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曉 聲
(西安外國語大學 英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8)
游走在真實與虛構之間的交叉小說
——論戴維·洛奇的《作者,作者》
杜 曉 聲
(西安外國語大學 英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8)
摘要:戴維·洛奇的新作《作者,作者》是對小說創(chuàng)作方法的絕妙嘗試,雜糅了客觀事實與作家的想象力,忠實現(xiàn)實主義又兼顧后現(xiàn)代寫作技巧,并且在敘事方式方面交叉運用。所以,對該部小說的定類實屬不易。然而,洛奇曾就當代小說的創(chuàng)作方向提出了“交叉小說”概念,這一概念貼合了《作者,作者》的雜糅體裁,反映了其小說創(chuàng)作特點,也為之后小說敘事趨勢作出了預測。依據(jù)戴維·洛奇的小說理念,試分析其在《作者,作者》中的應用。
關鍵詞:戴維·洛奇;交叉小說;現(xiàn)實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敘事技巧
0引言
戴維·洛奇(David Lodge)是英國當代著名小說家兼文學理論家,他秉持著自己對文學寫作的見地,自覺實踐,收效頗豐,目前已有二十余部作品面世。如若追尋洛奇近半個世紀的創(chuàng)作足跡,能夠很明顯地挖掘出他每一階段所傾心的題材和創(chuàng)作模式。然而,當大家津津樂道其校園小說及其揶揄戲謔的風格,慨嘆他對后現(xiàn)代寫作技巧的嫻熟應用時,洛奇卻一反之前的敘事風格,急劇削弱后現(xiàn)代創(chuàng)作因素,偏向現(xiàn)實主義,體裁也較之以前更加多樣。他在2004年出版以亨利·詹姆斯為主人公的傳記小說《作者,作者》以及2011年出版的《風流才子的雙面人生》都選擇了游離于真實與虛構之間的雜糅體裁,戴維·洛奇稱它為“交叉小說”。
作為著名的文學理論家,戴維·洛奇敏銳地觸覺到當代小說即將走向頹廢和枯竭,加之四面八方“新聞”形式的事實性敘事的轟炸之下,對純虛構敘事信心下降,后現(xiàn)代小說似乎趨向于通過再闡釋和風格拼貼把過去的藝術包含在自身的創(chuàng)作中[1],近幾年來,英美傳記小說的興起也恰好驗證了這一點。雖然戴維·洛奇在《亨利·詹姆斯年》中愿意將小說歸為傳記小說,但筆者認為《作者,作者》所表現(xiàn)的多元化敘事手法早已超出了傳記小說所覆蓋的特點,更何況關于傳記小說的定義一直存有爭議,因此,單一地把該部作品列為傳記小說為時過早。洛奇在《今天的小說家:仍在十字路口?》中提出的“交叉小說”概念似乎更符合此部作品,因為洛奇一度聲稱自己的小說基本上是“反現(xiàn)代主義的,但附帶著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因素。”[2]顯然證明了自己對雜糅體裁的欣賞。他覺得自己先前在《十字路口的小說家》中對現(xiàn)代英美小說創(chuàng)作和處境歸納仍然能說明問題,但也承認十字路口的比喻已不充分,因為沒有考慮到單一文本中不同體裁和風格的混合,有些小說帶有一定的元小說筆調(diào),但在寫作動機上非真正的元小說[3];而具有這樣風格的小說亦被稱為是“交叉小說”。綜上所述,交叉小說是洛奇根據(jù)當代英國文學發(fā)展趨勢作出的文學論斷,該類小說具有明顯的體裁雜糅和風格混合特點,是文學特點的聚集,是多元文本而非單一文本?!蹲髡撸髡摺?恰恰體現(xiàn)了現(xiàn)實主義與后現(xiàn)代體裁的雜糅以及敘事風格的混合,本文將從以上兩大特點出發(fā)進行文本細讀。
1以事實為本色,以虛構為特質(zhì)
《作者,作者》的主干故事發(fā)生在1890年至1897年間,講述了亨利·詹姆斯從事戲劇創(chuàng)作痛苦矛盾的過程,穿插其中的是他與朋友杜穆里埃的友誼和競爭,以及與女作家菲尼摩爾之間的微妙關系,展現(xiàn)給讀者更多的是一位大師合乎常情的情感剖析斷面。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將傳記和小說雜糅,作者利用“傳主”(小說敘述的主人公)的原始資料進行了自己的思考,并化作亨利·詹姆斯式的意識探索和心理描寫。
《作者,作者》中“發(fā)生的故事都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除了一個無關緊要的例外,一切有名有姓的人物都是真實的。引用的都是他們的專著、戲劇、文章、信件、日記等個人話語,但是在再現(xiàn)他們的所思、所感、所說時,我行使了小說家的特權,我想象了一些被歷史記錄所忽略的事件和個人細節(jié)”[4]。
這段話出現(xiàn)在作品的首頁,目的其一是為了強調(diào)文本創(chuàng)作的真實性。文章中也多處出現(xiàn)大段的引文、斜體等事實依據(jù),很容易使人想到傳記形式。加之主要情節(jié)是按照時間順序來講述,并且是在確切的時間發(fā)生的故事,所以不難看出洛奇一直在利用傳記的最基本文體特征——真實性,無關刻意與否,至少是想表達這一作品是以真人真事作為描寫對象的。其次,傳記作品的真實性應來源于客觀豐富的史料。洛奇在文本的最后一部分專門增添了“致謝及其他”部分,細致羅列了參考資料,真人采訪,以及信息的來源。所以說《作者,作者》 以事實為本色實不為過。
然而,開篇段落目的其二也是為了點明作品的小說性,即虛構的特質(zhì)。作者坦誠其行使了作家的想象特權,再現(xiàn)了人物的所思所感。小說的虛構特質(zhì)在描繪人物方面有著天生的優(yōu)勢,小說的連貫性賦予了人物意識的自然流動特征,這樣的作品融合的不僅是作者與傳主的思想,也將讀者的閱讀體驗帶入其中,而這些是傳記的客觀性無法做到的。其次,洛奇在最后致謝篇章里也明確指出哪些部分行使了特權。例如,他說道“由于無法找到關于明妮基德的任何口頭敘述或照片資料,我只好根據(jù)想象來寫她的模樣”[4]。該部作品的虛構特質(zhì)自然在作者坦誠的表述中可見一斑。
2現(xiàn)實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雜糅
國內(nèi)關于《作者,作者》的評論雖然為數(shù)不多,但有一點是能達成共識——戴維·洛奇的此部新作一反他前一時期所青睞的后現(xiàn)代創(chuàng)作技巧,取而代之的是色彩濃重的現(xiàn)實主義。事實上,作品的主調(diào)是現(xiàn)實主義:首先,洛奇自稱比較忠于事實和時間順序,小說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忠實于故事間的因果關系[5]。文本選擇從亨利·詹姆斯彌留之際回溯至19世紀80年代,其后一直沿著按照時間順序探索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路程。例如,小說交代了他選擇這條道路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市場和大眾文化的沖擊,亨利·詹姆斯式的小說語言和故事題材已經(jīng)難以被普通民眾所接受,由此導致的經(jīng)濟拮據(jù)使得亨利不得不尋找其他文學表現(xiàn)形式;另一方面,康普頓劇院的經(jīng)理人向亨利提出想要將《美國人》搬上舞臺,希望他能嘗試將這部作品改編成戲劇。其次,故事中的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和地景的描寫極其細致,繼承了亨利·詹姆斯細膩考究的寫作風格。例如對杜穆里埃的描寫“他站的筆直,挺著肩膀使自己看起來盡量高一些……不過與人相處時總是面帶微笑,態(tài)度友善”[4]等等。最后,現(xiàn)實主義小說是對生活及其細節(jié)的展示。任何細節(jié)都未逃出洛奇的眼睛,人物的一顰一笑,物體在空間的擺放,不同身份人物的對話方式等都在作者腦海中深刻而看似不經(jīng)意地被鑲嵌進作品。
然而,就此將《作者,作者》判定為現(xiàn)實主義小說也有諸多不妥,因為像洛奇偏愛“作者介入”的后現(xiàn)代小說方式和二元結構也雜糅其中。洛奇就《作者,作者》接受采訪時,說道之所以選擇創(chuàng)作戲劇這一時期,是因為對他來說能夠產(chǎn)生共鳴[3]。所以作者之所以能夠準確揣摩傳主的心理活動,定是自己也有類似的心境,帶有自省式的介入。較為明顯表現(xiàn)出作者介入的是在第三部分的第二節(jié),當《居伊多姆維爾》公演在即,故事的視角突然變得混亂,從之前的第三人稱變?yōu)槿暯?,作者時而安排杜·穆里埃夫婦對話,時而摹寫觀看演出的朋友的心理,時而又出現(xiàn)像威爾斯等劇評撰寫人的故事,之所以這樣做,作者也在文章中告訴了讀者——因為只靠詹姆斯一人的視角太局限,全知視角可以輔助我們理解主人公在焦慮的同時也有很多其他事情在發(fā)生。這樣突兀地敘述并沒有影響讀者的閱讀,反而引發(fā)了對亨利的同情和周遭環(huán)境對個人處境的漠然的喟嘆。至于二元結構,可以通過亨利與杜·穆里埃的故事來解析。二者對待婚姻排斥/堅守;二者都在嘗試事業(yè)轉(zhuǎn)型,而結果是一個慘痛失敗/一個獲得巨大成功;而杜穆里埃的成名作《特比麗安》則是他當時提供給亨利當素材的故事,結果亨利沒用,這也極具反諷意味;同時隱含性質(zhì)的二元因素也有很多,例如市場/藝術、大眾文化/精英文化等等。這些也是作者一直試圖反映的當代小說創(chuàng)作所面臨的兩難境地,值得讀者玩味思索。
3多種敘事技巧的混合
從上文來看,“作者介入”的小說敘事手法已很是明顯了,從開篇和結尾的致謝部分都已經(jīng)摻雜作者自己對該部小說的定位,指點讀者的閱讀。進入正文之時,最初映入眼簾的是躺在病榻上的亨利·詹姆斯,接下來作者應用倒敘手法開始回憶傳主將近十年的戲劇創(chuàng)作生涯,最終又回歸他垂危的場景,這樣類似圓圈的敘事方式使得故事發(fā)展連貫順暢。敘事視角也是作者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決定的,“故事框架以現(xiàn)在時講述,以此來增強與核心故事的對比效果,……對于核心故事的敘述,我采用了更為傳統(tǒng)的方式;過去時態(tài),聚焦于主要人物意識的第三人稱敘事”[6]。這種前景化敘事機制可以避免在突然的時間和視角變化時給讀者帶來閱讀上的困難。
另外,故事的安排除了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外,還有一些平行敘事。第三部分的整個前半節(jié)都聚焦在亨利新劇即將上映的一天上,故事以小時為單位發(fā)生著,當亨利選擇不出現(xiàn)在自己劇作的首映席而是前往觀看王爾德的戲劇時,平行發(fā)展的故事有發(fā)生在劇場外等待的人群之間的對話,杜·穆里埃夫婦的對話,赫伯特,蕭伯納等人的故事;在亨利的戲劇演出遇到瓶頸時,再次出現(xiàn)不同人物心理的平行敘事,像伊麗莎白·羅賓斯、休·貝爾夫人、赫伯特等。利用平行敘事可以增強對比效果,讀者能強烈感受到庸俗的市井文化與高雅的精英文化間的碰撞和不兼容,以及朋友對此部敗作表達了不同程度的同情和憐憫。
《作者,作者》的敘事方式混雜多變,除了以上幾點外,還有像電影蒙太奇、鏡頭拉伸與特寫等視覺文化因素的出現(xiàn),這種跨領域合作也是戴維·洛奇一貫主張把電影表現(xiàn)手法的優(yōu)勢轉(zhuǎn)化為小說的敘事優(yōu)勢??傊?,敘事方式的多樣化突破了單一文類的藩籬,拓展了當代小說的疆界。
4結語
《作者,作者》無論是從體裁還是題材方面都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和創(chuàng)新。一方面,洛奇強調(diào)這是一本小說而非傳記,利用原始資料進行思考并化作主人公的意識探索;同時,這部作品也證實了他對現(xiàn)實主義的不離不棄以及緊跟時代潮流的探索精神,也讓讀者見識到一位作家對敘事技巧應用自如的魄力;另一方面,題材聚焦在一位大師事業(yè)轉(zhuǎn)型的失敗經(jīng)歷,一改往日大師的高大疏離形象,更多地讓讀者感受到一位有人情味兒的亨利·詹姆斯。所以,洛奇的《作者,作者》是一部作家秉持自己對當代小說發(fā)展趨勢的把握,自覺實踐的成果,是一部可讀性極高的“交叉小說”。
參考文獻:
[1]David Lodge. The Year of Henry James[M].London:Harvill Secker,2006.
[2]David Lodge. Working with Structuralism: Essays and Reviews o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M].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81.
[3]歐榮.“雙重意識”——英國作家戴維·洛奇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4]David Lodge. Author, Author[M].London: Peguin Group,2005.
[5]梁鈁.從后現(xiàn)代主義向現(xiàn)實主義回歸——評戴維·洛奇小說《作者,作者》[J].學術交流,2010,(3):6,161.
[6]蔡志全. 戴維·洛奇的傳記小說《作者,作者》與傳記小說觀[J].石河子大學學報,2013,27(6):93.
責任編輯:李增華
作者簡介:杜曉聲(1990—),女,河南洛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國文學。
基金項目: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重點科研基金項目“戴維·洛奇?zhèn)饔浶≌f研究”(編號:syjsa201401)
收稿日期:2014-12-03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6341(2015)01-0136-02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5.0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