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第一小學 陳晶瑩
小學高年級語文有效導入的探究
廣東省惠州市第一小學 陳晶瑩
隨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步提升,研究領域對于教育界存在的問題也開始進行重點研究。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社會對學生綜合素質要求的逐步提升,我國開始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提出較高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尊重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合理運用新型教育方法進行小學高年級語文有效導入,成為小學語文教師思考的關鍵問題。針對這樣的情況,本文探索小學高年級語文的有效導入方法。
小學高年級語文 有效導入 策略探究
1.導入方法探究角度
從小學高年級語文有效導入的方法角度進行分析研究得出,小學高年級語文有效導入的過程主要發(fā)揮的是對于小學生的人文思維體系形成、語文知識點歸納儲備的作用。與此同時,為了保證語文知識插入的合理性,小學高年級語文有效導入要充分發(fā)掘小學生的主動性。因此,在后續(xù)的小學高年級語文有效導入模式研究過程中,需要小學高年級語文有效導入模式研究者不斷付出辛勤勞動,優(yōu)化語文知識插入方式,促進小學生語文知識的長足進步。
2.導入環(huán)境探究角度
小學高年級語文導入離不開一個好的小學語文教育環(huán)境支持。但是,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長期受傳統(tǒng)文化和中庸思想影響,我國小學生往往難以形成自身真實的想法,往往只是根據小學語文教師的言行進行自身行為規(guī)范。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學高年級語文有效導入存在一定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有效導入時運用多種手段,努力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小學語文教學環(huán)境與氛圍,為小學高年級語文導入效果的提升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為小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1.更新小學高年級語文導入理念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往往容易出現過于重視理論的情況。例如,《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是對于課文語句進行分析,忽視了對該課文的知識點導入方式的研究,導致語文教學效率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忽視了小學語文教育對于小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提升的核心價值目標,這就導致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往往容易出現枯燥乏味,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情況。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在結合小學高年級語文有效導入理念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實際要求,打破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的桎梏,通過合理使用小學高年級語文有效導入途徑,打造多樣化小學語文課堂,幫助小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進行小學語文課文學習,促進小學生語文知識綜合應用素質能力的提升。
2.優(yōu)化小學高年級語文導入方法
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小學高年級語文導入模式插入性強、自然和諧、內容豐富的特點,活躍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氛圍,有效提升小學高年級語文導入教學效率。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教學技術的發(fā)展很有可能導致網上出現大量的教學方法,導致小學語文教師不認真?zhèn)湔n,或者產生過度依賴于他人思維,難以形成小學高年級語文導入理念的實際情況,使語文導入過程和學習過程脫節(jié),對小學語文教學產生惡劣影響,進而嚴重地影響小學高年級語文導入效率的提升。針對這樣的情況,要想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高效發(fā)展,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小學高年級語文導入方法的優(yōu)化設計,嚴格約束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而促進小學高年級語文導入效率的快速提升。
3.深度挖掘小學高年級語文導入特點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手段進行小學高年級語文導入,加深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理解程度,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快速進步。
例如,進行小學高年級語文《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分組討論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樣一步一步地取得進步的?自己一直在持續(xù)進步嗎?學生通過互相探索進行課文相關內容的討論,逐步把注意力轉移到《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的課文內容之中,進而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形成對語文課程的初步認知,高效進行小學高年級語文導入,有效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小學高年級語文課程導入要對小學生語文學習特點進行深度研究,利用多樣化的語文學習方式合理選擇導入方法的插入時機,實現小學高年級語文導入方法和小學語文教學地有機融合,進而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1]李 萍.小學語文中高學段學生課堂提問現狀調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4
[2]蔡海燕.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問題及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
[3]孫 靜.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頻率、比率與效率”研究[D].魯東大學,2014
[4]方 蕊.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D].吉林師范大學,2013
[5]金 翎.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ISSN2095-6711/Z01-2015-07-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