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闖 向琳艷 陳江帆
摘要 如何提高熱門圖書的流通速度、緩解供需矛盾是國內外圖書館研究的熱點并提出了諸多解決方案,其中調整圖書的借閱期限是最常用的解決方案,通過對現(xiàn)有的多種圖書借閱期限調整方法及其優(yōu)缺點進行歸納分析,在圖書彈性借期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圖書借期調整方法,建立了基于預約申請量的圖書借期動態(tài)調整模型,以期能夠滿足讀者的借閱需求,改善借閱體驗。
關鍵詞 熱門圖書 預約申請量 圖書借閱期限 動態(tài)調整模型 彈性借閱制
高校圖書館的核心服務之一就是為在校師生提供圖書資源,但由于圖書出版量的快速增加,2008年至2012年新版圖書品種出版量年均增長率超過12%,2012年新版圖書品種出版量超過24萬種,以及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即便在購書經費得到一定保障的情況下,圖書館的館藏資源依然存在著熱門圖書復本數不足、無法滿足在校師生借閱需求的問題。針對此問題,一種解決方法是增加圖書復本數,例如侯茜提出了參考圖書出借率補充復本的設想,張計龍等構建了“圖書采訪經費分配比例預測模型”,以更多的經費購買讀者需要的圖書類型,上述兩種方法均需先對圖書借閱數據進行長期的跟蹤分析,缺乏準確、及時處理即時性熱門圖書供需矛盾的能力;另一種更常用的解決方法是調整圖書的借閱期限,通常是縮短圖書的借閱期限,以加速圖書的流轉速度。本文就現(xiàn)有的圖書借閱期限調整方法及其優(yōu)缺點進行分析探討并提出相關的改進方案。
1 現(xiàn)有的圖書借閱期限調整方式
1.1 基于讀者的調整
基于讀者的圖書借閱期限的調整可分為基于讀者類別和基于讀者借閱行為兩種形式,前者是指將讀者按照身份性質或職業(yè)背景不同而給予不同的借期權限,高校圖書館的圖書借期分配通常是教師>研究生>本科生,公共圖書館研究學習型讀者>娛樂消遣型讀者;后者是指根據某個讀者的借還行為調整其借期,例如鄭茂華提出了對圖書借期采用“借閱遞減、歸還遞增”的措施,即圖書借閱期限隨著圖書借閱冊數的增加而遞減,隨著圖書歸還冊數的增加而遞增。
1.2 基于圖書的調整
基于圖書的借閱期限調整可分為基于圖書類別和基于圖書時效性兩種形式,前者是指根據圖書的種類或內容賦予相應的借期,例如基礎理論型圖書的借期可長于應用技術類圖書,自然科學類圖書的借期可長于社會科學類圖書;后者是指根據圖書的出版時間和使用時效來賦予相應的借期,例如,徐紅玉以藏書的時效性為主線提出了五級藏書級次序列,相應的借期依次為7天、15天、30天、100天和離校前還清,廈門大學圖書館將新近購買的圖書歸入新書庫中,借期設為15天,三年后再轉入基本書庫,借期設為60天或30天。
1.3 基于借閱需求的調整
基于圖書借閱需求的調整可分為基于借閱次數和基于預約發(fā)生兩種形式,前者是指以圖書借閱次數為依據來調整圖書的借期,一般來說某本書借閱次數越多說明讀者對該書的需求大,應縮短該書的借期,反之則可延長該書的借期,以使該書得到充分利用;后者是指根據某本書的預約情況來調整該書的借期,例如某種圖書的預約次數越多,說明讀者的需求量越大,那么該書的借閱期限就相應縮短。在實際應用中,國內外一些大學圖書館采取了基于預約發(fā)生的彈性借期制,其核心內容就是在沒有其他用戶需要這本書的時候,該書的借期才是實際的借期,當有其他讀者預約該書時,這本書的借期按規(guī)定被縮短,同時圖書館發(fā)催還通知給該書的借閱者,要求在規(guī)定期限內還書。
1.4 基于上述圖書借期調整方法的結合
上述圖書借期調整方法不是非兼容性的,國內已有學者嘗試將不同的借期調整方法結合在一起來使用,例如,周洪力通過為不同的讀者設立一個調劑系數將以讀者類別為依據的借閱制度和以館藏文獻時效性為依據的借閱制度融合起來,構建了基于圖書時效性的彈性借閱制度。
2 現(xiàn)有的圖書借閱期限調整方式的優(yōu)缺點
基于讀者的圖書借期調整方式是根據讀者不同的身份或借閱行為賦予相應的借閱期限,忽視了讀者的平等借閱權,從圖書館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出發(fā),該方式應被取消。
基于圖書的借期調整方式屬于一刀切式的調整方式,操作簡單方便,但主觀性較強,人為地將圖書分成幾種類型并賦予相應的借期,忽略了讀者的借閱體驗,例如某些圖書根據時效性分類,其借期應為7天或15天,但該書實際上較冷門且需花長時間閱讀,較短的借期不能滿足讀者的期望;而某些借期為30天或是60天的圖書,則可能一直是或突然成為熱門書籍,顯然較長的借期不能滿足眾多讀者的借閱需求。
基于借閱次數的調整方式,需要對借閱數據進行較長期的統(tǒng)計分析才能做出適當調整,這種方式能準確地反映出圖書的借閱需要,但不能即時性地調整借期;基于預約需求的調整方式目前主要是由國外大學圖書館提出的基于預約發(fā)生的彈性借期制,該方式針對性強,對圖書借閱需要變化反應靈敏,能最大程度上滿足讀者的借閱需要,然而這種彈性調整制度是以損害之前借閱者的權益來滿足后預約者的借閱權的,極大地降低了之前借閱者的借閱體驗。
通過對上述圖書借期調整方式的比較可得,基于預約發(fā)生的彈性借期制是現(xiàn)有的圖書借閱期限調整方式中的最佳方式,但這種以預約發(fā)生來觸發(fā)借期調整的機制,側重于加速圖書的流通速度,缺少了為讀者考慮的人性化設計,從而無法在滿足借閱需求和維護讀者已有權益之間做出平衡,為此我們提出了基于預約申請量的圖書借期動態(tài)調整模型。
3 基于預約申請量的圖書借期動態(tài)調整模型
3.1 模型介紹
整個模型綜合考慮了已借讀者的權益和預約讀者的需求,根據預約讀者對預約等待時間的忍耐閾值設定一個時間段,以特定時間點即圖書借期調整時間點統(tǒng)計的某圖書的預約量為參考值,對圖書借期調整時間點之后歸還的該圖書借期進行調整,從而使該圖書以適合的速度流通,以期在所設定的時間段內滿足在特定時間點所統(tǒng)計的所有預約申請。endprint
3.2 模型構建
該模型的構建原理:在規(guī)定的時間段內,在理想狀態(tài)下,某圖書可被借閱的總次數若大于等于該圖書在借期調整時間點所擁有的預約申請數,則可認為每個預約在規(guī)定的時間段內均可得到滿足,上述的“理想狀態(tài)”指的是該圖書被按期還回,按期借出,不發(fā)生丟失或破損現(xiàn)象。
模型方程式如下:
[(P—X1)/T]+1+[(P—X2)/T]+1+……+[(P—XN)/T]+1≥M;
T待求的借閱期限;
Lmin 最短的借閱期限;
Tmid 中間的借閱期限;
Tmax 最長的借閱期限;
P 基于讀者預約等待時間忍耐閾值所設定的時間段;
N 某圖書的復本數量;
M 在圖書借期調整時間點上某圖書所擁有的預約申請量,M≥1;
XN 在圖書借期調整時間點某圖書各個復本按原來借期在讀者手中的可保留天數。
模型方程式的基本計算單元“[(P—X1)/T]+1”表示某圖書的其中一個復本在規(guī)定的P內可被借閱的總次數,其中的“[ ]”為取整符號。例如,假設P=60天,X1=10天,T=15天,則[(P—X1)/T]+1=3+1=4,該復本在60天內理論上可被借閱4次,以此類推則可得到某圖書所有的復本在60天內可被借閱的總次數。事實上某圖書的可被借閱總次數等同于需被借閱總次數等同于該圖書借期調時間點所擁有的預約申請數,因此可以通過統(tǒng)計得到的預約申請數將T值計算出來。當Tmin≤T
上述方程式可進一步簡化為:[(P—X1)/T]+[(P—X2)/T]+……+[(P-XN)/T]≥M-N。
3.3 參數值的確定
P值的確定:讀者預約等待時間的忍耐閾值是決定P值的主要參考依據,鑒于高校讀者借閱行為沒有顯著差異,我們隨機發(fā)放了100份問卷調查,有效回收問卷100份,數據統(tǒng)計如表1所示,76%的讀者所能接受的最長預約等待時間是一個月,由此可見,最佳的P值應為30天,但以廈門大學圖書館為例,基本書庫的圖書借期最長為60天、且Tmin不能無限縮短,必須保證讀者擁有一定的閱讀時間,因此我們將P值確定為45天。
Tmin的確定:讀者能擁有的最短借期忍耐閾值是決定Tmin的主要參考依據,如表1所示,接受一周以內、半個月和一個月作為最短借閱期限的讀者所占比例分別為31%、45%和24%,由于76%的讀者可接受的最短借閱期限在半個月內,再綜合考慮新書庫圖書已有的15天借閱期限,為加快熱門圖書的流通速度,我們將Tmin定為7天。
Tmid和Tmax的確定Tmid和Tmax的確定以所在館的圖書借閱期限為參考,以廈門大學圖書館為例,新書庫的圖書借期為15天,基本書庫的圖書借期教師和研究生為60天,本科生為30天,因此我們將Tmax定為30天,Tmid定為15天。
3.4 基于預約申請量的圖書借期動態(tài)調整流程
圖書借期動態(tài)調整流程主要由統(tǒng)計圖書預約情況、T值計算、T值調整和預約取書等步驟組成。圖書預約量統(tǒng)計是指在規(guī)定的圖書借期調整起始時間點通過圖書館的計算機管理系統(tǒng)(如匯文系統(tǒng))對圖書預約申請情況進行統(tǒng)計,并將統(tǒng)計數據傳送給T值計算單元。T值計算和T值調整是先通過專門的計算單元根據每本圖書的預約申請量計算出新的T值,并將新的T值通過計算機管理系統(tǒng)賦予借期調整起始時間點之后還回的圖書。預約取書是將已還回的預約書放在預約書架上并通知預約該書的讀者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來取書。除上述步驟外,還可以加入提醒歸還預約書的輔助步驟,即根據圖書預約申請情況的統(tǒng)計結果,由計算機管理系統(tǒng)通過短信、電子郵件等方式向持有被預約圖書的讀者發(fā)送“其所持有的某圖書已被預約,若該書已看完,請盡快歸還”的還書通知,以期進一步提高圖書的流通效率(見.圖1)。
4 討論
4.1 借期調整的起始時間和間隔時間
公共圖書館的借期調整時間起始時間點的確定較為簡單,可以根據各個館的實際情況而定;但高校由于有兩個月的暑假,因而圖書借期調整的起始時間點的選擇很重要,不能簡單地將其定為每個月的第一天或最后一天,這樣所統(tǒng)計出的預約量失真度較高,而應根據讀者的借閱規(guī)律來確定,以廈門大學為例,我們統(tǒng)計了2010—2012年暑假開學后一個月內每天的讀者借閱量,如圖2所示,暑假開學后一個月內,以國慶節(jié)為分界,讀者的借閱量出現(xiàn)兩個高峰,第一個高峰出現(xiàn)于開學之后的第5—7天,結束于開學之后的第12—15天,為此我們將圖書借期調整的起始時間點選擇在開學后第14天,這時在校師生都已回歸正常的學習、工作中,第一波借閱高峰期的結束表示了讀者所積累的圖書借閱訴求已得到基本釋放,這時對于預約量的統(tǒng)計可較真實地反映出哪些圖書需求量較大。
借期調整的間隔時間我們認為應以一個月為好,同時對高校圖書館而言暑假期間不做調整,這樣既可以避免頻繁調整所帶來的工作量的增加,又可以對圖書借閱需求變化做出及時的反饋調節(jié)。
4.2 T值的調整
在模型中,我們設定當Tmin≤T
[(P—X1)/T]+[(P—X2)/T]+……+[(P—XN)/T]≥0.8M—N。
同理,上述方程式還可用在T
4.3 增加圖書可借復本數的時機和條件
在帶入預約滿足率的情況下,當T值依然小于Tmin時,需考慮開啟增加圖書復本的綠色通道,以期盡快增加相關圖書的可借復本數,但同時也需要核實該圖書的類型,如教學科研類圖書在需要的情況下應無條件盡快增加復本數,而考試和教材類用書則無需增加復本數,因為前者時效性強且不具有保存價值,后者應由讀者來承擔購書成本。
小說類和文藝類圖書需要進行評估來確定是否增加復本數,例如對于公認的經典或優(yōu)秀的圖書應及時根據需要增加復本數,而由于某些特別原因造成的某圖書需求量急劇增加,如小說被拍成影視作品或小說的作者在社會中出了名,則不應馬上增加該圖書的復本數,而是需進一步對借閱量進行至少三個月的跟蹤觀察,以便評估該圖書的需求量增加屬于曇花一現(xiàn)還是長期狀態(tài),從而決定是否增加復本數。以廈門大學為例,我們統(tǒng)計了大衛(wèi)·米切爾所著的小說《云圖》自上架以來的預約與借閱趨勢,如圖3所示,該小說的預約與借閱量在2013年2月至2013年4月期間內顯著增加,接著預約與借閱量便恢復甚至低于初始水平,究其原因是以該小說改編的電影《云圖》于2013年1月31日在中國上映,從而引起了讀者對原著的閱讀興趣,但該書的可讀性不強且電影《云圖》的持續(xù)影響力不大,因而讀者很快對該書失去了閱讀興趣,通過對《云圖》預約與借閱趨勢的跟蹤分析,可以得到不必增加其復本數的結論。
我們又統(tǒng)計了沃爾特·艾薩克森所著的《史蒂夫·喬布斯傳》(平裝版)的借閱情況,統(tǒng)計結果表明,該書自2012年3月上架以來一直處于較高的需求狀態(tài),如圖4所示,除假期外,該書的借閱次數基本上維持較高的水平,其預約次數也在一段時期內保持高位,此時應及時增加該書的復本數,實際上,我們在2012年6月上架了該書的精裝版,使該書的實際可借復本數達到9冊,遠超過其他圖書3—5冊復本數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對該書的借閱需求。
4.4 模型在實際應用中所面臨的不確定因素
上述的模型方程式是處于理想狀態(tài)下的理論公式,然后在實際中應用,還需考慮諸多不確定因素,例如圖書超期歸還、圖書丟失、圖書破損、預約讀者過期未取書等問題,以廈門大學為例,2010年至2012年,預約到書率依次為62%、65%和64%,成功借出數占申請數比率依次為21%、21%和28%。由此可見提高圖書的按時還書率和預約讀者的按期取書率是保證該模型在實際應用中發(fā)揮作用的重要因素。
5 結論
滿足讀者的借閱需求和改善讀者的借閱體驗是圖書館服務的最重要目標,我們建立基于預約申請量的圖書借期動態(tài)調整模型也以此為最終目標,該模型在實際應用中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但運用該模型可以提高圖書館館藏圖書的流通率和利用率,緩解供需矛盾,為廣大讀者帶來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