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磊
(安徽師范大學 政治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從“心”“性”“天”論孟子性善說
吳 磊
(安徽師范大學 政治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孟子的人性觀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盡心”、“知性”和“知天”的思想中,而這三者又是逐漸遞進、相互貫通的。天地賦予人“本心”,人通過擴充“本心”致其本性善。培養(yǎng)善的本性就可以知曉天命,天人不再是一道屏障,天地萬物形成一體,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孟子;性善;人性論
與耳目之官相比,心為人的重要器官,“心之官則思”[1]208,人皆有之。朱熹認為“心,主宰之謂也。動靜皆主宰,非是靜時無所用,及至動時方有主宰也。言主宰,則混然體統(tǒng)自在其中”[2]94。心既是一身的主宰,又是萬事萬物的主宰。“盡其心”,充分發(fā)揮心的作用。孟子賦予“心”道德屬性,因為他認為一切人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心,“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八男摹辈皇怯赏馊私o予的,是我本身具有的??吹饺孀訉⑷胗诰杂锈鹨?、惻隱之心,在那一瞬間,救人者并不是因為出于贏得社會上的贊譽,也不是為了獲得小孩家人的感激,更不是厭惡孩子的啼哭聲,而是自然流露的情感,不待學習思考便會不自覺地產(chǎn)生行為,也就是說施救者并不是出于世俗的目的,而是發(fā)自于“不忍人之心”的內(nèi)在善性。“四心”是每一個人先天具有的,在孟子看來,連窮兵黷武的齊宣王也有。一次齊宣王看見一頭牛將被宰殺予以祭祀,因不忍其觳觫,以羊易之。至于這么做的原因,齊宣王很難說出,只是在一瞬間產(chǎn)生這種心生憐憫的心理情感。孟子指出“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孟子·梁惠王上》)??梢姟叭私杂兴蝗?,達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孟子·盡心下》),這恰恰說明由于內(nèi)在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由內(nèi)而外地表現(xiàn)出具體的善行,就是所謂的善。正如康德所言:“只有對善的意志才可以無限制而被稱為善”[3]8。孟子正是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視作善良本心,從道德本心出發(fā)闡述“性善”說思想。
“四心”是先天的,每個人都具有善良之心的萌芽,“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李明輝先生在解釋“端”字時與道德品質(zhì)聯(lián)系起來,他說:“所謂‘四端之心’之‘端’亦是就良知之呈現(xiàn)而說,故此‘端’就‘端倪’或‘端緒’之義,謂良知于此程露也。故每個人心中呈現(xiàn)的惻隱之心即是圣人之天心(羞惡之心等亦同),在質(zhì)上原無差可”[4]114。“端”字表明了“四心”先天具備道德稟賦與品質(zhì),具有發(fā)展仁義禮智的全部可能,好比樹之幼苗可以長成參天大樹的可能,那么此心就是形上與形下、情感與道德的統(tǒng)一。所以孟子說“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孟子·公孫丑上》),將“四心”擴充之,成為仁義禮智的“四德”,但是這種心非常不穩(wěn)定,也很微弱,容易受自身情欲所蒙蔽而入歧途,一旦放棄便會失掉善良本心。
“盡心”也即孟子所謂的“思誠”、孔子所說的“修身”,三者在自我修養(yǎng)這一方面都是一致的,都是培育自己善良本心,不斷革除本心容易被蒙蔽的事物,例如偏見、偏愛等,以免掉入惡的深淵?!罢\”的根本內(nèi)容“在其善”,“思誠”的根本內(nèi)容是“明乎善”?!罢\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修身”,即通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過程來追求至善,達到內(nèi)心之善,這也是“盡心”的過程。
僅僅培養(yǎng)自我的“本心”是不夠的,還需要“知其性”,懂得人的本性。這是因為只培養(yǎng)自我仁心,仁心無法外化于外物,則是一種狹隘的愛、自私自利的愛?!氨M其心”,才能“知其性”。關(guān)于性的問題,孟子與告子有4次論辯:本性與仁義關(guān)系、人性善與不善區(qū)分、對天生的就是性的反駁、本性與仁義內(nèi)在外在之分,實質(zhì)上二人對“性”的理解不同。告子認為人性就是人的本能,無所謂善惡之分,這也就是說人與動物沒有區(qū)別;孟子則認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人與動物本質(zhì)區(qū)別在于“性”,人的本心具有先天的善念,把這一絲善念使之充滿成其人性,義理便會出現(xiàn),所以義理乃是人心內(nèi)化而成的結(jié)果,義理的源泉則是羞恥之心。人由內(nèi)心善的萌芽發(fā)展成性,保證了性善的必然性。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這種說法是把本心內(nèi)化為本性而得到的結(jié)果,因為人普遍具有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孟子把人的內(nèi)心情感建立在本心的基礎(chǔ)上,具備“四心”,才能確保本心之善,既然本心植根于個人的內(nèi)在本性之中,這就說明人性本善。孟子認為,人的本心是先天的善,沒有受到任何壓迫,是一種自覺自在的意識,人的本性才是至善的。但荀子卻主張性惡論,他在《荀子·正名》說道:“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者,性之質(zhì)也。欲者,情之應也?!笨梢娝c孟子不同,以情欲為起點,人的本心在先天還是處在萌芽狀態(tài),容易受情欲影響,不加以引導放任下去就落入惡的深淵。隨著時間的遷移,內(nèi)化為本性就是惡的。正因為如此,才需要君子的教化,需要用禮義法度去規(guī)范人們。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善”是人為的結(jié)果,需要后天的努力才能成就德性。孟子荀子二人都想要人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只不過兩者道路不同,一者由內(nèi)至外,強調(diào)內(nèi)化的重要作用;一者由外至內(nèi),注重外在教化對人性的影響。
本性善是“盡心”的結(jié)果,充分發(fā)展壯大善良本心,充斥全身,成其善性。具有仁義禮智四端的人,把他們擴充起來足以安定天下,主要還是靠自身努力,最低限度不讓四端消失,如果自身積極主觀性高,“吾日三省吾身”,取別人之長,棄己之短,積存善念,就好比小溪匯聚一起,日積月累,終成大海。二是靠道德教化,“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通過教化提高內(nèi)心的德性,就像水之下也,無可阻隔。三是靠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善心養(yǎng)成的過程中,最容易受環(huán)境的影響,往往會導致善心被欲望、貪念所蒙蔽而變惡。孟子強調(diào)把具有四端之心加以培養(yǎng),持久不懈地修養(yǎng),既不能“勿忘”,又不要拔苗助長,摒棄一切不利因素,順應本心發(fā)展,則善心充斥全身,善性也就養(yǎng)成了。
“知天”就是懂得了天命?!疤臁钡降状硎裁春x?馮友蘭曾經(jīng)指出“在中國文字中,‘天’這個名詞,至少有五種意義。一個意義是‘物質(zhì)之天’,就是指日常生活中所看見的蒼蒼者與地相對的天,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天空。一個意義是‘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就是宗教中所說有人格,有意志的‘至上神’。一個意義是‘運命之天’,就是指舊社會中所謂運氣。一個是‘自然之天’,就是指唯物主義哲學家所謂自然。一個是‘義理之天’或‘道德之天’,就是唯心主義哲學家所虛構(gòu)的宇宙的道德法則”[5]103。其實“自然之天”與“物質(zhì)之天”都是指自然的天空,因此二者可以合并,“運命之天”與“意志之天”都是凌駕于人之上的,可以并為一處講,那么“天”可以進一步歸納為三重內(nèi)涵,這與孟子所認為的“天”的內(nèi)涵不謀而合:一是意志之天。“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孟子·萬章上》)二是自然之天?!疤熘咭?,星辰之遠也,茍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孟子·離婁下》)天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天,沒有賦予任何感情。三是道德義理之天?!按嫫湫?,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孟子賦予天以道德屬性,不再是自然界的天了。那么“天”與“心”“性”有什么關(guān)系呢?孟子認為由“盡心”、“知性”則可“知天”,他給生命加上了道德屬性,認為上天賜給人以先天的善端,而圣賢又能通過由善端發(fā)展而來的善性以通天,“本心”具有與生俱來的善,本性是善的,“天”也是具備道德義理的,“心”“性”是對人而言的,既然“盡心”可以“知性”,“知性”則可以“知天”,那么天、人之間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鴻溝,由此可知“天”與“心”、“性”是相貫通的,“知天”是“盡心”“知性”的最終目標,天道和人道是相貫通的,“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一方面天地賦予人以先天的微弱的善的萌芽,可能在一剎那之間逐漸消失,正因為如此才需要“盡心”、“思誠”,通過后天自身的努力把“四端”擴充之成其人性,這時天地間的運行規(guī)律、特性,盡被我所把握;另一方面人把天性作為自己的本性,天與人性有了相通之處,性的關(guān)鍵在于心,如果沒有培養(yǎng)善心,善性就難以形成,與天相通更是難上加難。在心、性、天三者關(guān)系上,天是心、性的根據(jù),沒有天,世界萬物也就不存在了,更不用說人心、人性了。
怎樣對待天呢?即保持自我本心,培養(yǎng)人的本性,這便是侍奉天,這是由于一方面受客觀時勢的限制?!叭舴虺晒?,則天也,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在這里孟子對天命無可奈何,成功與否只能依靠天命,在他生活的年代,戰(zhàn)亂不斷,“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也……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很難實現(xiàn),但又間接地批判丑陋的現(xiàn)實社會;另一方面既然難以實現(xiàn),是否需要放棄?孟子給出了回答“修身以俟之”(《孟子·盡心上》),培養(yǎng)、珍惜自己本有的好的品質(zhì),按自己的本心行事,等待天命的到來,等待仁德的到來,“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萬事萬物由天賦予人的善良本性,按照“恕道”行事就能達到仁德的世界。孟子所說的“知天”,與《中庸》中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具有異曲同工之處:按照本性行事就是道,就可以“知天”。
孟子認為天把善賦予每一個人,個人通過擴充自己善良本心,把上天賜予的善心萌芽發(fā)展壯大,日積月累,本心內(nèi)化為本性,這樣做就是“事天”了,也就是對天的回應,而這又賦予我們存在的意義,意識到自己的道德責任與價值所在,在日積月累中塑造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大丈夫”品格。雖然受天命的限制,但“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孟子·盡心下》),按照善的本性行事,等待理想社會的到來?!靶摹薄靶浴薄疤臁比咭饬x貫通,突破天人不可逾越的藩籬,實現(xiàn)天人合一的境界。后儒張載延續(xù)孟子思想,在《正蒙篇》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萬物融為一體。
[1]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 黎靖德.朱子語類[M].王星賢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3] 康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 譯.上海:上海出版社,2002.
[4] 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M].臺北:臺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
[5]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From“Xin” “Xing” “Tian”SayingMencius'TheoryofOriginalGoodnessofHumanNature
WU Lei
(PoliticalCollege,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241003,China)
Mencius' human nature concentrates on his thought of “Jinxin” “Zhi xing” and “Zhitian” that elaborate gradually deeper and interpenetration. The Heaven endow people with “original mind ”. Though expanding“original mind”, people lead to good nature. Fostering good human nature can know mandate of heaven. Heaven and man no longer have a barrier. All things have integrated into an organic whole and achieved a realm of harmony of man with nature.
Mencius; good nature; Theory of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2015-03-27
吳 磊(1990- ),男,安徽馬鞍山人,安徽師范大學中國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日本儒學研究。
B222.5
A
1671-8127(2015)03-0015-03
[責任編輯郜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