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省扶綏縣教育局教研室 韋 敏
農(nóng)村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制度
廣西省扶綏縣教育局教研室 韋 敏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政府越來越重視并加大了教育投入?!靶畔⒏咚俟贰钡娘w速發(fā)展和建設,使信息技術在教育方面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農(nóng)村中小學教學中普遍存在信息技術應用較少并且沒有明確的使用制度和機制的問題,這導致信息技術無法發(fā)揮其在農(nóng)村教學之中的積極作用。
農(nóng)村中小學教師 信息技術應用 制度機制
1.農(nóng)村中小學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使用頻率較少。農(nóng)村基礎設施不完善,信息技術配備不盡完善。無論是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還是專門的信息技術課程上,這些信息技術都很少被使用,學生無法接觸,和信息技術相關的知識和課程。農(nóng)村教師還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很少通過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課本中的畫面。這種現(xiàn)象其實是由于沒有一定的監(jiān)督考核制度和機制對教師進行約束。這不僅僅會造成農(nóng)村教學信息技術資源的浪費,而且會導致農(nóng)村學生對信息技術的了解程度整體偏低,影響其發(fā)展。
2.農(nóng)村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意識比較弱。農(nóng)村教學氛圍決定了教師必須抓緊學生的文化課成績,大多數(shù)教師都希望擠出時間加強學生的文化課成績。所以教師不愿意或者是潛意識中并未有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在日常的教學中沒有使用信息技術應用的意識,上課的時候就會很少使用到信息技術進行授課。這對信息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十分不利。
3.農(nóng)村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水平較低。由于農(nóng)村教學師資力量薄弱,許多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掌握程度較少。這就會影響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如果說教師在上課過程中還要配備一位懂使用信息技術的人員的話,那會產(chǎn)生很多的問題,諸如人員的浪費、降低上課的效率和信息技術的預期效果等。
考核制度地確定必須根據(jù)各個地區(qū)不同學校地實際情況進行確定,必須符合教育部的相關教學政策要求,以下以xx農(nóng)村的xx學校為例,制定出該校的信息技術應用考核制度。
1.參與考核的工作人員:教導主任、各年級主任、信息技術科室主任。
2.考核的原則??己朔桨负椭贫鹊闹贫ū仨殘猿帧?民主、公開、客觀、公正”的原則,切實落實教師信息技術教學的實際成績,進行全方位考核,實現(xiàn)綜合評定。
3.考核的標準。定每位教師,每學期運用多媒體開展教學的課時不得少于16課時(每周一課時),而且每學期每位教師必須準備8份電子教案和16份電子教學課件,每學期交出學期總結一篇,期中、期末復習試卷各一份,以上這些全都要作為教師年底參與考核的一項重要的硬性指標。信息技術應用考核必須強調(diào)考核的效果。以考試實際操作能力為主,考核成績分為“優(yōu)”“良”“合格”“不合格”四個等次,考核的實際情況強制納入教師的檔案,不合格教師將不得參與年底各類評獎評優(yōu)。當每期培訓結束后,每位教師必須按主講教師的要求,完成主講教師規(guī)定的培訓內(nèi)容、作業(yè);沒有按要求完成培訓作業(yè)的教師視為培訓不合格,參與下期培訓。規(guī)定并落實教師每學期在錄播室上課一節(jié),并做好使用記錄。教師在錄播室上課必須要有相應的課件、教案,使用記載必須與所上科目、課時相一致,并且需要將課件、教案上交到學校教務處。學校定期開展公開課、評優(yōu)課、過關課等多種公開的教學競賽活動,此時要求教師必須在錄播室進行授課,并要求教師上存其教案和上交其使用的課件。鼓勵教師參與省、市、縣、校組織的信息技術大賽,對于取得名次的教師,學校給予一定的獎勵。
4.考核的程序。信息技術應用的考核每學期應該進行兩次,期中期末各一次。教師個人進行總結自我評價。主要針對本學期本階段的工作進行總結,提交相關的材料。個人總結自評不計入考核總分,僅僅是考核的參考憑據(jù)。考核的工作人員從考核對象所帶的班級中隨機抽取30%的學生,進行信息技術測評(不記名方式)和問卷調(diào)查??己说墓ぷ魅藛T進行考核,主要負責審核教師的自評材料和信息,搜集整理其他的材料,為綜合評價和考核提供夯實的材料基礎。將各個年級班級的任課老師的自評材料、學生評價以及考核人員的考核結果等各種材料進行匯總、分析,并確定相應的等級,然后提交教務處審核,計入教師檔案。
首先,教育以及其他政府部門應該制定健全完善的校園網(wǎng)絡管理制度,學校明確網(wǎng)絡管理員的職責,及時地對學校所使用的設備進行技術指導和日常的保養(yǎng)維修,以此來確保學校教學活動和課程的正常進行,并且需要結合工作實績進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考核。其次,作為校方,應該大力組織任課教師參加各種教學課件的評比活動,并且號召全體教師積極參與評比,而且需要規(guī)定每位教師每個學期制作出的高質量的教學課件不得少于2件;學校建立并明確各種獎勵機制,對參與信息技術應用的教師進行一定的物質或者精神的獎勵,并告知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學與教學評價和考核是掛鉤的。再次,校方鼓勵所有中、青年的教師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學參加和教育教學相關的信息技術應用技能的培訓課程,并且根據(jù)教師的學習情況,給予教師相應的經(jīng)費補貼。最后,凡是學校計算機的教師參加市級以上的信息技術培訓,并且可以獲得相關的證書和證明的教師,都給予其全額報銷培訓所需要的各種費用。
以上幾種激勵機制可以有效地提高學校信息技術的使用頻率,加強學校老師任課過程中對信息技術的使用,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從而促進信息技術在農(nóng)村教學過程中發(fā)揮更加重要的積極作用。信息技術滲透到各行各業(yè),越來越多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由于城鄉(xiāng)差異,農(nóng)村學生發(fā)展受到影響,政府應大力投入教育事業(yè),信息技術在農(nóng)村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
[1]張 屹,劉美娟,周平紅,馬靜思.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現(xiàn)狀評估——基于《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的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4
[2]郭春霞.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農(nóng)村中小學教師學習策略運用研究[D].河南大學,2010
[3]張 屹,馬靜思,周平紅,范福蘭,白清玉.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現(xiàn)狀及培訓建議[J].中國電化教育,2015
ISSN2095-6711/Z01-2015-07-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