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性主義傳播視角看《來自星星的你》的熱效
蔣兆雷1,張繼延2
(1.安徽農業(yè)大學 人文學院,合肥 230036;2.常州大學 制藥與生命科學學院,常州 213164)
摘要: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在女性群體中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追劇狂潮。本文針對其引發(fā)的收視熱效和其后的各種衍生效應,用女性主義傳播理論的相關視角解讀女性如何接收、闡釋媒介,媒介文本與受眾間的互動又如何影響了性別話語的獲得、協(xié)商和維持,分析該劇熱播的原因。
關鍵詞:《來自星星的你》;女性主義;傳播;熱效
一、《來自星星的你》及其引發(fā)的熱效
《來自星星的你》(以下簡稱《星》劇)2013年末通過網絡平臺中韓同步播出。韓國最高收視率28.1%,網絡最高收視率73.4%,均位居韓國2013年迷你劇首位。截止3月18號中國地區(qū)愛奇藝、PPTV等網絡播放總量超過30億,在播出期間新浪微博電視劇微話題前5個中占據了4個,是目前為止第一部百度指數破200萬的韓劇。網易女人GQ大調查顯示對《星》劇而言,女性群體是絕對用戶占84%,對“都教授”的喜愛96%來自女性觀眾,對千頌伊的喜愛程度,男女觀眾的比例基本持平。每逢周三周四節(jié)目播出時間微信、微博被不斷刷屏,趙薇、高圓圓等一線女星也表達了對這部劇的喜愛和關注。該劇播出期間恰逢情人節(jié)和主演金秀賢的生日,有女粉絲買下南京《新京報》一個整版,祝福金秀賢。隨著《星》劇的熱播,炸雞和啤酒、劇中男女主角的配飾、讀物等統(tǒng)統(tǒng)都火了,甚至帶火了取景點的韓國旅游,據旅游公司統(tǒng)計赴韓旅游的七成是女性,年齡集中在20—40歲之間。該劇落幕后各種圍繞《星》劇的話題仍然不斷,此后其主演全智賢和金秀賢所到之處總是引來最多的話題和關注。拋開網絡營銷手段和粉絲以外,我們不禁要問,這部電視劇何以吸引了這么多的關注,為什么女性群體性患了“教授依賴癥”,本文將從女性主義傳播的幾個側面進行分析。
二、從女性主義傳播看《來自星星的你》
性別視角豐富了傳播學研究的內容和成果,為傳播研究注入了新的思考角度。女性主義傳播研究從女性主義角度研究傳播的現(xiàn)象和本質,主要有三個研究領域:女性媒介從業(yè)人員、媒介內容中的兩性形象及關系和女性受眾。T·莫德斯基認為連續(xù)劇是為女性而作的,它提供了女性觀眾與虛構文本之間的親密關系,這種烏托邦式的家庭幻境把連續(xù)劇與女性觀眾密切聯(lián)系了起來,為女性觀眾構筑了一個符合她們愿望的虛擬空間[1]。文化研究者們曾經認為肥皂劇、浪漫小說的興起和流行是父權意識形態(tài)強加在女性身上的剝削,是對女性自主權的挑戰(zhàn)、歪曲和貶低。但是對女性受眾的研究卻表明女性可以從這些媒介形式中感受到非性別意識的愉悅,甚至發(fā)展出性別獨立的意識[2]。韓國電視劇領域的女性編導比例達到了90%,《我的名字叫金三順》、《賢內助女王》、《繼承者們》等均出自女性作家或者編劇之手。今年女編導樸智恩的《星》劇又掀起了一股最強勁的旋風。肥皂劇在女性受眾中間的流行有復雜的原因,并非簡單的批判就能了事,只有從女性受眾的實際立場出發(fā)、將女性的體驗放在核心地位才能全面了解。女性為什么接受這樣的媒介內容?女性受眾在接受這些媒介內容時體現(xiàn)了怎樣的情感訴求和渴望?女性受眾群體互動中的情感建構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在父權制和男性話語權的背景下,男女在媒介中通常表現(xiàn)為一些刻板印象。男性常常是強壯的、具有侵犯性的、英雄的;而女性則是被動的、虛弱的、依賴性的。美國文化研究學者珍妮斯·拉德威80年代對通俗浪漫小說的分析表明,很多女性拒絕接受父權制話語權的一些重要假定,拉德威的研究表明女性強烈喜愛那些結合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男性氣概和女性特征的男性人物。比如說那些性情溫柔又身體強壯的男性。同樣,女性更喜歡那些既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又保持了傳統(tǒng)女性特征的女性人物。許多女性把閱讀這些小說當做對男性統(tǒng)治的沉默反抗,她們在閱讀小說時并沒有進行傾向性閱讀,即并沒有按照媒介內容的生產者傾向女性去解讀的意義,而是進行了對抗性解碼,即與傾向性閱讀相反[3]。這個觀點也被在英國進行的對肥皂劇受眾對象的研究和琳達·斯坦納研究了10年的《MS.》雜志中的“不評論”專欄的研究印證。
當女性在媒介從業(yè),擁有自己的話語表達權時,這種對抗性解碼直接轉變?yōu)榕砸暯呛颓楦畜w驗下的媒介內容和兩性媒介形象及關系?!缎恰穭±锬信鹘堑奶攸c恰好與拉德威的研究相吻合。都敏俊滿足了女性對成熟男性的所有幻想:有屬于青春的英氣逼人,又有屬于成熟的處變不驚;兼具神性和人性,來自外星有超能力像神一樣強大,生活在地球是個大學老師像普通人一樣;偶爾又會由于超能力的喪失而極度虛弱,需要被照顧和陪伴。這份平凡與俊朗加超能力甚至還包括那么一點點的虛弱直接迎合了女性情感訴求下對男性的需要。千頌伊則復雜的呈現(xiàn)出了現(xiàn)代女性對自我的認知和要求:她是獨立的現(xiàn)代女性,事業(yè)有成;她真誠而善良;她沒有那么大度,說話有時甚至是尖酸刻薄的;千頌伊個性中最為鮮明的是愛得清醒而明白、沒有心機、胸無城府。
米德認為,我們用符號生成我們對意義的經驗(心靈)、我們對自己的理解(自我)、以及我們對宏觀社會秩序的認識(社會)[4]239。在信息處理理論中,一系列的符號被稱為圖式,它使我們能夠常規(guī)性的理解進入感官的信息和意義。典型化圖式是在現(xiàn)實的社會建構中我們分派給一些現(xiàn)象的意義和集合,這些意義來自于我們將自己與環(huán)境中的人和事的互動形成模式的社會知識儲備[4]239-246。電視藝術是對現(xiàn)實世界生活的選擇與編排,它能夠還原真實的生活場景,捕捉和反映特定時代的價值觀念。筆者梳理了百度貼吧和新浪微博中受眾對《星》劇內容的討論,發(fā)現(xiàn)這部劇細致、貼切地展現(xiàn)了女性主義戀愛觀的典型化圖式?!缎恰穭〉墓适虏皇峭踝优c灰姑娘的愛情童話、不是富家千金與窮小子的結合,編劇創(chuàng)作的視角是平民化的,眼光往下看卻又高于現(xiàn)實生活,把看似風光無限的千頌伊設置為處于低谷的狀態(tài);把外星人都敏俊設置成普通的大學老師,既沒有去說市井生活的各種瑣碎,也不會給觀眾造成高高在上的虛無感覺,卻恰到好處地展現(xiàn)了當下都市生活中女性面臨的困惑和對情感的渴望與需求。
1.因為愛情的戀愛動機
戀愛動機指戀愛行為產生的原因,人類渴望純潔而執(zhí)著的愛情,不帶有任何雜念,也沒有節(jié)外生枝的各種訴求。愛情就是那種怦然心動的兩情相悅,以及其后的共同度過。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太多的人在戀愛時要考慮房子、車子、職位等經濟因素;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也讓太多的人因為空虛與寂寥而走在一起。在各種“海藻”式的人物、各種出軌充斥我們生活的時候,千頌伊與都敏俊的愛情滿足了女性對愛情的期許。大明星千頌伊寂寞時獨自高歌,落寞時飲酒哭泣;都敏俊孑然一身過了漫漫400年,他們耐得住寂寞也擋得了誘惑。女性一方面被千都對待感情的方式折服和打動了,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心理上的缺位補償,雖然自己沒有這樣的經歷或者也做不到,可是作為對理想愛情模式的一種向往,通過觀看可以帶來短暫的身心愉悅。
2.符合女性審美的性活動等級
性活動等級是處于戀愛關系中的雙方身體接觸的一系列深淺程度不同的親密行為:包括牽手、擁抱、接吻、愛撫、性交[5]。在性活動中女性大多數出于被動狀態(tài),女性更喜歡也更能在低等級的性活動中感受到男人的寵溺和溫情?!缎恰穭⊙匾u韓劇對戀愛鏡頭處理一貫干凈的特點,并且在畫面的處理上更加唯美、羞怯。都敏俊定格時間的“雪地之吻”、在定格的時間里對千頌伊說的“我愛你”完美的展現(xiàn)了一個男人的禁欲氣質,含蓄而內斂。甚至編劇把都敏俊設置成因為不能和地球人的唾液混合,一接吻就發(fā)燒、暈倒。拋開劇情是否荒誕,也權且不說性是否是兩情相悅的最高也是最后體現(xiàn),但是在愛情也像是快餐的年代,女性更容易在性活動中受到傷害。從女性的角度看,這種重情而不重性的表現(xiàn)手法,有著特別的藝術魅力。
3.具備愛的能力
“假定人就是人,而人跟世界的關系是一種合乎人的本性的關系,那么,你就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交換信任?!盵6]愛的內涵很寬廣,對于戀愛人們常常把它看成是對象的問題,而沒有把“愛”看成是一種身心能力的問題。對此弗洛姆進一步提出了愛的本質的命題:愛的本質是主動的給予,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給予自己的生命力、給予自己的愛的能力,亦即以自己的生命力去激發(fā)對方的生命力,以自己全身心的愛的能力去引發(fā)另一個人的愛的能力[7]。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們馬不停蹄地追逐“錢途”和“自我”,欲望越來越多,愛情也越來越脆弱,甚至不知不覺患上一種叫做“愛無能”的病,而《星》劇中千都二人表現(xiàn)出來的愛的能力深深打動了觀眾:守護、回避、接受、面對……都是給予對方生命力的體現(xiàn)。劇中關于連理枝的暗喻,更是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女性對愛情的詮釋,正如舒婷在《致橡樹》中的詩句“我必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所以即便都敏俊富可敵國,千頌伊卻一樣經濟獨立。他們在愛情中表現(xiàn)出來的韌性和相互支撐是女性渴望自己也期待男人具備的。
傳播學領域關于情感建構的探討屬于符號互動主義的理論,主要涉及:情感是什么?如何對情感做出回應——掩藏、私下表達還是公開發(fā)泄?怎么解釋某種情感并使之合理化[8]99。伯特·貝爾斯的互動過程分析是群體傳播領域內的經典理論,他把傳播行為分為社會情感行為和任務行為。但是持女性主義立場的學者構建了群體傳播的批判傳統(tǒng),她們認為傳統(tǒng)的“任務焦點”以男性為中心,無法代表女性群體的成因和狀況。一般而言,女性群體關注的既不是結果,也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群體任務”。她們更為關注的是“存在”,而不是“行動”。因此,必須考慮男性與女性群體關注點的不同[8]261-285?,F(xiàn)實生活中許多女性一生都是在為別人而活著,只有從女性受眾的實際立場出發(fā)了解她們是如何理解文化產品或媒介內容,才能全面解析女性受眾對《星》劇這類肥皂劇的追捧,問題不僅僅是女性為什么和怎么樣接收、闡釋媒介,而且也包括媒介文本與受眾間的互動如何影響了性別話語的獲得、協(xié)商和維持。
1.獲取意義
流行文化的研究者斷言觀眾擁有獲取意義的能力,受眾能通過使用媒介內容來創(chuàng)造與個人相關的意義。女性主義接受研究在關注接受和獲取意義的研究方面卓有成效[4]240-243。美國學者安對80年代風靡歐美的肥皂劇《達拉斯》的女性觀眾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盡管她們承認劇中的環(huán)境是非現(xiàn)實的,卻仍舊接受劇中人物情緒化的表演,認為劇中的吵鬧、陰謀、快樂和痛苦都是“現(xiàn)實的”,安得出結論:被認為是現(xiàn)實的并不是那些有關世界的知識,而是主體對世界的體驗:一種“情感的建構”。女性媒介研究表明,受眾有時會運用媒介刻畫的形象來為自己“賦權”,以便采取社會行動[8]359?!缎恰穭〉膭∏楹腿宋锍蔀楣_討論的話題,正是一種積極的受眾行為:人們給內容積極添加意義,構建新的意義來服務于自己的意圖。
2.新媒介平臺與互動儀式
美國女性主義學者勞拉·斯·蒙福德認為女性喜歡觀看敘事內容集中于家庭、個人、情感等私人因素的電視,因為容易讓觀眾產生某種與自己生活相關的情緒體驗,使觀看行為具有某種獨特的“儀式”性質[9]。美國情感學家羅諾爾曼·丹森認為情感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產生,它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結合在一個共同和共享的情感體驗領域中[10]?!拔覀兊母泄?,以一種有意義的、熟練的、創(chuàng)造性的、積極的、與人共享的方式,對世界作出反應?!盵11]“互動儀式”一詞最早來自美國學者戈爾曼,指一種表達意義性的程序化活動。強調面對面發(fā)生的互動是行動的場景和社會行動者的基點,其理論的核心機制是高度地相互關注和高度的情感連帶[12]。因特網與萬維網的發(fā)展與擴散,特別是新媒介平臺的交互性將這種互動儀式放大化了。新媒介平臺給了女性受眾一個安全地進行自由表達的空間,這里沒有父權話語體系下的壓迫和傲慢的語言形式,女性掌握了對語言的控制權。這種互動儀式及其催生的高度情感連帶在社交媒體上不斷發(fā)酵,也進一步放大了《星》劇的傳播效應。
3.情感共鳴
符號互動和對現(xiàn)實的社會建構理論認為,我們對自己或別人的期許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基本因素。當我們的期望被某種文化產品或媒介的內容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有可能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這種情感共鳴通過觀點的一致、相互激起參加者的神經系統(tǒng)結合在一起,從而導致形成了與認知符號相關聯(lián)的成員身份感;同時也為每個參加者帶來了情感能量,使他們感到有信心、熱情和愿望去從事他們認為道德上容許的活動。這種情感在現(xiàn)實中可能表現(xiàn)為:不那么容易改變,即使他們和許多事實依據相抵觸;經常與強烈的情緒聯(lián)系在一起并激發(fā)這些情緒,如憎恨、熱愛等;當被激發(fā)起強烈的感情時可能不受意識的控制[4]272-276。受眾在社交網絡中通過虛擬的方式聚集在同一場所,因此不管她們是否會特別有意識地關注對方,都能通過其身體在場而相互影響,并通過相互傳達所關注的焦點,而彼此知道了焦點所在,同時共同分享情緒或情感體驗,在這種強烈的情感共鳴中女性不斷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宣泄和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在積極的媒介使用中得到滿足。傳播的效果就遠遠超出了收視當時那段時間和空間。
三、結束語
本文僅僅從女性主義傳播角度淺析了《星》劇的熱潮,但是并沒有調查并分析對虛擬的故事和人物的瘋狂喜愛,是否會影響女性現(xiàn)實中的戀愛、婚姻生活。還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星》劇在歐美地區(qū)并沒有引起多大反響,女性主義差異研究將是一個特別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兩會期間《星》劇意外成為熱門話題,臺灣《旺報》社評指,這不僅值得大陸思考,臺灣地區(qū)也應有危機感。因為成功的文化產業(yè)其衍生收益和影響非常巨大,我國的文化產品在面對市場和文化引領方面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潘知常,林瑋.傳媒批判理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134.
[2]陳陽.性別與傳播[J].國際新聞界,2001(1):59-64.
[3]Radway,J.Identifying Ideological Seams:Mass Culture,Analytical Method,and Political Practice[J].Communication1986(9):93-123.
[4]斯坦利·巴蘭,丹尼斯·戴維斯.大眾傳播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5]潘綏銘.大學生戀人之間首次發(fā)生性行為的決定過程研究[OL].[2014-10-05].http://wx.cclawnet.com/shehuixuezpj/zw10/mydoc007.htm.
[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8.
[7]E·弗洛姆.愛的藝術[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3-4.
[8]斯蒂芬·李特約翰,凱倫·福斯.人類傳播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9]潘知常,林瑋.傳媒批判理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295.
[10]諾爾曼·丹森.情感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203.
[11]E·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281.
[12]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79.
DOI:10.3969/j.issn.1009-8976.2015.01.021
收稿日期:2014-11-13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項目編號:14YJA880094)
作者簡介:蔣兆雷(1974—),女(漢),安徽合肥,副教授主要研究新媒介與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976(2015)01-0072-04
To view the soaring popularity of the hit TV series “LovefromStar” from feminist perspective on communication
JIANG Zhao-lei,et al.
(AnhuiAgricultureUniversity,Hefei230036,China)
Abstract:LovefromStarhas caused an unprecedented tidal wave in viewing.In view of the hot reception of it and various subsequent derivative effects,this article,by means of related viewpoints of feminist communication theory,deciphers how females receive and interpret media and how the interactive between the media texts and their receivers influences the obtaining,negotiating and maintaining of gender speech during emotion building so as to explain why the TV series is a hit.
Key words:“LovefromStar”;feminist;communication;soaring popu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