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朋,劉璐淼(.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0087; .人民出版社,北京00706)
實踐范疇與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關系
李朋1,劉璐淼2
(1.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2; 2.人民出版社,北京100706)
摘要: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問題是關乎能否全面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首要理論問題,更是關乎能否全面認識和規(guī)劃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包含歷史整體性和邏輯整體性兩個維度,實踐范疇是深入考察馬克思主義形成的歷史過程及其理論體系這兩個維度的基石。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實踐;歷史整體性;貫通性
網絡出版地址: http://www. cnki. net/kcms/doi/10.13937/j. cnki. sjzjjxyxb. 2015.04.024.html網絡出版時間:2015-08-20 15:30
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在近年來的升溫并不是偶然的。究其原因,一部分是由于: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的建立亟需整體的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支撐。另一部分是由于:馬克思主義只有在理論上整體性地闡述自身才能徹底回擊來自各方的理論質疑,特別是針對人為制造馬克思主義內部對立、斷裂的揣測。還有一部分原因則在于:新階段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迫切需要在整體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加強頂層設計。
經過一段時期的探索和討論,學界在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上取得了諸多理論成果。但現(xiàn)有的研究存在這樣一種傾向:局限于考察馬克思主義三大主要組成部分的結構關系以及它們在某些屬性上的同一性。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同樣體現(xiàn)在其歷史整體性及各具體理論的貫通性,而這正是現(xiàn)存考察所欠缺的。在筆者看來,實踐范疇正是深入馬克思主義理論內部闡釋其三大主要組成部分的歷史整體性和邏輯貫通性,進而論證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基石。
馬克思對“實踐”范疇的突破性認識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基石,而對“實踐”范疇的深化認識則是貫穿馬克思主義發(fā)展過程的一條主線,為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自身歷史整體性提供了一把鑰匙。
科學實踐觀的確立使馬克思認識到勞動實踐是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力量,是社會生產力的具體體現(xiàn),是決定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基礎性因素。作為勞動實踐的主體,勞動群眾自然是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生產者,因而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在科學的實踐觀基礎上,馬克思實現(xiàn)了對舊唯物主義的實質性超越,而實踐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因此得以建立。
對實踐的深入研究促使馬克思將勞動作為考察政治經濟學的基礎。勞動二重性理論是馬克思長期研究經濟學的突破性成果,也是其建造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大廈的地基。勞動二重性理論顛覆了以往的勞動價值論,揭示了工人被剝削的、被奴役的經濟根源。同時,馬克思深刻地意識到,勞動(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要求實現(xiàn)生產資料的公共占有,這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的沖突就形成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矛盾,從根本上決定著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
實踐對社會的變革性作用和勞動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同樣使馬克思認識到:社會主義的實現(xiàn)必須依托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是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實現(xiàn)無產階級專政的必由路徑。無產階級改造世界的活動是構建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動力。
勞動、無產階級運動都是實踐范疇在各自領域的具體形態(tài)。馬克思正是在深化對實踐范疇及其具體形式的理解中推動馬克思主義三大主要組成部分發(fā)展的。作為“批判的武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作為“武器的批判”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在實踐范疇的基礎上貫通起來的。
(一)實踐范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石
1.新世界觀的萌芽
馬克思在實踐觀基礎上回應了存在與意識的關系問題,也就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存在與意識的關系問題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找到答案。一方面,意識是存在通過實踐產生的,這就說明了存在的第一性,即存在、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叭瞬]有創(chuàng)造物質本身。甚至人創(chuàng)造物質的這種或那種生產能力,也只是在物質本身預先存在的條件下才能進行”[1]。另一方面,實踐是檢驗存在和意識能否同一的途徑和標準。馬克思指出,人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離開實踐的思維只是一個純粹形而上的哲學問題。
2.唯物史觀的催生劑
首先,馬克思恩格斯在實踐的基礎上揭示了人的本質,并闡明物質生產對人類社會的基礎作用。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由于以往哲學家不了解實踐的意義,所以他們看到的只能是“人自身”,而不能是“現(xiàn)實的歷史的人”,也就不能正確揭示人的本質。與他們相反,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從事實踐活動的人才是考察歷史的出發(fā)點,因為人們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產生的交往關系形成了人們之間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并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人的全部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體現(xiàn)著人的全部社會屬性和本質,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其次,人們的生產活動造就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們只要進行生產活動,立即就表現(xiàn)為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即表現(xiàn)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在一定階段的生產力基礎上所產生的交往形式、生產關系“起初是自主活動的條件,后來卻變成了自主活動的桎梏”[2]。因此,舊的生產關系(交往形式)必然被更適應先進生產力和個體活動需求的新的生產關系(交往形式)所代替。
再次,在實踐的基礎上論證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及其矛盾運動。馬克思恩格斯在談到市民社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時指出,在過去一切歷史階段上,市民社會(經濟基礎)都受制于生產力、但也制約著生產力的交往形式。市民社會“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筑的基礎”[2]。因此,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影射在思想領域中就表現(xiàn)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也就是那些使某一個階級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種種關系的表現(xiàn)。
最后,通過實踐論證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抨擊了以往的英雄史觀(唯心史觀)。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民群眾的實踐是人類社會得以產生、演進的物質基礎,因而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人。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是哲學的物質武器,世界歷史只是自然界通過勞動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在此基礎上,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人民群眾尤其是工人階級創(chuàng)造歷史的偉大作用,他相信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yè),群眾基礎不斷擴大的無產階級能夠而且必須自己解放自己。
馬克思恩格斯在上述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社會形態(tài)理論、社會有機體理論等,從而形成系統(tǒng)的唯物史觀。
(二)勞動范疇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1.勞動價值論的科學基礎
勞動價值論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乃至整個馬克思主義都具有無比重要的奠基意義。無怪乎有人提出,“駁倒價值理論是反對馬克思的人的唯一任務”[3]。而馬克思對勞動范疇的合理分析是勞動價值論得以創(chuàng)立的憑借。
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是二重性的:勞動是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有機結合體。具體勞動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體現(xiàn)著勞動的自然屬性,不以任何社會形式為轉移;抽象勞動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體現(xiàn)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是一個歷史范疇。提出勞動二重性理論后,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價值。從而概括出新勞動價值論的核心內容: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這樣,勞動二重性理論就回答了什么樣的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等問題,賦予勞動價值論以科學基礎,實現(xiàn)了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超越。
2.剩余價值理論的堅實基礎
對勞動的深入分析,使馬克思認識到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也是具有雙重性的:它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和生產剩余價值的價值增值過程的重合。當資本家把勞動力當作商品時,“他就把價值,把過去的、對象化的、死的勞動轉化為資本,轉化為自行增值的價值”[4]。資本一旦形成,就會像有靈性的怪物般追逐“勞動”。資本的這種“靈性”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又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價值增值過程。通過對比這兩個過程可以得出,“價值增值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4],即剩余價值的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剩余價值就是雇傭工人在非必要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時間)創(chuàng)造的價值,而這部分價值是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
馬克思在深入剖析勞動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作為其兩大發(fā)現(xiàn)之一的剩余價值理論揭。以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理論為出發(fā)點,馬克思進一步分析了資本構成、資本積累、資本再生產等一系列問題,完成了對資本主義生產的徹底批判、促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日臻成熟和完善。
(三)無產階級運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永恒主題
科學社會主義旨在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而其依托路徑便是無產階級運動。無產階級運動的必然性和科學性、具體方式方法和經驗教訓等問題就成為科學社會主義不變的研究方向。
《共產黨宣言》開篇便說,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馬克思在考察了蒸汽機時代的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實踐后,充分認識到階級斗爭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巨大推力。在此前提下,馬克思指出,他生活于其中的資本主義社會依然存在階級、階級對立,只是在新的壓迫條件下以全新的形式重現(xiàn)。所以,馬克思便提出用階級斗爭來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并最終消滅階級。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日益簡化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兩大對立陣營,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歷史任務只能落在無產階級身上,階級斗爭便表現(xiàn)為工人運動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的勝利和資本主義的消亡都是歷史的必然。對此,馬克思是從兩方面來論證的:一是資產階級的角度,馬克思指出,資本產生的前提是雇傭勞動,而這完全是建立在工人自相競爭條件下的。然而,隨著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無產階級也共同的經濟利益和階級意識驅使下聯(lián)合起來,通過結社而消除了其內部的團結。于是,“資產階級生產方式……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5]。資本主義自身的發(fā)展便孕育著它的否定力量——無產階級的發(fā)展,這是歷史的必然結果。二是無產階級的角度。一方面,無產階級是毫無生產資料而只能靠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活的雇傭勞動者,他們深受資產階級的壓迫和剝削,因此他們擁有最強烈的革命愿望。另一方面,無產階級與最先進的生產力相聯(lián)系、富有組織性和紀律性,能夠成為一支強大的革命力量。
暴力革命是階級斗爭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最激烈方式,也是馬克思長期堅持的革命斗爭方式。馬克思在《宣言》中強調,“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xiàn)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5]。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法蘭西階級斗爭》和《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所體現(xiàn)的打碎舊的國家機器的思想,在《法蘭西內戰(zhàn)中》得到明確的表述,即“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xiàn)成的國家機器,并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6]。用暴力革命摧毀舊的國家機器是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的可靠途徑。
無產階級運動既促進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發(fā)展,又使科學社會主義在實踐中得到了升華,賦予了科學社會主義作為理論又高于理論的特征。
統(tǒng)而論之,實踐范疇及其具體形態(tài)是梳理馬克思主義三大主要組成部分發(fā)展歷程的主線,也是貫通馬克思主義三大主要組成部分的核心。因此,實踐范疇是我們闡釋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基石。不僅如此,實踐范疇也是將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相結合的切入點和落腳點。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號召國人在真抓實干中推進社會主義事業(yè)。這是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后又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也是新時期、新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一次行動總動員。只有通過具體的實踐,我們才能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實踐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必將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最佳的闡釋和最大程度的彰顯。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8.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4,211.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 :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53.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7.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2,435.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5.
(責任編輯吳星)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and 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LI Peng1,LIU Lu-miao2
(1.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jing 100872; 2.People's Press,Beijing 100706)
Abstract: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is not only the primary question on comprehending and grasping Marxism,but also an important practical question on holding and planning socialist construction enterprise.The writer holds that 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contains two clues,namely historical integrity and logical integrity.Depending on studying its producing process and theoretical system,the concept of Practice is the basement for us to explain these two factors,the writer argues.
Key words:Marxism; integrity; practice; historical integrity; inter-connectivity
作者簡介:李朋(1988—),男,河北邢臺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21
DOI:10.13937/j. cnki. sjzjjxyxb. 2015.04.024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6875 (2015) 04-01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