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夢薷
摘要:在文學鑒賞中,“知人論世”是其重要方法之一。從“知人論世”的起源以及“知人論世”在古典文學鑒賞中的作用為總體研究方向,闡述了對“知人論世”的理解與應用。
關鍵詞:知人論世 鑒賞 起源 作用
“知人論世”是鑒賞古典文學作品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最早出自于《孟子·萬章下》。孟子曾對其弟子萬章說:“一鄉(xiāng)之善士,斯友一鄉(xiāng)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從其出處我們可以了解“知人論世”最開始并不適用于文學鑒賞理論,而是孟子的“尚友”之道,即古代中人與人交友的方式與方法。雖然孟子提出的“知人論世”與修身交友關系密切,但也不能完全否定與文學鑒賞就毫無干系。在現(xiàn)今社會中,如果我們想要對古人加以了解,不僅要“誦其詩”、讀其書”,還要對作者所處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人生經歷加以了解和揣摩。即所謂的“知其人”“論其世”。只有這樣,才可以正確理解與評價古人的作品。
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文德》中也說:“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遽論其文也?!彼谶@里把“知人”和“論世”分別來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的生平遭遇和他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因此,通過后人對“知人論世”說的不斷改良,使它逐漸成為鑒賞古典文學作品的重要方法之一。
“知人論世”在古典文學鑒賞中的作用歸納起來主要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通過對作者的身世、背景、人生閱歷等相關的了解,可以使讀者更加深刻的體會到作品中作者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家世對古人的性格與作品的風格影響極大,而人生閱歷可使作者原有的風格或得以延續(xù),或因仕途坎坷、家門變故而產生重大改變。所以在鑒賞文學作品時,作者的身世背景以及人生閱歷都是不能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例如詞人秦觀的一生懷才不遇,仕途坎坷,還屢次遭到奸佞的迫害。再加上他生性優(yōu)柔,多情而纖細,后期又信奉儒道思想,使他的詞風凄婉哀傷。清代周濟評之曰“將身世之感,并打入艷情,又是一法?!鼻赜^仕途坎坷,幾次科考都不中,這一時期他作的《滿庭芳》開片就給人以離愁之感,“斜陽外,寒鴉數(shù)點,流水繞孤村”,“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既寫景,又寫情。秦觀詠嘆自己的身世,感嘆自己屢試不第,一事無成。這里如不知其當時作者寫作的背景,自然無法體會詞人詞中感慨身世命運的哀戚之情。秦觀創(chuàng)作的詞往往把自己的身世之感也融在里面,因而他的詞別有一番滋味。“離恨恰如芳草,更行更遠還生”,“可惜一枝如畫為誰開”,“好夢隨春遠,從前事不堪思想”等句,皆不露痕跡地表現(xiàn)出作者對自己懷才不遇、仕途無望的慨嘆。秦觀的詞多為借景抒情,常常把身世之感也融入詞句中。因此只有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生活經歷,用“知人論世”的方法仔細體會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真實心境,才能與作者的寫作初衷與寫作情感相吻合。
第二,把握作者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更有助于了解作品更深層次的文化底蘊。
《文心雕龍·時序》中所說:“歌謠文理,與世推移?!币胝嬲私庾髌返膬热菀馓N,就一定不能與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相剝離。
有些古典文學作品剛看起來比較艱澀難懂,如辛棄疾的《摸魚兒》,剛看起來可能使讀者感到迷惑難懂,但當讀者了解當時的寫作背景,知道辛棄疾在南歸十七年中所遭受到的來自投降派的敵對與排擠的艱難處境,就會對這首詞中所蘊藏的象征意義了然于胸了。正如王國維所說:“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則古詩雖有不能解者寡矣?!?/p>
于謙的《石灰吟》對石灰的性能特點進行描寫,但這首詩的側重點不在于詠物,表達出的思想內蘊也不只是在贊頌石灰?!胺凵硭楣菧啿慌?,要留清白在人間”,恰恰是借石灰的特點來表明作者自身的清白。作者于謙一生為官剛直清正,在“土木之役”中為國家建功卓著卻被奸佞小人誣陷,遭受迫害致死,成為千古冤案。詩中的石灰甘愿“粉身碎骨”也要留“清白”在人間正是作者自己真實心境的寫照,他的潔傲精神讓人肅然起敬,也不禁讓人哀嘆他的悲涼命運。
第三,可以使讀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作者。
整個世界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而人是時代的產物。隨著時代的變遷,人也會隨之而改變。要想更加全面地去了解作者,就要學會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去了解處于時代變遷中的人。例如,李清照就是在生活中經歷了重大變故以后,其作品的風格與內容發(fā)生了巨大改變。早期的李清照生活安逸舒適,婚姻也很美滿,所以其詞作多為抒寫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而其生活后期,遭遇的巨大不幸使得她的作品風格與早期大相徑庭。隨之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其性情也發(fā)生了改變。所以在其后期的詞作中,人們常??梢愿惺艿剿鄾霰嗟男木?。這正是因為生活中的巨變而使她的詞作風格也隨之改變。所以,我們要想認知一個更加全面的作者,就要對她不同時期的遭遇有所了解,這樣也能更加深刻的體會作者當時作詞時的心境,體會其詞作中的不同意境。
第四,結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盡可能地理解作者寫作的真正意愿,也可以糾正前人在賞析中的偏差。
如詞人溫庭筠的《菩薩蠻》中描寫了一個雍容華貴的女子清晨梳洗打扮的情景,描寫出她獨自一人悲涼、惆悵的心情。但清人張惠言在《詞選》中說此詞“感士不遇也”,最后二句有《離騷》“退將修吾初服”之意。按照他的說法,這首詞是運用了與《離騷》相近的比興與象征的手法。但是,考察這位花間派鼻祖的生平,我們便可以知道他是一個懷才不遇、潦倒困苦的文人。他沒有屈原的身世,也沒有屈原潔傲的情操,所以他的詞作中也無法寄托出屈原《離騷》中對國家深沉的情感。
總而言之,“知人論世”在古典文學鑒賞中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同時也是其重要的原則。它是一個復合命題,在這里面我們不能只是片面的看待“知人”或是“論世”。單一的理解是無法體會出作者真實的情感的,只有將作者的人生閱歷與時代背景相結合并加以揣摩,才可以體會到作品中的精髓。當然,“知人論世”也只是眾多文學鑒賞方法中的一種。除它之外,還有“虛實相生”“以意逆志”等方法。但“知人論世”是古典文學鑒賞的重要基礎與前提,只有以此為基石,再配合其他的方法進行運用,才能切實體會到作者作品中的精髓。
參考文獻:
[1]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梁]蕭統(tǒng).文選[M].[唐]李善注.中華書局,1977.
[3][清]章學誠.文史通義[M].葉瑛校注.中華書局,1985.
[4][宋]朱熹.孟子集注[M].齊魯書社,1992.
[5][清]沈德潛.古詩源[M].中華書局,1963.
[6]葉燮.原詩[M].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