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視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
汪洋
(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摘要:通識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得到全面、健康的發(fā)展。在大學教育過程中,英語教學已成為實現(xiàn)通識教育目標的一個關鍵因素,擁有獨特的優(yōu)勢。把通識教育應用到英語教學過程中,這已成為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發(fā)展方向。必須結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實際,在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及教學評價等方面,提出了大學英語教學實施通識教育的合理途徑和策略。
關鍵詞:通識教育;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強國地位的逐步提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不但要有扎實的專業(yè)技能,還要有國際化視野;不但要有敬業(yè)精神,還要有人文精神。這些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進步,與此同時,大學英語教育也得到了社會和企業(yè)的不斷重視。如何讓大學生更好的把語言技能應用到實踐工作中去,如何讓學生發(fā)展成為高素質綜合型人才,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研究和思索的問題。
經過這些年的發(fā)展,通識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上已取得了一些成績,而作為高等教育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大學英語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培養(yǎng)復合型高素質人才方面具有許多相似性。這幾年來,隨著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和英語課程設置研究的不斷深入,要想進一步提升英語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作用,實現(xiàn)通識教育人才培養(yǎng)計劃,就必須在培養(yǎng)學生英語基礎語言能力的同時,加大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實踐能力;同時還要在英語教學課程設置、課程目標、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戰(zhàn)略性的改革,把英語課程設置融合到通識教育理念中來,把人文素質和課程教學模式、課程設置改革有機的結合起來。
通識教育又被稱作“通才教育”,翻譯為“General Education”,它是一種具有非技術性、非職業(yè)性特點的高等教育,思想理念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讓學生在思想、文化、心智等方面得到質的飛躍。通識教育的目標主要是為專業(yè)化前期學習做基礎準備。[1]最先提出這一教育理論的是美國帕卡德專家,他把通識教育同大學高等教育結合在一起。通識教育強調學生的健康、文化和實踐能力的綜合發(fā)展,目標是把學生發(fā)展成為知識豐富,視野開闊、文化優(yōu)雅和體格健康的人才。他提出通識教育是學生進行任何技能學習的預備階段,學校要利用所有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綜合全面的、高層次的、理性的、科學的教育,讓學生在開始學習某種專門技術和知識的準備過程中,就可以對知識的整個框架有一個清晰的、徹底的了解,這就是通識教育最開始被賦予的理念。
我國的通識教育思想古已有之。從老子所提倡的“仁人”或“成人”,到道家宣稱的廣博通達、博古通今的博學鴻儒;從維新變革的歷史人物康有為宣傳的西式思想理念,提出培養(yǎng)中西兼并、文武并存之通才,到教育思想家蔡元培提出的“兼容文理兩科之優(yōu)勢”,主張文理“兼容”的思想,都展現(xiàn)出教育思想家們對通識教育的認可。在當今國內,很多高校提出了通識教育理念,倡導“大學高等教育是通識教育基礎上的綜合性專業(yè)教育”思想,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很好的融合了綜合教育和文理基礎教育的特色。隨著社會和經濟改革的不斷發(fā)展,特別是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局限頗多,已越來越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前進腳步,通識教育的發(fā)展已經勢在必行。
通識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這是英語教學中的文化特性所決定的。當前,部分高等院校一味重視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培養(yǎng),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實際上是一種過度強調專業(yè)化的“專才教育”思想,從短期來看似乎有利于學生的專業(yè)技能提升,從長遠來看實質上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不利于高等院校的戰(zhàn)略性發(fā)展。學院的發(fā)展,不是簡單的面積擴大,資金投入,師資力量加強等,更重要的是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人文素質的提升。任何一種語言都不是單獨存在的,都是融合在民族文化思想之中,能夠展現(xiàn)民族的價值觀和情感,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蘊。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不僅是簡單的教授學生語言基礎知識,還要教授學生熟悉國外人文知識、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髓,這樣更有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
另外,通識教育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廣的課程資源,有利于學生在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各個方面了解更多的信息。教育領域的基礎就是課程,只有加強課程建設才能更好的達到通識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大學英語課程作為一門大學必修課程,在通識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對學生的就業(yè)發(fā)展和學歷提升都有重要影響。大學英語課程不但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有利于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科知識、熟悉古今中外的文化背景。當前的英語教材內容資源豐富,包含各個層次的學科和領域,不管是文藝經典、科普文章,還是熱門話題,都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知識。
提倡通識教育已是國內外教育學家的共識,英語教學是當代大學教學改革的重點與關鍵,將先進的通識教育理念引
入語言教學領域,大大豐富英語教育教學目標的內涵,它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語言基礎知識,還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實施通識教育旨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大學英語教學的內容決定了通識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新時期英語教學已不僅僅是傳授語言知識、鍛煉學生語言技能,而是要使學生具有完整的知識與學識,具有較高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現(xiàn)行《大學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體現(xiàn)了教育觀念的轉變,強調大學英語課程應包含知識、技能、文化和交際等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并以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為最終目標,這將有利于從通識教育的視角探討我國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為:培養(yǎng)技術、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的高等應用性專門人才,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使用技能和綜合應用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實踐中能有效地用英語進行交際,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梢?,英語課程的目標是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給予學生廣博的、綜合的知識,塑造具有綜合素養(yǎng)的高技能人才,這與通識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基本是一致的。
所以要想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就要讓通識教育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去。具體的實施策略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調整教學目標
在當今社會,社會和科技的發(fā)展日新月異,高等教育不但要培養(yǎng)技術專業(yè)型人才,還要考慮學生的就業(yè)前景和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問題,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人文素養(yǎng)是高素質的重要特征,包括文化思維、道德觀和價值觀、品行、情緒等。復合型特征通常是和專業(yè)型特征進行比較的,包括人的學識、積極性、思維等方面的緊密聯(lián)系。[3]隨著科學技術的相互融合和經濟一體化帶來的文化思想交流和碰撞,學科的交叉和融合不斷增強,這對復合型人才的協(xié)調能力、思維能力帶來更大的挑戰(zhàn)。
在通識教育視角下,英語課程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和應用實踐能力。通識教育的目標注重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教授學生如何更好的為將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做準備。通識教育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要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專業(yè)知識和人文知識,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對職業(yè)發(fā)展的幫助是巨大的。
(二)優(yōu)化課程設置
大學英語課程的目標包含:通過學習英語課程,學生可以了解正確的學習方法,熟練掌握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實踐應用能力,還要對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的知識有所了解,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得到提高。[4]按照這一目標規(guī)劃,大學英語課程在設置上就要進行改革,改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減少英語四、六級考試對學生學習目標的影響,加強對就業(yè)技能知識和文化知識的教授,同時增加選修課程的門數,開設更多的、能夠吸引學生參與的英語課程,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提高單詞識別能力和專業(yè)文獻閱讀能力,鼓勵學生參與模擬招聘等活動,利用一切資源來鍛煉英語實踐能力。
在通識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大學英語課程內容的設置要突出專業(yè)技能的多元化。從英語學習的角度分析,學生不僅掌握了語言基礎知識,提高了語言實踐應用能力;還可以熟悉其他專業(yè)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有利于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完善人格。從課程角度分析,設置形式多樣的英語選修課程,不僅有利于學生擴大知識面和文化素質的提升,也在某種程度上適應了學生學習語言的要求。
(三)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體、教授語言基礎知識的教學方式。在科研調查中,許多學生都表示他們的大學英語課程仍然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們所需要做的是聽老師講授枯燥的英語知識和仔細做好筆記,很少有機會參與課堂活動進行口語練習,英語實踐鍛煉機會非常少。
在通識教育理論下,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目標是要求提升學生的語言知識技能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大學英語課程必須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體,而不是傳統(tǒng)的被動式學習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課程中的一個熱門問題進行課前準備,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以小組形式進行準備,在圖書館或者互聯(lián)網上準備資料和報告,使學生在準備資料的過程中學習專業(yè)單詞,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此外,還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能有趣的、內容豐富的英語學習網站,教授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來學習不同的英語課程網站,大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創(chuàng)建教學評價體系
課程教學的監(jiān)督方式是考試和評價體系。完善的課程評價制度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積極性,激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科研調查中顯示,81.28%的學生認為現(xiàn)在的英語課程考試制度沒有效果或者是完全無法真實評價出學生的英語能力。正確的考核體系和有效的教學評估方式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促進學生英語能力的提升,反之則會限制教學效果,對教師和學生起到相反作用。
通識教育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的評估應該是突出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jiān)督,加強對學生平時英語學習的檢查和反饋。[5]平時學習的檢查內容應包括學生學習積極性、課堂教學參與程度、到課情況、課下作業(yè)、期中考試、自主學習能力、英語文化交際能力、英語口語實踐或者對話表演、小組活動的參與性和成果、網絡課堂學習的參與程度、書目表達能力等各個方面的考核,只有這樣才能激勵學生持續(xù)努力,注重平時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總結。
大學英語教學與通識教育是緊密相聯(lián)的,兩者互為促進。大學英語教學為實施通識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和平臺,同時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也因此得到了更好的促進。實施大學英語通識教育,不但要使學生學會熟練運用一門語言工具,而且能讓學生構建起完善的文化知識系統(tǒng),在價值觀、思想、品質、個性特征、學習興趣等方面得到提升。我們要充分發(fā)揮大學英語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在通識教育大潮中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從而培養(yǎng)出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高職英語自主學習模式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0B202)
參考文獻:
[1]夏杉.大學英語教學與通識教育[J].當代論壇,2006,(8).
[2]張壽松,徐輝.通識教育的八個基本問題[J].浙江社會科學,2005,(4).
[3]曹勤.通識教育與英語教學關系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7,(8).
[4]章艷.從通識教育視角探討中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D].上海交通大學,2009,(2).
[5]宋陽秋.關于高等院校進行通識教育的思考[J].福建教育,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