迫性的審美現實。
席勒對于“游戲沖動”的美是極為重視的,他認為,只有在這一層面上,人才是全人,自由的人,而非分裂的人?!叭送乐粦怯螒?,人只應同美游戲”,“只有當人是完全意義上的人,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時,他也才完全是人”②[P80]。這里,席勒在審美的層面上,使“游戲”“自由”與“完滿的人性”得到了同一,這就將以往被視為低等對象的“游戲”提升到了形而上的層面,使“游戲”的價值在審美的視界中得以凸顯。
然而,席勒此處并沒有將“游戲沖動的美”換算為“娛樂的美”,他只是進一步將“理想的美”在經驗中的顯現界定為“溶解性的美”和“振奮性的美”兩種。席勒認為現實中的人不同于觀念中的理想人,他總要受種種限制而處于兩種狀態(tài)之中,“一是單個的力片面活動破壞了人的本質的和諧一致,造成一種緊張狀態(tài);一是兩種基本的力(即感性力和精神力)同時衰竭,造成一種松弛狀態(tài)”②[P87]。相應地,美在經驗中會對人產生“溶解”和“振奮”兩種作用,“美在緊張的人身上恢復和諧,在松弛的人身上恢復振奮”②[P88]。事實上,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只談了使“緊張的心情”恢復和諧的“溶解性的美”,對于使“松弛的心情”恢復振奮的“振奮性的美”則沒有進行更為深入的解讀。然而,正是席勒此處提出的“溶解性的美”的美學命題,引起了“娛樂文化”相
關領域研究者的關注。國內有學者就此提出“娛樂使人松弛,所產生的是一種‘溶解性的美’”,“娛樂,作為溶解性的美,正是使人們的緊張心情得以緩解,從而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⑥[P63]。這種說法是較為符合娛樂之本義的,娛樂之“樂”中確實存在著一種向下的使人松弛的力量,它能夠使人失去平衡的意志力在美的作用下消融于平衡,這也正是“游戲沖動的美”所致力于達到的,于是,“游戲沖動的美”與“娛樂的美”在平衡人的意志力方面達到了同一。因此,可以說,娛樂乃是審美游戲中具有溶解性功能的一種特殊的審美體驗。
可見,審美文化視域下的“娛樂”與“游戲”有某種程度的精神關聯,但又不盡相同,即原本以感性生活形態(tài)存在的游戲,只有在審美的視界中展開,與“美”同行,才能與文藝的娛樂之維相通約,進而展現出一種獨特的溶解性的美。在通向自由的啟蒙理性的引領下,以精神美學為特質的審美文化始終處于主體性的位置,作為他者的感性美學仍然要經過這個宏大主體的疏浚才具有審美的合法性。
沿著這樣的思想線索,席勒又對溶解性的美所適用的“緊張的人”進行了闡釋,“我說的緊張的人,既指處于感覺強迫之下的人,也指處于概念強迫之下的人。兩種基本沖動中的任何一種,如處于單獨統(tǒng)治地位對人來說都是一種強迫和強制的狀態(tài),而自由只有在人的兩種天性共同作用時才會有”②[P89]。解讀這段原文,字里行間仍然依稀可辨康德將感性與理性二元分立的人性論思維路徑,人的“緊張”是由于兩種沖動中的任何一種占據支配地位造成的,而“溶解性的美”則是彌合失衡的情緒狀態(tài),使人性趨于和諧一致的第三種力量。為了完成使“片面地受情感控制的人”和“片面地受法則控制的人”獲得自由這一雙重任務,溶解性的美同時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形態(tài),“第一,它作為寧靜的形式和緩粗野的生活,為從感覺過渡到思想開辟道路;第二,它以活生生的形象給抽象的形式配備上感性的力,把概念再帶回到觀照,把法則再帶回到情感”②[P89~90]??梢姡幢闶窃凇叭芙庑浴钡囊饬x上解讀娛樂,也隱含著將理性與感性進行二元分立的啟蒙主義思想立場,隱含著以精神美學統(tǒng)領感性美學的審美價值取向,這正是啟蒙時代語境下誕生的審美文化對于娛樂的精神植入。
可見,作為一種建立在傳統(tǒng)美學經驗基礎上的文化形態(tài),審美文化在雙向的意義上建構著“娛樂”的內涵。首先,它使人擺脫了物化的現實羈絆,擁有了屬人的審美感受,極大地提升了人類的精神自由度。在“自由”的意義上進行審美文化的建構,雖然充滿了審美主義和理想主義的色彩,但為人類文明點燃了精神火種。西方的現代自由觀念從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開始形成,經歷洛克、盧梭,直至康德、費希特達到成熟,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所提出的“讓美走在自由之前”這一主題思想,與源于盧梭、康德、費希特的個體自由選擇的自由理性內涵有解不開的承繼關系。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康德無功利的審美觀雖然屢遭詬病,被認為是“在一個真空狀態(tài)的美學實驗室里分析美”⑦[P106],但他的思想魂靈卻無時不在地游蕩在歷史的天空中;為何席勒的“審美的王國”被認為“不過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社會理想”⑧[P392],但他依然是后世研究者無法擺脫的一股思想力量。這些大思想家始終致力于將藝術從被奴役的處境中解救出來,賦予藝術的自律性以合法地位,并昭示其固有的“心理自由”的內在規(guī)律,可見,精神的烏托邦乃是人類文化發(fā)展史上不可或缺的文明燭照。正是在這層意義上,審美文化將“自由”的內涵賦予了娛樂,使娛樂實現了更為本體意義上的價值回歸,與“自由的游戲”構成了精神上的同構關系。也正是基于娛樂帶給人的類似于游戲的純粹情感體驗,有專家指出:“在游戲活動中,人們總是快樂地、情緒高昂地表達出自己的熱情和精神氣質?!薄叭藗冊谟螒蛑汹呄蛞环N最悠閑的境界,在這種境界中,甚至連身體都擺脫了世俗的負擔,而和著天堂之舞的節(jié)拍輕松搖動?!雹醄P179]娛樂的魅力在擺脫了世俗責任的純粹體驗中彰顯出來。
然而,審美文化作為一種“發(fā)展到比較高級階段上的文化”,“為消除認識、倫理和審美三大領域的長期隔離做出貢獻,為促進整個文化的審美升華做出貢獻”⑩[P527~528]。其間雖然充滿了審美主義的理想元素和精英文化的深度意蘊,但也隱含著擺脫原始感性狀態(tài)進入文明理性境界的文化沖動,隱含著貶抑感性推崇理性的審美價值立場。這就將人性的兩極截然分立開來,失去了流轉、變化的生成性機制,使剛剛在審美的視界中實現“自由”返魅的“娛樂”又背負起理性的精神枷鎖,由此昭示著啟蒙的某種悖結。因此,審美文化視野中的“娛樂”是審美游戲中具有溶解性功能的特殊的審美體驗,它既在審美的意義上秉承了“自由的游戲”的精神內涵,給緊張的心靈以慰藉和緩釋,又在彌合感性與理性的過程中顯現出理性的刻意。這是啟蒙時代語境下誕生的審美文化對于娛樂的精神植入,也代表了娛樂文化對啟蒙思想的辯證解讀。
注釋:
① Friedrich Schiller,Uber die Asthetische Erziehu?ng des Menschen in einer Reihe von Briefen,Berlin: Aufbau-rerlag GambH,1946.
② [德]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馮至,范大燦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③ 繆靈珠.繆靈珠美學譯文集第2卷[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④ 張玉能.審美教育書簡[C].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⑤ 江怡.理性與啟蒙——后現代經典文選[C].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
⑥ 張晶.娛樂:審美文化中的“溶解性的美”[J].社會科學雜志,2002(12).
⑦ 劉小新.論阿多諾與康德美學之關系[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
⑧ 胡經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第二版)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⑨ [美]托馬斯·古德爾,[美]杰弗瑞·戈比著.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閑[M].成素梅等譯.昆明市: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⑩ 聶振斌,滕守堯,章建剛.藝術化生存——中西審美文化比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1]Friedrich Schiller,Uber die Asthetische Erziehu?ng des Menschen in einer Reihe von Briefen,Ber?lin:Aufbau-rerlag GambH,1946.
[2][德]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馮至,范大燦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3]繆靈珠.繆靈珠美學譯文集第2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4]張玉能.審美教育書簡[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5] 江怡.理性與啟蒙——后現代經典文選[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
[6]張晶.娛樂:審美文化中的“溶解性的美”[J].社會科學雜志,2002(12).
[7]劉小新.論阿多諾與康德美學之關系[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
[8]胡經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第二版)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9][美]托馬斯·古德爾,[美]杰弗瑞·戈比著.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閑[M].成素梅等譯.昆明市: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0]聶振斌,滕守堯,章建剛.藝術化生存——中西審美文化比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彭 琳)
臧娜(1979-),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講師,文學博士,研究方向:文藝美學,媒介文化。
本文系2013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當代文藝娛樂化問題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L13DZW025);沈陽師范大學博士、引進人才科研啟動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
2014-12-12
J0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