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幾何閱讀之道,建高效課堂
——從一道幾何習題說起
☉浙江省寧波市興寧中學徐積國
筆者在教學七年級“幾何的初步認識”這一章時,作業(yè)上出現(xiàn)了這樣一道題:
“如圖1,已知O在直線AB上,OE⊥OC,OD是∠COE內一條射線,則圖中互余的角共有_______對.”
筆者所教授兩個班答題情況統(tǒng)計如下表所示
答案班級6 4 2其他A班(4 8人)1 8人1 6人1 0人4人B班(4 9人)1 6人1 7人9人7人
圖1
這道題出錯普遍,筆者課后做了調查,答案為6的學生的主要錯誤在于他們認為∠AOE、∠DOE、∠COD、∠BOC都是45°;答案為4的學生的主要錯誤在于他們認為這樣的圖再熟悉不過了,認為OE、OC分別是∠AOD、∠DOB的平分線.這引起了筆者的反思.如果學生能認真閱讀題目、審清題意,解決這樣的問題應該不難.一方面學生本身對閱讀缺乏必要的閱讀習慣與耐心,另一方面學生缺乏必要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滲透重視數(shù)學閱讀的理念,引導學生學習數(shù)學閱讀方法與技巧去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以下是筆者在幾何教學中指導學生數(shù)學閱讀的策略.
數(shù)學閱讀可以借鑒語文課的一些閱讀技巧,如“提主干”“縮句”“長句改短句”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抓住要領.
1.添加文本,結構清晰
數(shù)學課本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精簡的概念或定理,學生有時覺得理解困難.如果適當?shù)靥砑幽承┯迷~,長句分成短句,形成一個完整的句式,學生往往比較容易理解,閱讀思路就變得順暢.
例1命題“到線段兩端點距離相等的點在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轉換成“如果有一個點到一條線段兩端點的距離相等,那么這個點在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如果長句分成短句,條件、結論清晰,易于理解.再由已知畫出圖形(如圖2),之后將文字語言中的條件與結論用符號語言表示,就更加清晰了.
圖2
2.刪減枝葉,理清要點
一些幾何問題中包含有問題的背景知識,或為了嚴謹性文字描述較多,在讀題時可以根據(jù)情況刪除這些內容,以便快速抓住有效信息.
例2勾股定理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曾引起很多人的興趣.1955年希臘發(fā)行了兩枚以勾股圖為背景的郵票.所謂勾股圖是指以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為邊向外作正方形構成,它可以驗證勾股定理.在圖3所示的勾股圖中,已知∠ACB=90°,∠BAC=30°,AB=4.作△PQR使得∠R= 90°,點H在邊QR上,點D、E在邊PR上,點G、F在邊PQ上,那么△PQR的周長等于______.
閱讀策略:刪除背景知識①,在對照圖形得到“共線”的情況下刪除②.
①勾股定理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曾引起很多人的興趣.1955年希臘發(fā)行了兩枚以勾股圖為背景的郵票.所謂勾股圖,是指以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為邊向外作正方形構成,它可以驗證勾股定理.在圖3所示的勾股圖中,已知∠ACB=90°,∠BAC=30°,AB=4.作△PQR使得∠R=90°,②點H在邊QR上,點D、E在邊PR上,點G、F在邊PQ上,那么△PQR的周長等于______.
圖3
圖形文本與文字文本、符號文本等豐富了數(shù)學文本內容.直觀、便于觀察、富有想象是圖形文本的特點,是視覺語言,所以破譯圖形文本也是很有必要的“.破譯”圖形文本,可根據(jù)要求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標示”符號,觀察便捷
2.分解圖形,化繁為簡
數(shù)學新課標指出:“能從復雜的圖形中抽離簡單的基本圖形”,往往要先從分析簡單圖形的性質出發(fā),再綜合幾個簡單圖形相應的結論.
例3如圖4,BE平分∠ABD,CF平分∠ACD,BE與CF交于G,若∠BDC=140°,∠BGC=110°,則∠A= ________.
不少學生初看此圖形,發(fā)現(xiàn)各種線錯綜復雜,求∠A不知從哪里入手.為了輔助學生撥開錯綜的線條,筆者指導學生按如下方式去閱讀.
(1)∠BDC=140°、∠BGC=110°為已知角,請同學們局部觀察∠BDC與∠BGC可以放在怎樣的圖形之中.學生容易想到凹四邊形BDCG(如圖5),得到結論∠BDC=∠1+∠2+∠BGC,從而得到∠1+∠2=30°.
(2)∠1+∠2=30°和什么條件有聯(lián)系?學生容易想到角平分線這一條件,從而得到∠ABG+∠ACG=30°與∠ABD+∠ACD=60°.
(3)請同學們思考∠A放在怎樣的圖形之中.學生自然地想到凹四邊形BDCA(如圖6)與凹四邊形BGCA.以圖6為例,∠ABD+∠ACD+∠A=∠BDC,立刻得到∠A= 80°.
圖4
圖5
圖6
3.“著色”強調,排除干擾
幾何圖形常見處理方式就是分割、補形、折疊,通過對圖形的這些直觀處理,一般能輔助解題,使解題過程簡捷、明快.在對圖形的分割、補形、折疊中提高閱讀幾何圖形的能力.對一些復雜的圖形,可以用不同陰影部分突出要研究的部分圖形,排除其他圖形對視覺的干擾作用.
例4在學習勾股定理之后,出現(xiàn)了這樣一道題.如圖7,分別以Rt△ABC的三條邊為直徑作半圓,結論:“兩個月牙形的面積之和,等于△ABC的面積,即S1+S2=S3.”你能說明理由嗎?
圖7
圖8
閱讀策略:(1)S1、S2這樣的圖形有相應的面積公式嗎?(2)涉及圖形面積,我們有時要對圖形進行分割或補形,從而形成可利用面積公式表達的圖形.對于S1+S2,割形還是補形?補形對學生而言很好理解.(3)如圖8,設陰影部分的面積為S,再由勾股定理推出“S1+S2+S=S3+S”也就順理成章了.
“數(shù)學教學也是數(shù)學語言的教學”.幾何閱讀時若能將三種語言“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靈活地互相轉化,則意味著看問題多了一個視角,更方便去解決問題.要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幾何閱讀能力,需引導學生在“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的轉化上”有一定的策略.
1.文字、圖形語言反復轉化——雙向轉化,加深理解
文字語言能精確地表達含義,但有時較抽象,而圖形語言形象、直觀.若兩種語言之間互相轉化,則既有感性認識又不失理性認識,既可做到形象、直觀,又能精確、嚴謹.
例5判斷題:若PA=PB,則點P是線段AB的中點.
這是一道典型題,學生很容易出錯.產(chǎn)生這種錯誤的原因是學生沒有真正理解題目的意思,用自己經(jīng)驗中的圖形代替了題意中的圖形,從而產(chǎn)生了錯誤.從數(shù)學閱讀的角度入手,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十分必要.
閱讀策略:
(1)請同學們按照題意畫出圖形.很多同學畫出了這樣的圖(如圖9)
(2)請同學們精確描述圖9.
生:PA=PB.
師:數(shù)量關系描述的很準確,幾何中還有怎樣的關系?
生:位置關系.
師:有補充嗎?
生:點P在線段AB上,PA=PB.
師:那你們說這句話“若PA=PB,則P是AB的中點”對不對呢?能畫出怎樣的圖?
生:不對.
很多學生最后能畫出如圖9與圖10所示的兩種圖.
圖10
圖9
2.文字、符號、圖形交互——聚焦條件,形象、直觀
一些幾何問題條件較多,比較凌亂,將一部分條件有效地翻譯成符號語言,盡可能將文字條件與已翻譯的符號語言直觀地顯示在圖形中,這樣有利于降低難度.
例6如圖11,已知O在直線AD上,OE⊥OB,OC是∠BOE內一條射線,OD平分∠FOE,若∠DOE=2∠BOC,∠BOC比∠COE小20°,求:
(1)∠COD的度數(shù);
(2)∠AOF的度數(shù).
圖12
圖11
閱讀策略:將文字語言描述的條件轉化成符號語言與圖形語言,使條件較多、有難度的幾何問題便于觀察.
(1)理清條件(文字語言):如圖12,已知O在直線AD上,OE⊥OB,OC是∠BOE內一條射線,OD平分∠FOE,若∠DOE=2∠BOC,∠BOC比∠COE小20°.
(2)將劃線部分轉化成符號語言與圖形語言.
本題中涉及的數(shù)量關系較多,用列方程解決問題.不妨設∠BOC=x.
O在直線AD上?圖12中涂黑直線AD,有180°;
∠BOC比∠COE小20°?∠COE=x+20°;
∠DOE=2∠BOC?∠DOE=2x;
OD平分∠FOE?∠DOF=2x;
OE⊥OB?圖12中作直角標記.
(3)符號語言與圖形語言交互:將表示∠COE、∠DOE、∠DOF的代數(shù)式標記在圖12中.
(4)由圖12中的信息很容易列方程:x+x+20°=90°.
“注意分散效應”給我們啟示:“多種視覺信息源之間會導致注意力分散,用一個整合的信息源來代替多種信息源”.有些幾何圖形經(jīng)常出現(xiàn),對解決其他問題作用明顯,我們稱這類圖形為基本圖形.引導學生將看似分散的、無序的、凌亂的條件作為整體來閱讀,用基本圖形解決問題事半功倍.
例7如圖13,△ABC中,∠ABC的角平分線與△ABC的外角平分線交于點D,作DF∥BC分別交AC、AB于點E、F,找出圖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
圖13
圖14
在對題目的分析過程中,由條件聯(lián)想到有關基本圖形,構造出相應的基本圖形,利用其結論解決問題.(1)在八年級上冊等腰三角形教學中,角平分線+平行線一定有等腰三角形就是常見的基本圖形,如圖14,已知BO為∠ABC的角平分線,且OD∥BC,則△BOD為等腰三角形.(2)由已知條件容易想到模型,得到等腰△DBF與△CDE.
動態(tài)幾何問題是平面幾何中較復雜的一類問題,其運動方式主要有點、線、面的平移、翻折、旋轉三大類,經(jīng)常把數(shù)與幾何、函數(shù)與幾何、函數(shù)與面積等綜合起來.運動變化引起了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等的變化,在靜態(tài)狀態(tài)下,很難分析圖形的變化情況.筆者引導學生閱讀動態(tài)幾何的策略如下所示.
(1)用多媒體工具直觀演示.
(2)動中取靜.
所謂動中取靜,指的是在運動的過程中,某一時刻圖形是靜止的,而這一時刻圖形的性質特征與局部一段時間內的關系是不變的.如何取靜?抓住特殊圖形特征或圖形形狀的改變等適當畫圖,使其直觀呈現(xiàn)出來,畫圖時還需注意做到有序性,以免遺漏一些情況.
(3)將每個靜的情況逐一擊破,最后再綜合起來
例8如圖15(1),點A、B在直線MN上,AB=11厘米,⊙A、⊙B的半徑均為1厘米.⊙A以每秒2厘米的速度自左向右運動,與此同時,⊙B的半徑也不斷增大,其半徑r(厘米)與時間t(秒)之間的關系式為r=1+t(t≥0).
(1)試寫出點A、B之間的距離d(厘米)與時間t(秒)之間的函數(shù)表達式;
(2)問:點A出發(fā)后多少秒兩圓相切?
閱讀指導:第一步:借助幾何畫板直觀呈現(xiàn)出其運動狀態(tài);
第二步:按照上述取靜的規(guī)則畫出草圖:圖15(2)-圖15(9).
第三步:由畫的圖得出解答過程.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動態(tài)幾何問題,筆者就經(jīng)常利用幾何畫板動態(tài)演示,滲透閱讀策略,讓學生觀察,發(fā)展到最后學生自己動手畫.
筆者一直在思索如何構建高效課堂,讓學生遠離“題海戰(zhàn)術”,較輕松地、有效率地學習,同時讓學生既獲得數(shù)學知識,又收獲一些數(shù)學方法.如何達成這樣的目標?沒有永恒的方法.關鍵在于老師對細節(jié)的完美追求,能夠持續(xù)地反思改進,善于處理學生學習不理想的細節(jié)、老師教學的細節(jié).本文正是基于學生在幾何閱讀方面能力欠缺這一細節(jié)啟發(fā)下完成的.
幾何閱讀能力的形成是一項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它需要我們平時注意培養(yǎng)數(shù)學閱讀習慣,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大膽探索、積極嘗試,勤于思考,加強閱讀方法指導.幾何閱讀能力培養(yǎng)應以幾何問題為載體,滲透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通過幾何閱讀能力培養(yǎng)促使學生形成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習慣,從而提升課堂效率.
1.徐小建.把握4種語言,準確理解題意[J].中國數(shù)學教育,201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范良火,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趙山龍.做一個“善于舉例”的數(shù)學教師——來自一線教師的認識、實踐與思考[J].中學數(shù)學(下),2012(5).Z